• 产品与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 服务
  • 支持
  • 合作伙伴
  • 新华三人才研学中心
  • 关于我们

04-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

02-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本章节下载  (551.89 KB)

02-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录

1 以太网链路聚合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1.1.1 以太网链路聚合应用场景

1.1.2 聚合组、成员端口和聚合接口

1.1.3 操作Key

1.1.4 配置分类

1.1.5 聚合模式

1.1.6 静态聚合模式

1.1.7 动态聚合

1.1.8 动态聚合模式

1.1.9 聚合边缘接口

1.1.10 聚合负载分担类

1.1.11 S-MLAG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限制和指导

1.3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1.4 配置设备ID

1.5 配置手工聚合

1.5.1 配置限制和指导

1.5.2 配置二层聚合组

1.5.3 配置三层聚合组

1.6 开启全自动聚合功能

1.7 配置S-MLAG功能

1.8 配置聚合接口

1.8.1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1.8.2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1.8.3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1.8.4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1.8.5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1.8.6 配置聚合接口的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1.8.7 关闭聚合接口

1.8.8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1.9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1.10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1.11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1.12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1.13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1.13.1 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1.13.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1.14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14.1 功能简介

1.14.2 配置限制和指导

1.14.3 配置全局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14.4 配置聚合接口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15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1.16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和维护

1.17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1.17.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17.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17.3 二层聚合边缘接口配置举例

1.17.4 三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17.5 三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17.6 S-MLAG配置举例

 


1 以太网链路聚合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以太网链路聚合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以太网逻辑链路,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1.1.1  以太网链路聚合应用场景

图1-1所示,Device A与Device B之间通过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连,将这三条链路捆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条逻辑链路Link aggregation 1。这条逻辑链路的带宽最大可等于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的带宽总和,增加了链路的带宽;同时,这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互备份,当其中某条物理链路down,还可以通过其他两条物理链路转发报文。

图1-1 链路聚合示意图

1.1.2  聚合组、成员端口和聚合接口

链路捆绑是通过接口捆绑实现的,多个以太网接口捆绑在一起后形成一个聚合组,而这些被捆绑在一起的以太网接口就称为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每个聚合组唯一对应着一个逻辑接口,称为聚合接口。聚合组与聚合接口的编号是相同的,例如聚合组1对应于聚合接口1。

1. 聚合组和聚合接口的类型

聚合组/聚合接口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     二层聚合组/二层聚合接口:二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二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二层聚合接口。

·     三层聚合组/三层聚合接口:三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三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三层聚合接口。在创建了三层聚合接口之后,还可继续创建该三层聚合接口的子接口,即三层聚合子接口。三层聚合子接口处理与该子接口编号相同的VLAN的报文。

聚合接口的速率和双工模式取决于对应聚合组内的选中端口(请参见“1.1.2  2. 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接口的速率等于所有选中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模式则与选中端口的双工模式相同。

2. 成员端口的状态

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具有以下三种状态:

·     选中(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选中端口”。

·     非选中(Un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不能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非选中端口”。

·     独立(Individual)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口参与数据的转发。满足以下条件时,如果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超时时间之后未收到LACP报文,则该成员端口会被置为该状态:

¡     聚合接口配置为边缘端口。

¡     处于选中/非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经过一次down、up后,该成员端口将被置为独立状态。

1.1.3  操作Key

操作Key是系统在进行链路聚合时用来表征成员端口聚合能力的一个数值,它是根据成员端口上的一些信息(包括该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等)的组合自动计算生成的,这个信息组合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操作Key的重新计算。在同一聚合组中,所有的选中端口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1.1.4  配置分类

根据对成员端口状态的影响不同,成员端口上的配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属性类配置和协议类配置。

1. 属性类配置

属性类配置包含的配置内容如表1-1所示。在聚合组中,只有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属性类配置完全相同的成员端口才能够成为选中端口。

表1-1 属性类配置的内容

配置项

内容

端口隔离

端口是否加入隔离组、端口所属的端口隔离组

QinQ配置

端口的QinQ功能开启/关闭状态、VLAN Tag的TPID值。关于QinQ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QinQ”

VLAN映射

端口上配置的各种VLAN映射关系。有关VLAN映射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VLAN映射”

VLAN配置

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VLAN报文是否带Tag配置。有关VLAN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VLAN”

 

