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正文
本章节下载 (18.12 MB)
目 录
6.7.2 安装RC-3GPU-R4900-G3/RC-FHHL-2U-G3-1/RS-3*FHHL-R4900 Riser卡和PCIe卡
6.7.3 安装RC-GPU/FHHL-2U-G3-1 Riser卡和PCIe卡
6.7.4 安装RC-2*FHFL-2U-G3 Riser卡和PCIe卡
6.7.5 安装RC-FHHL-2U-G3-2 Riser卡和PCIe卡
6.7.6 安装RC-2*LP-2U-G3 Riser卡和PCIe卡
6.7.7 安装RC-GPU/FHHL-2U-G3-2/RC-2GPU-R4900-G3 Riser卡和PCIe卡
7.11.2 更换GPU卡(GPU卡不带电源线缆、GPU卡带电源线缆且需配套标准整机导风罩)
7.11.3 更换GPU卡(GPU卡带电源线缆且需配套专用整机导风罩)
7.13 更换SATA M.2 SSD转接卡和SATA M.2 SSD卡
7.13.2 更换前部SATA M.2 SSD转接卡和SATA M.2 SSD卡
7.13.3 更换后部SATA M.2 SSD转接卡和SATA M.2 SSD卡
8.1.3 前部8SFF SAS/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
8.1.4 前部16SFF SAS/SATA+8SFF NVMe硬盘
8.1.8 前部配置8SFF SAS/SATA硬盘+16SFF NVMe硬盘
8.2.1 前部25SFF SAS/SATA硬盘(使用BP-25SFF-R4900 25SFF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
8.2.2 前部25SFF SAS/SATA硬盘(使用BP2-25SFF-2U-G3 二合一25SFF硬盘背板)
8.4.1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使用BP-12LFF-R4900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
8.4.2 使用BP-12LFF-NVMe-2U-G3或BP-12LFF-4UniBay-2U硬盘背板
8.4.3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使用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
8.4.4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使用BP-12LFF-G3硬盘背板)
8.4.7 后部4SFF SAS/SATA/NVMe硬盘(使用4SFF UniBay硬盘笼)
8.4.8 后部2SFF SAS/SATA/NVMe硬盘(使用2SFF UniBay硬盘笼)
操作服务器之前,请仔细了解以下安全信息。
· H3C授权人员或专业的服务器工程师才能运行该服务器。
· 请将服务器放在干净、平稳的工作台或地面上进行维护。
· 运行服务器前,请确保所有线缆均连接正确。
· 为确保服务器充分散热,服务器上的空闲槽位(比如硬盘、风扇、后部的PCIe卡和电源模块的空闲槽位)必须安装假面板。
· 为确保服务器充分散热,请不要在未安装机箱盖、导风罩、PCIe卡/硬盘/风扇/电源模块假面板的情况下运行服务器。维护机箱内部的热插拔组件时,请最大限度地减少机箱盖打开的时间。
· 为避免组件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确保设备和内部系统组件冷却后再操作。
· 为避免散热不充分而损坏服务器,请勿阻塞服务器的通风孔。当服务器与其他设备上下叠加安装在机柜中时,请确保两个设备之间留出垂直方向2mm以上的空隙。
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彻底切断系统电源,此时部分电源和内部电路仍在工作,为避免人身伤害、触电或设备损坏,请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即先短按“开机/待机”按钮,当系统电源指示灯变为橙色常亮时,将服务器上的所有电源线拔出。
·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服务器损坏,请使用随机附带的电源线缆。
· 电源线缆只能用于配套的服务器,请勿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 为避免触电风险,在安装或拆卸任何非热插拔部件时,请先将设备下电。
服务器主板上配置有系统电池,一般情况下,电池寿命为5~10年。
当服务器不再自动显示正确的日期和时间时,需更换电池。更换电池时,请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 请勿尝试给电池充电。
· 请勿将电池置于60°C以上的环境中。
· 请勿拆卸/碾压/刺穿电池、使电池外部触点短路或将其投入火中/水中。
· 请将电池弃于专门的电池处理点,勿随垃圾一起丢弃。