2. 协议类配置

协议类配置是相对于属性类配置而言的,包含的配置内容有MAC地址学习、生成树等。在聚合组中,即使某成员端口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协议配置存在不同,也不会影响该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1.1.5  聚合模式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它们各自的优点如下所示:

·     静态聚合模式:一旦配置好后,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就不会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比较稳定。

·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能够根据对端和本端的信息调整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比较灵活。

处于静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静态聚合组,处于动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动态聚合组。

1.1.6  静态聚合模式

1. 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本端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对于聚合组内处于up状态的端口,按照端口的高端口优先级->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首先选择原来的选中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此时多个优先次序相同的端口都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且都不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

 

确定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静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静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对于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和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

¡     全部相同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即使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也不会立即成为选中端口。这样能够尽量维持当前选中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断,但是由于设备重启时会重新计算选中端口,因此可能导致设备重启前后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不一致。

¡     存在不同时,若后加入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且端口优先级高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则端口优先级高的成员端口会立刻取代端口优先级低的选中端口成为新的选中端口。

1.1.7  动态聚合

1. LACP协议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LACP协议的内容及动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LACP协议是一种实现链路动态聚合的协议,运行该协议的设备之间通过互发LACPDU来交互链路聚合的相关信息。

动态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可以收发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本端通过向对端发送LACPDU通告本端的信息。当对端收到该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所在端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使双方可以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

2. LACP协议的功能

LACP协议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大类,如表1-2所示。

表1-2 LACP协议的功能分类

类别

说明

基本功能

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系统LACP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优先级、端口编号和操作Key

扩展功能

通过对LACPDU的字段进行扩展,可以实现对LACP协议的扩展。通过在扩展字段中定义一个新的TLV(Type/Length/Value,类型/长度/值)数据域,可以实现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中的LACP MAD(Multi-Active Detection,多Active检测)机制。有关IRF和LACP MAD机制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中的“IRF”

对于支持LACP协议扩展功能的设备来说,如果同时支持IRF,则该设备可以作为成员设备或中间设备来参与LACP MAD

 

3. LACP工作模式

LACP工作模式分为ACTIVE和PASSIVE两种。

如果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且对端的LACP工作模式也为PASSIVE时,两端将不能发送LACPDU。如果两端中任何一端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时,两端将可以发送LACPDU。

4. LACP优先级

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将LACP优先级分为系统LACP优先级和端口优先级两类,如表1-3所示。

表1-3 LACP优先级的分类

类别

说明

比较标准

系统LACP优先级

用于区分两端设备优先级的高低。当两端设备中的一端具有较高优先级时,另一端将根据优先级较高的一端来选择本端的选中端口,这样便使两端设备的选中端口达成了一致

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端口优先级

用于区分各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的优先程度

 

5. LACP超时时间

LACP超时时间是指成员端口等待接收LACPDU的超时时间,LACP超时时间分为短超时(3秒)和长超时(90秒)两种。在LACP超时时间+3秒之后(即6秒或93秒之后),如果本端成员端口仍未收到来自对端的LACPDU,则认为对端成员端口已失效。

LACP超时时间同时也决定了对端发送LACPDU的速率。若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则对端将快速发送LACPDU(每1秒发送1个LACPDU);若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则对端将慢速发送LACPDU(每30秒发送1个LACPDU)。

6. 端口加入聚合组的方式

端口加入聚合组的方式为:

·     手工动态聚合:两端设备成员端口手工加入动态聚合组。

·     半自动动态聚合:一端设备成员端口手工加入动态聚合组,另一端成员端口自动加入动态聚合组。

·     全自动动态聚合:两端设备开启LLDP功能和自动聚合功能后,两端端口自动加入动态聚合组。

7. 半自动聚合

在和服务器对接的时候,为了简化本端设备创建聚合组相关配置,可以在本端设备上配置半自动聚合,以便本端设备根据服务器的配置自动创建聚合组。

端口根据收到的LACP报文自动选择加入聚合组,如果本设备上没有可以加入的聚合组,设备会自动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流程如图1-3所示。

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时,该聚合接口会同步最先加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

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后,该聚合组选择参考端口和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与手工动态聚合组处理方式相同,请参见“1.1.8  动态聚合模式”。

图1-3 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流程图

 

 

8. 全自动聚合

开启LLDP功能和自动聚合功能后,当本端端口收到对端发来的LLDP报文,根据报文信息,自动创建一个聚合组,同时将连接相同对端设备的端口加入该聚合组。

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时,该聚合接口会同步最先加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

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后,该聚合组选择参考端口和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与手工动态聚合组处理方式相同,请参见“1.1.8  动态聚合模式”。

全自动聚合和半自动聚合都是自动聚合的一种方式,建议用户不要混用两种方式,避免端口加入不同的聚合组,从而导致成员端口不被选中。

1.1.8  动态聚合模式

1. 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聚合链路两端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     首先,从聚合链路的两端选出设备ID(由系统的LACP优先级和系统的MAC地址共同构成)较小的一端:先比较两端的系统LACP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     其次,对于设备ID较小的一端,再比较其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由端口优先级和端口号共同构成):先比较端口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端口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端口号,端口号越小其端口ID越小。端口ID最小、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说明

端口号可以通过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命令中的Index字段查看。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4所示。

图1-4 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

 

与此同时,设备ID较大的一端也会随着对端成员端口状态的变化,随时调整本端各成员端口的状态,以确保聚合链路两端成员端口状态的一致。

确定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仅全双工端口可成为选中端口。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动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本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改变时,其对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也将随之改变。

·     当动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一旦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就会立刻取代已不满足条件的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1.1.9  聚合边缘接口

在网络设备与服务器等终端设备相连的场景中,当网络设备配置了动态聚合模式,而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聚合链路不能成功建立,网络设备与该终端设备相连多条链路中只能有一条作为普通链路正常转发报文,因而链路间也不能形成备份,当该普通链路发生故障时,可能会造成报文丢失。

若要求在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可通过配置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相连的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使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都作为普通物理口转发报文,从而保证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多条链路可以相互备份,增加可靠性。当终端设备完成动态聚合模式配置时,其聚合成员端口正常发送LACP报文后,网络设备上符合选中条件的聚合成员端口会自动被选中,从而使聚合链路恢复正常工作。

1.1.10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通过采用不同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可以实现灵活地对聚合组内流量进行负载分担。聚合负载分担的类型可以归为以下类型:

·     逐流负载分担:按照报文的源/目的MAC地址、源/目的服务端口、入端口、源/目的IP地址中的一种或某几种的组合区分流,使属于同一数据流的报文从同一条成员链路上通过。

·     逐包负载分担:不区分数据流,而是以报文为单位,将流量分担到不同的成员链路上进行传输。

1.1.11  S-MLAG

图1-5所示,Device B、Device C和Device D为独立运行的设备,为了使Device B、Device C和Device D加入同一聚合组,可以配置S-MLAG(Simple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简单跨设备链路聚合)功能。通过本功能将多台物理设备在聚合层面虚拟成一台设备实现简单的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

仅在和服务器对接的场景中使用本功能。

图1-5 S-MLAG组网示意图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限制和指导

对于手工聚合和自动聚合,建议用户不要混用两种方式,避免端口加入不同的聚合组,从而导致成员端口不被选中。

设备同时配置镜像和聚合时,请注意避免出现镜像源端口为聚合组A的成员端口,镜像目的端口、出端口或反射端口为聚合组B的成员端口,以免聚合组B成员端口接收到聚合组A成员端口的镜像LACP报文,引起聚合接口震荡。

1.3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如下:

(1)     配置设备ID

(2)     配置聚合方式

¡     配置手工聚合

¡     开启全自动聚合功能

¡     配置S-MLAG功能

(3)     (可选)配置聚合接口

¡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使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

¡     配置聚合接口的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     关闭聚合接口

¡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4)     (可选)配置影响成员端口选中的功能

¡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二层聚合组中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成员端口的VLAN属性。

(5)     (可选)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     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6)     (可选)优化聚合组的流量转发

¡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不中断。

¡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1.4  配置设备ID

1. 功能简介

在动态聚合中,设备ID是选择参考端口的依据,即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选择参考端口。

设备ID由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组成。设备ID的比较原则为:先比较两端的LACP系统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可以通过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命令查看。

设备ID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需要配置一致。

在DRNI组网环境中,需要保证同一DR组中DR接口的LACP系统MAC地址不同。

创建动态聚合组后,不建议修改LACP的系统MAC地址和系统优先级,避免影响动态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的LACP的系统MAC地址。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MAC地址为设备的桥MAC地址。

(3)     配置全局的LACP的系统优先级。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32768。