为避免电源波动或临时断电对服务器造成影响,建议使用UPS为服务器供电。这种电源可防止服务器硬件因电涌和电压峰值的影响而受损,并且可在电源故障时确保服务器正常运行。
· 服务器必须安装在标准19英寸机柜中。
· 机柜的支撑脚要完全触地,且机柜的全部重量应由支撑脚承担。
· 当有多个机柜时,请将机柜连接在一起。
· 请做好机柜安装的部署工作,将最重的设备安装在机柜底部。安装顺序为从机柜底部到顶部,即优先安装最重的设备。
· 将服务器安装到机柜或从机柜中拉出时(尤其当服务器脱离滑轨时),要求两个人协同工作,以平稳抬起服务器。当安装位置高于胸部时,则可能需要第三个人帮助调整服务器的方位。
· 每次只能从机柜中拉出一台设备,否则会导致机柜不稳固。
· 将服务器从机柜中拉出或推入前,请确保机柜稳固。
· 为确保充分散热,请在未使用的机柜位置安装假面板。
人体或其它导体释放的静电可能会损坏主板和对静电敏感的部件,由静电造成的损坏会缩短主板和部件的使用寿命。
为避免静电损害,请注意以下事项:
· 在运输和存储设备时,请将部件装入防静电包装中。
· 将静电敏感部件送达不受静电影响的工作区前,请将它们放在防静电包装中保管。
· 先将部件放置在防静电工作台上,然后再将其从防静电包装中取出。
· 在没有防静电措施的情况下,请勿触摸组件上的插针、线缆和电路元器件等静电敏感元件。
在取放或安装部件时,用户可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接地方法以防止静电释放。
· 佩戴防静电腕带,并将腕带的另一端良好接地。请将腕带紧贴皮肤,且确保其能够灵活伸缩。
· 在工作区内,请穿上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并佩戴防静电手套。
· 请使用导电的现场维修工具。
· 请使用防静电的可折叠工具垫和便携式现场维修工具包。
为避免维护服务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任何伤害,请熟悉服务器上可能出现的安全标识。
表1-1 安全标识
图示 |
说明 |
警告 |
该标识表示存在危险电路或触电危险。所有维修工作应由H3C授权人员或专业的服务器工程师完成。 |
为避免电击造成人身伤害,请勿打开符号标识部件。所有维护、升级和维修工作都应由H3C授权人员或专业的服务器工程师完成。 |
|
该标识表示存在触电危险。不允许用户现场维修此部件。用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开此部位。 |
为避免电击造成人身伤害,请勿打开符号标识部件。 |
|
该标识表示存在高温表面或组件。如果触摸该表面或组件,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 |
为避免组件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确保服务器和内部系统组件冷却后再操作。 |
|
该标识表示组件过重,已超出单人安全取放的正常重量。 |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请遵守当地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要求,以及手动处理材料的指导。 |
|
电源或系统上的这些标识表示服务器由多个电源模块供电。 |
为避免电击造成人身伤害,请先断开所有电源线缆,并确保服务器已完全断电。 |
· 本手册为产品通用资料。对于定制化产品,请用户以产品实际情况为准。
· 本手册中,所有部件的型号都做了简化(比如删除前缀和后缀)。比如内存型号DDR4-2666-8G-1Rx8-R,代表用户可能看到的以下型号:UN-DDR4-2666-8G-1Rx8-R、UN-DDR4-2666-8G-1Rx8-R-F、UN-DDR4-2666-8G-1Rx8-R-S。
· 图片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物为准。
H3C UIS-Cell 3000 G3系列超融合一体机(简称UIS-Cell 3000 G3)是H3C面向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推出的UIS 6.5新一代超融合解决方案,适用于新一代基础架构的云计算、互联网、IDC和企业市场等领域。H3C UIS 6.5超融合系统是H3C公司面向企业和行业数据中心推出的软硬件集成化的云计算系统,遵循开放架构标准,在通用的x86硬件平台上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安全虚拟化、运维监控管理、云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不仅可以精简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整合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资源,精简IT操作,提高管理效率,达到提高物理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整体拥有成本的目的,而且,利用先进的云管理理念和互联网化的软件定义存储技术,建立安全的、可审核的、资源可按需调配和近线性扩展的数据中心环境,为业务部门提供成本更低、服务水平更高的基础架构,从而能够针对业务部门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