(4)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5)     配置聚合接口的LACP的系统MAC地址。

port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MAC地址为设备的桥MAC地址。

(6)     配置聚合接口的LACP的系统优先级。

port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32768。

1.5  配置手工聚合

1.5.1  配置限制和指导

1. 二层聚合组限制

配置了下列功能的端口将不能加入二层聚合组:

·     强制开启光口。有关强制开启光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接口管理配置指导”中的“以太网接口”。

·     MAC地址认证。有关MAC地址认证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安全配置指导”中的“MAC地址认证”。

·     端口安全。有关端口安全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安全配置指导”中的“端口安全”。

·     802.1X。有关802.1X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安全配置指导”中的“802.1X”。

2. 成员端口限制

用户删除聚合接口时,系统将自动删除对应的聚合组,且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将全部离开该聚合组。

接口加入聚合组前,如果接口上的属性类配置和聚合接口不同,则该接口不能加入聚合组。

接口加入聚合组后,不能修改接口的属性类配置。

接口从聚合组退出前,请先关闭该接口再退出聚合组,避免产生环路。

建议不要将镜像反射端口加入聚合组,有关反射端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网络管理和监控配置指导”中的“端口镜像”。

镜像目的端口不能加入聚合组。

LSCM1GT48SC0单板的接口不能和其他单板的接口加入同一聚合组。

3. 聚合组属性类配置和协议类配置限制

聚合接口上属性类配置发生变化时,会同步到成员端口上,同步失败时不会回退聚合接口上的配置。聚合接口配置同步到成员端口失败后,可能导致成员端口变为非选中状态,此时可以修改聚合接口上的配置,使成员端口重新选中。当聚合接口被删除后,同步成功的配置仍将保留在这些成员端口上。

在聚合接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在当前聚合接口下生效;在成员端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有当该成员端口退出聚合组后才能生效。

4. 聚合模式限制

聚合链路的两端应配置相同的聚合模式。对于不同模式的聚合组,其选中端口存在如下限制:

·     对于静态聚合模式,用户需要保证在同一链路两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的一致性,否则聚合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     对于动态聚合模式:

¡     聚合链路两端的设备会自动协商同一链路两端的端口在各自聚合组内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用户只需保证本端聚合在一起的端口的对端也同样聚合在一起,聚合功能即可正常使用。

¡     如果聚合链路一端使用半自动动态聚合方式,则链路另外一端使用手工动态聚合方式。

5. 精简型二层聚合组限制

除普通二层聚合组的限制外,精简型二层聚合组还不支持MPLS功能、端口镜像功能。

仅当设备处于IRF模式时,设备可以创建精简型二层聚合组(最多512个)。一个精简型二层聚合组最多支持每台成员设备上的选中端口数为1,可达到的最大选中端口数=成员设备数量。

创建一个普通二层聚合接口后,只有删除该二层聚合接口才能创建相同编号的精简型二层聚合接口,反之亦然。

建议在设备上开启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功能(全局和接口下),否则可能导致精简型二层聚合接口工作异常。

1.5.2  配置二层聚合组

1. 配置二层静态聚合组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lite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指定lite参数时,将创建精简型二层聚合接口;如果不指定lite参数,则创建普通二层聚合接口

(3)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4)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force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5)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2. 配置二层动态聚合组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lite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指定lite参数时,将创建精简型二层聚合接口;如果不指定lite参数,则创建普通二层聚合接口

(3)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4)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5)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force ] | auto [ group-id ]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指定auto参数时,会开启端口的半自动聚合功能。当配置半自动聚合后,建议用户不要修改自动创建的聚合组及其成员端口的配置,避免影响半自动聚合功能。

(6)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lacp mode pass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7)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8)     (可选)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请不要在ISSU升级前配置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否则在ISSU升级期间会出现网络流量中断。有关ISSU升级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基础配置指导”中的“ISSU配置”。

1.5.3  配置三层聚合组

1. 配置三层静态聚合组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3)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4)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5)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2. 配置三层动态聚合组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3)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4)     退回系统视图。

quit

(5)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a.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b.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auto [ group-id ]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auto参数时,会开启端口的半自动聚合功能。当配置半自动聚合后,建议用户不要修改自动创建的聚合组及其成员端口的配置,避免影响半自动聚合功能。

(6)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lacp mode pass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7)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8)     (可选)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请不要在ISSU升级前配置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否则在ISSU升级期间会出现网络流量中断。有关ISSU升级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基础配置指导”中的“ISSU配置”。

1.6  开启全自动聚合功能

1. 功能简介

在SmartMC的组网环境中,用户为了实现管理简单,希望设备间存在多条物理链路时,自动形成一个聚合组。在拓扑稳定的SmartMC组网环境中开启本功能后,用户不需要手动将端口加入聚合组便可以实现根据设备间物理连线自动聚合,从而增加链路带宽,同时链路相互动态备份,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有关SmartMC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网络管理和监控配置指导”中的“SmartMC”。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配置本功能前,需要保证各个设备的LLDP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配置本功能后,开启了LLDP功能的三层以太网接口下可能无法创建子接口。

配置本功能后,对于自动加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建议不要修改其配置,以避免该成员端口退出聚合组。

请勿在DRNI组网环境配置本功能,以保证DRNI正常工作。

当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时,如果端口下存在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的配置,则以端口下配置为准。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开启全自动聚合功能。

link-aggregation auto-aggregation enable

缺省情况下,全自动聚合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1.7  配置S-MLAG功能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仅在和服务器对接的场景中使用本功能。

为了实现S-MLAG功能,需要将不同设备的聚合接口加入同一S-MLAG组。

同一设备上不同聚合接口不能加入同一S-MLAG组。

为了保证S-MLAG正常工作,请勿在IRF设备上使用S-MLAG。有关IRF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中的“IRF”。

配置聚合接口加入S-MLAG组后,该聚合接口不能再配置为DR口或IPP口。有关DR口和IPP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DRNI”。

S-MLAG组网环境下,建议聚合组中成员端口实际速率和双工保持一致,否则在聚合组中加入新成员端口时可能导致参考端口改变,使其他成员端口变为非选中状态,影响流量转发。

S-MLAG组网环境下,请不要配置以下功能:

·     LACP MAD检测。

·     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聚合组中的最大/最小选中端口。

·     半自动动态聚合。

·     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端口速率。

·     生成树功能。有关生成树功能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生成树”。

为了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建议加入S-MLAG组的各个设备的业务配置保持一致。

2. 配置准备

在加入S-MLAG组的设备上,保证聚合配置一致。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LACP的系统MAC地址。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MAC地址为设备的桥MAC地址。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LACP的系统MAC地址需要配置一致。

(3)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32768。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LACP的系统优先级需要配置一致。

(4)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

lacp system-number number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不同设备上配置的LACP系统编号不能相同。

(5)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6)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7)     配置聚合接口加入S-MLAG组。

port s-mlag group group-id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未加入S-MLAG组。

1.8  配置聚合接口

本节对能够在聚合接口上进行的部分配置进行介绍。除本节所介绍的配置外,能够在二层/三层以太网接口上进行的配置大多数也能在二层/三层聚合接口上进行,具体配置请参见相关的配置指导。

1.8.1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1. 功能简介

通过在接口上配置描述信息,可以方便网络管理员根据这些信息来区分各接口的作用。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配置当前接口的描述信息。

description text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描述信息为“接口名 Interface”。

1.8.2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1. 功能简介

同一设备上所有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都相同,不同设备上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不同。通常情况下,不需要修改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mac-address mac-address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AC地址。

1.8.3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1. 功能简介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参数会影响IP报文的分片与重组,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来改变MTU值。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3)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

mtu size

缺省情况下,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为1500字节。

1.8.4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1. 功能简介

期望带宽供业务模块使用,不会对接口实际带宽造成影响。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配置当前接口的期望带宽。

bandwidth bandwidth-value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期望带宽=接口的波特率÷1000(kbps)。

1.8.5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该配置仅在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为动态聚合组时生效。

当聚合接口配置为聚合边缘接口后,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将不能正常使用,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的相关介绍请参见“1.14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lacp edge-port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不为聚合边缘接口。

1.8.6  配置聚合接口的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1. 功能简介

聚合接口有两种物理连接状态:up和down。当接口状态发生改变时,接口会立即上报CPU,CPU会立即通知上层协议模块(例如路由、转发)以便指导报文的收发,并自动生成Trap和Log信息,来提醒用户是否需要对聚合链路进行相应处理。

如果短时间内接口物理状态频繁改变,上述处理方式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开销。此时,可以在接口下设置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使得在抑制时间内,系统忽略接口的物理状态变化;经过抑制时间后,如果状态还没有恢复,再上报CPU进行处理。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在S-MLAG组网环境中,不建议配置本功能。