H3C UIS-Cell 3000 G3系列超融合一体机包括超融合硬件服务器、超融合内核和管理软件三部分。软硬件在实验室完成充分预优化与预验证,供应链预集成与预安装,并可根据客户对硬件配件的要求灵活自定义,超融合一体机设备到达客户现场之后,开箱即用,开箱即云,简化现场实施部署复杂度,加速业务上线速度与效率。
UIS-Cell 3000 G3全新一代硬件平台是基于最新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家族,可实现最高71%的性能提升和27%的内核数量增加,配合六通道2933MHz DDR4内存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达50%的性能提升。通过高达10个PCI-E 3.0插槽和多达40块硬盘的存储支持,实现卓越的扩展能力。可选配置安全智能防护模块,为关键业务提供全方位的贴身防护。96%的电源能效,以及5~50℃的标准工作温度设计,为用户提供更高的能效回报。
服务器的外观如图2-1所示。
服务器包括4种机型,具体机型及每种机型支持的最大硬盘配置请参见表2-1。
机型 |
最大硬盘配置 |
8SFF硬盘机型 |
前部24SFF硬盘 |
25SFF硬盘机型 |
前部25SFF+后部(2LFF+4SFF)硬盘 |
8LFF硬盘机型 |
前部8LFF硬盘 |
12LFF硬盘机型 |
前部12LFF+后部(4LFF+4SFF)硬盘 |
UIS超融合内核集成了H3C CAS计算虚拟化软件。CAS是面向数据中心的企业级虚拟化软件,提供强大的虚拟化功能和资源池管理能力,独有的内核数据加速、存储块多队列等技术,极大提升业务在虚拟机中的运行效率,相同硬件条件下,国际权威虚拟化性能基准测试SPECvirt表现最优,并提供业内创新性的动态资源扩展(Dynamic Resource eXtension,DRX)、无代理杀毒、云彩虹等技术。
UIS超融合内核集成了H3C UIS-ONEStor存储软件。UIS-ONEStor是业内领先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提供多维度的数据保护机制,支持以卷为单位设置数据的冗余策略,纠删码、多副本机制灵活选择,无需热备盘即可快速完成数据重构。UIS-ONEStor提供丰富的企业级特性,支持用户数据强一致性,保障数据可靠安全。
UIS超融合内核集成了UIS-Sec网络、安全虚拟化组件,为租户提供NFV形态的网络、安全服务。可提供vFW(虚拟防火墙)、vRouter(虚拟路由器)、vLB(虚拟负载均衡)、vDBA(虚拟数据库审计)、vACG(虚拟应用控制网关)、vNGFW(虚拟下一代防火墙)、vWAF(虚拟WEB应用防火墙)等服务,实现虚拟机互访控制、安全防护以及多租户的安全隔离。
H3C UIS超融合管理平台可提供数据中心基础资源的统一门户,通过单点登录方式,提供对数据中心内服务器、虚拟机、网络、存储、上层业务等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可以支持大屏展示、健康度检查与一键巡检、数据中心资源统计报表、所画即所得部署业务,使运维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无需跳转不同的管理界面就可实现对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同时,H3C UIS超融合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集群的分级管理和自助服务,在大规模分布式部署或者分支机构场景下,H3C UIS超融合管理平台可实现多个集群和租户进行的统一管理和虚拟资源的自助申请。
介绍服务器的产品规格和技术参数。
产品规格的计算,以产品支持的所有部件为基准。比如最大内存容量,是以所有内存中容量最大的为准进行计算的。对于定制化产品,请用户以产品实际情况为准。
表2-2 产品规格
功能特性 |
说明 |
处理器 |
最多支持2路Intel Purley CPU · 单颗CPU最大支持功耗205W · 最高主频支持3.8GHz · 单颗CPU缓存最高支持38.5MB |
内存 |
最多支持24根内存条 |
存储控制卡 |
· 板载RSTe阵列控制器 · 高性能存储控制卡 · NVMe VROC模块 · 双SD卡扩展模块:支持RAID 1 |
芯片组 |
Intel C622 Lewisburg芯片组 |
网络接口 |
· 板载1个1Gb/s HDM专用网络接口 · 1个mLOM网卡插槽,可以选配mLOM网卡,mLOM网卡支持NCSI功能 |
I/O端口 |
· 最多支持6个USB接口: ¡ 5个USB 3.0接口(前面板1个,后面板2个,主板2个) ¡ 1个USB 2.0接口(前面板,需要选配带USB 2.0接口的左侧智能挂耳才能提供) · 内置9个SATA接口:对外呈现1个mini SAS接口(x8 SATA接口)和1个x1 SATA接口 · 1个RJ45 HDM专用网络接口(后面板) · 最多支持2个VGA接口(前面板1个,后面板1个) · 支持1个BIOS串口(后面板) |