配置本功能时需要保证对接两端均为聚合接口(如同为普通动态聚合),且配置相同的delay-time

同一接口下,接口状态从up变成down的抑制时间和接口状态从down变成up的抑制时间可以不同。如果在同一端口下,多次执行本命令配置了不同的抑制时间,则两个抑制时间会分别以最新配置为准。

建议在需要保持接口状态稳定的聚合接口上配置本命令,以减少接口震荡对上层业务的影响,例如DRNI组网中的IPP口。有关DRNI组网中的IPP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DRNI”。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口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link-delay { down | up } [ msec ] delay-time

缺省情况下,接口状态改变时,系统会将接口状态改变立即上报CPU。

1.8.7  关闭聚合接口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对聚合接口的开启/关闭操作,将会影响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和链路状态:

·     关闭聚合接口时,将使对应聚合组内所有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都变为非选中端口,且所有成员端口的链路状态都将变为down。

·     开启聚合接口时,系统将重新计算对应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当打开/关闭三层聚合接口时,会同时打开/关闭其下的所有子接口,而打开/关闭三层聚合子接口则不会对其主接口有影响。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关闭当前接口。

shutdown

注意

执行shutdown命令会导致使用该接口建立的链路中断,不能通信,请谨慎使用。

 

1.8.8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1. 配置限制和指导

注意

接口下的某些配置恢复到缺省情况后,会对设备上当前运行的业务产生影响。建议您在执行本配置前,完全了解其对网络产生的影响。

 

您可以在执行default命令后通过display this命令确认执行效果。对于未能成功恢复缺省的配置,建议您查阅相关功能的命令手册,手工执行恢复该配置缺省情况的命令。如果操作仍然不能成功,您可以通过设备的提示信息定位原因。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3)     恢复当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default

1.9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1. 功能简介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灵活修改聚合组中最大和最小选中端口数,来满足不同需求。

·     最小选中端口数应用场景

聚合链路的带宽取决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用户通过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可以避免由于选中端口太少而造成聚合链路上的流量拥塞。当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达不到配置值时,对应的聚合接口将不会up。具体实现如下:

¡     如果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小于配置值,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非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down。

¡     当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增加至不小于配置值时,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up。

·     最大选中端口数应用场景

当配置了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之后,最大选中端口数将同时受配置值和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即取二者的较小值作为限制值。用户借此可实现两端口间的冗余备份:在一个聚合组中只添加两个成员端口,并配置该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1,这样这两个成员端口在同一时刻就只能有一个成为选中端口,而另一个将作为备份端口。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聚合组最小选中端口数有两种配置方式:

·     以数值方式配置

·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

请选择任一方式配置即可。如果同一接口上配置了两种方式,则实际生效的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为两种方式配置值中的较大值。

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小/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组最小选中端口数时,聚合组两端需要配置相同的百分比。

同一聚合组内,最大选中端口数不能小于最小选中端口数。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组中最小选中端口数后,当有端口加入或者退出该聚合组时,可能会引起最小选中端口数的改变,导致聚合接口震荡。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请选择其中一项进行配置。

¡     以数值方式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min-number

¡     以百分比方式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percentage number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

(4)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aximum max-number [ lacp-sync ]

缺省情况下,对于LSCM1GT48SC0单板和SE系列接口板,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16,对于SF系列接口板,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64。

对于静态聚合组,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对于动态聚合组,不指定lacp-sync参数时,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指定lacp-sync参数时,本端和对端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以配置值最小的一端为准。

1.10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1. 功能简介

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是指动态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处于up状态时,成员端口在经过LACP超时时间之后未收到LACPDU,则会在所有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择一个作为选中端口。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比较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端口ID最小的作为选中端口。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后,动态聚合组中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未收到LACPDU时,将处于非选中状态。

2.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关闭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

lacp default-selected-port dis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成员端口缺省选中功能处于开启状态。

1.11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1. 功能简介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可能会将速率小的端口选择为参考端口。通过配置本功能,用户可以选择速率高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配置本功能后,动态聚合组内按照设备ID->端口速率->端口ID的优先次序选择参考端口。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本功能会改变动态聚合口的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可能会导致短暂的业务中断。建议在业务正常传输情况下,不要随便更改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需要修改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时,可以先关闭聚合接口,待两端配置一致后再开启该聚合接口。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lacp select speed

缺省情况下,动态聚合组内以成员口的端口的端口ID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1.12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1. 功能简介

未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时,只有当其成员端口上关于VLAN允许通过的配置(包括是否允许VLAN通过,以及通过的方式)与该二层聚合接口的配置完全相同时,该成员端口才能加入聚合组;配置了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后,即使其成员端口上关于这些VLAN允许通过的配置与该二层聚合接口上的配置不一致,也不影响该成员端口加入聚合组并成为选中端口。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本功能仅对Hybrid或者Trunk类型的端口所允许通过的VLAN范围有效。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link-aggregation ignore vlan vlan-id-list

缺省情况下,二层聚合接口未配置忽略VLAN。

1.13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1.13.1  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1. 功能简介

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开启对称负载分担功能后,聚合负载分担时也采用对称负载分担方式。有关对称负载分担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三层技术-IP业务配置指导”中的“负载分担”。

对称负载分担功能仅对已知单播报文生效。

仅LSCM2系列SC单板和SD系列接口板支持对称负载分担功能。

对于LSCM2系列SC单板,收到隧道封装后的报文时,不支持根据内层报文的MAC地址进行负载分担。

目前,在系统视图下进行全局聚合负载分担类型配置,只支持:

·     根据目的IP地址、目的MAC地址、目的端口、源IP地址、源MAC地址、源端口之间不同组合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根据报文的入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3. 全局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ingress-port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

缺省情况下:

¡     二层报文按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从LSCM1GT48SC0单板进入的三层报文按目的IP地址和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从其他单板进入的三层报文按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目的IP地址和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从LSCM1GT48SC0单板进入的四层报文按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目的服务端口和源服务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从其他单板进入的四层报文按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目的服务端口和源服务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4. 在聚合组内配置聚合静态负载分担类型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配置聚合组内采用的静态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per-packet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与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一致。

1.13.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1. 功能简介

用户可以选择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均衡聚合链路上的流量。在采用缺省负载分担类型进行负载分担情况下,用户可以配置负载分担HASH算法,通过不同方式的CRC运算,选择相对适合的HASH算法实现链路流量均衡。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当不同数据流的报文没有负载分担到所有成员链路上时,建议用户更改HASH算法。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algorithm algorithm-number

缺省情况下,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为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算法。

1.14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14.1  功能简介

在开启了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后,当手工关闭聚合组内某选中端口或重启聚合组内某选中端口所在的slot时,系统可以将该端口上的流量重定向到其他选中端口上,从而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的不中断。其中,已知单播报文可以实现零丢包,非已知单播报文不保证不丢包。聚合流量重定向过程中,对于聚合组中新选中的端口,流量不会重定向到该端口上。

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1.14.2  配置限制和指导

必须在聚合链路两端都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才能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的不中断。

如果同时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和生成树功能,在重启slot时会出现少量的丢包,因此不建议同时开启上述两个功能。

当聚合接口配置为聚合边缘接口后,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将不能正常使用。

只有动态聚合组支持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建议优先选择开启聚合接口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开启全局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时,如果有连接其它厂商设备的聚合接口,可能影响该聚合组的正常通信。

1.14.3  配置全局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1.14.4  配置聚合接口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3)     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1.15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1. 功能简介

配置本功能后,就表示设备上聚合接口流量被隔离,即该设备所有动态聚合接口的成员端口都处在非选中状态,对端设备与之相应聚合组的成员端口也处在非选中状态。为了避免流量丢弃,所有从当前设备DR接口转发的流量会切换到另一台DR设备上同一DR组的DR接口上转发。

2. 配置限制和指导

本功能仅对动态聚合接口生效,对于静态聚合接口和DRNI组网中的IPP口不生效。

配置本功能后,如果本端设备处于DRNI MAD DOWN状态,则不能通过执行undo link-aggregation lacp isolate命令恢复流量从本端DR接口转发。

3. 配置步骤

(1)     进入系统视图。

system-view

(2)     开启聚合流量隔离功能。

link-aggregation lacp isolate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隔离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1.16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和维护

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在任意视图下执行display命令可以显示配置后以太网链路聚合的运行情况,通过查看显示信息验证配置的效果。

在用户视图下执行reset命令可以清除端口的LACP和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表1-4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和维护

操作

命令

显示聚合接口的相关信息

display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interface-number ] ] [ brief [ description | down ] ]

显示本端系统的设备ID

display lacp system-id

显示全局或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显示成员端口上链路聚合的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member-port [ interface-list | auto ]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显示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及原因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troubleshooting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interface-number ] ]

显示已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interface-number ] ] [ all-configuration ]

清除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interface-number ] ]

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

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interface-list ]

 

1.17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1.17.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2. 组网图

图1-6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4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3/0/1(R)      S       32768    1

  XGE3/0/2         S       32768    1

  XGE3/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17.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2. 组网图

图1-7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4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3/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R)         S        32768    11       1                      {ACDEF}

  XGE3/0/2            S        32768    12       1                      {ACDEF}

  XGE3/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2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3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17.3  二层聚合边缘接口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与服务器Server通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2相互连接。

·     在Device上配置一个二层动态链路聚合组。

·     在Device上配置二层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以便当服务器上未配置动态聚合组时,Device上聚合组成员端口都能作为普通端口正常转发报文。

2. 组网图

图1-8 二层聚合边缘接口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配置Device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 system-view

[Devic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聚合边缘接口。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lacp edge-port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4. 验证配置

# 当Server未完成动态聚合模式配置时,查看Device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            I        32768    11       1                      {AG}

  XGE3/0/2            I        32768    12       1                      {AG}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81       0        0x8000, 0000-0000-0000 {DEF}

  XGE3/0/2            32768    82       0        0x8000, 0000-0000-0000 {DEF}

以上信息表明,当Device未收到Server的LACP报文时,Device的聚合成员端口都工作在Individual状态,该状态下所有聚合成员端口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口转发报文,以保证此时Server与Device间的链路都可以正常转发报文,且相互形成备份。

1.17.4  三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三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2. 组网图

图1-9 三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并为该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3/0/1(R)      S       32768    1

  XGE3/0/2         S       32768    1

  XGE3/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17.5  三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三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2. 组网图

图1-10 三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并为其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R)         S        32768    11       1                      {ACDEF}

  XGE3/0/2            S        32768    12       1                      {ACDEF}

  XGE3/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2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3/0/3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17.6  S-MLAG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     Device A通过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分别与Device B、Device C、Device D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3/0/1相互连接。

·     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为独立运行的设备,由于用户对于业务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要求Device A和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之间配置链路聚合。为了实现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之间跨设备聚合,这时用户可以配置S-MLAG功能,保证正常工作时链路进行负载分担且任何一台设备故障对业务均没有影响,提高可靠性。

2. 组网图

图1-11 S-MLAG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0,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0]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0]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至Ten-GigabitEthernet3/0/3加入到聚合组10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3/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 配置LACP的系统地址为0001-0001-0001。

<DeviceB> system-view

[DeviceB]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123。

[DeviceB]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为1。

[DeviceB] lacp system-number 1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2,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B]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B-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将二层聚合接口2加入S-MLAG组100。

[DeviceB-Bridge-Aggregation2]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B]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3)     配置Device C

# 配置LACP的系统地址为0001-0001-0001。

<DeviceC> system-view

[DeviceC]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123。

[DeviceC]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为2。

[DeviceC] lacp system-number 2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3,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C]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3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3]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将二层聚合接口3加入S-MLAG组100。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3]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加入到聚合组3中。

[DeviceC]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C-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3

[DeviceC-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4)     配置Device D

# 配置LACP的系统地址为0001-0001-0001。

<DeviceD> system-view

[DeviceD]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123。

[DeviceD]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为3。

[DeviceD] lacp system-number 3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4,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D]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4

[DeviceD-Bridge-Aggregation4]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将二层聚合接口4加入S-MLAG组100。

[DeviceD-Bridge-Aggregation4]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加入到聚合组4中。

[DeviceD]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

[DeviceD-Ten-GigabitEthernet3/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4

[DeviceD-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0

Creation Mode: Manual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40fa-264f-0100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3/0/1(R)         S        32768    1        1                      {ACDEF}

  XGE3/0/2            S        32768    2        1                      {ACDEF}

  XGE3/0/3            S        32768    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3/0/1            32768    16385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XGE3/0/2            32768    32769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XGE3/0/3            32768    49153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Device A的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Ten-GigabitEthernet3/0/3均处于选中状态,此时Device A将Device B、Device C、Device D认为是一台设备,从而实现了跨设备的聚合。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

新华三官网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