扩展插槽 |
最多支持10个PCIe3.0可用插槽(8个标准插槽、1个Mezz存储控制卡专用插槽和1个网卡专用插槽) |
· 支持外置USB光驱 · 支持内置SATA光驱 ¡ 仅限8SFF硬盘机型 ¡ 需要选配扩展模块 |
|
电源 |
2个热插拔电源模块,支持1+1冗余,可选规格如下: · 550W白金电源模块 · 550W高效白金电源模块 · 800W白金电源模块 · 800W负48V直流电源模块 · 800W 336V高压直流电源模块 · 850W高效白金电源模块 · 850W钛金电源模块 · 1200W白金电源模块 · 1600W白金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详细信息请参见附录中的“电源模块”章节。 |
认证 |
通过CCC、CECP、SEPA等认证 |
表2-3 技术参数
类别 |
项目 |
说明 |
物理参数 |
尺寸(高x宽x深) |
· 不含安全面板:87.5mm x 445.5mm x748mm · 含安全面板:87.5mm x 445.5mm x 771mm |
最大重量 |
· 8SFF硬盘机型:23.58kg · 8LFF硬盘机型:27.33kg · 12LFF硬盘机型:32.65kg · 25SFF硬盘机型:32.75kg |
|
环境参数 |
温度 |
工作环境温度: · 8SFF硬盘机型的工作环境温度:5~50°C或5~45°C。不同硬盘配置支持的工作环境温度不同,详细请参见附录中的“工作环境温度规格”章节。 · 8LFF/12LFF25SFF硬盘机型的工作环境温度:5~45°C 服务器部分配置下支持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会有所降低,具体请参见附录中的“工作环境温度规格”章节。 |
贮存环境温度:-40°C~70°C |
||
· 工作环境湿度:8%~90%(无冷凝) · 贮存环境湿度:5%~90%(无冷凝) |
||
· 工作环境高度:-60~3000m(海拔高于900m时,每升高100m,规格最高温度降低0.33°C) · 贮存环境高度:-60~5000m |
介绍服务器各部件含义。
表2-4 服务器部件说明
名称 |
说明 |
|
1 |
机箱盖 |
- |
2 |
电源导风罩 |
为电源模块提供散热风道。 |
3 |
开箱检测模块 |
用于检测机箱盖是否被打开,检测结果通过HDM Web界面显示。 |
4 |
NVMe VROC模块 |
NVMe VROC模块用于激活NVMe硬盘阵列特性,配合VMD技术实现NVMe硬盘阵列功能。 |
5 |
CPU散热器 |
为CPU散热。 |
6 |
CPU |
集成内存控制器和PCIe控制器,为服务器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
7 |
主板 |
服务器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用于安装CPU、内存和风扇等,集成了服务器的基础元器件,包括BIOS芯片、HDM芯片、PCIe Riser卡插槽等。 |
8 |
双SD卡扩展模块 |
通过双SD卡扩展模块,支持将2张SD卡安装到服务器。 |
9 |
存储控制卡 |
为SAS/SATA硬盘提供RAID支持,具有RAID配置、RAID扩容等功能,支持在线升级RAID卡固件、远程设置。 |
10 |
系统电池 |
为系统时钟供电,确保系统日期和时间正确。 |
11 |
Riser卡 |
转接卡,PCIe卡通过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
12 |
硬盘笼 |
用于扩展硬盘。 |
13 |
电源模块 |
为服务器运行提供电力转换功能。电源模块支持热插拔,支持1+1冗余。 |
14 |
假面板 |
主板上未安装Riser卡时,请安装该假面板,以确保服务器正常散热。 |
15 |
mLOM网卡 |
一种网卡,仅支持安装到主板的mLOM网卡插槽。 |
16 |
机箱 |
机箱将所有部件集中到一起。 |
17 |
智能挂耳 |
用于将服务器固定到机柜,其中右侧挂耳中集成了前面板I/O组件,左侧挂耳可选配带VGA和USB 2.0接口或不带任何接口的挂耳。 |
18 |
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
适用于SFF硬盘机型,该模块中集成了抽拉式资产标签,用于提供产品序列号、HDM缺省信息和产品资料二维码。 |
19 |
诊断面板 |
用于快速诊断发生故障的组件及其故障信息,且LFF诊断面板中集成了抽拉式资产标签,为用户提供HDM缺省信息、产品资料二维码等。 |
20 |
硬盘 |
为服务器提供数据存储介质,支持热插拔。 |
21 |
SATA M.2 SSD转接卡 |
通过SATA M.2 SSD转接卡,最多支持将2块SATA M.2 SSD卡安装到服务器。 |
22 |
光驱 |
通过光驱可安装操作系统、备份数据等。 |
23 |
硬盘扩展板 |
用于增加存储控制卡支持控制的硬盘数量。例如,未配置硬盘扩展板时,一张存储控制卡最多支持控制8块硬盘。配置硬盘扩展板后,将存储控制卡通过硬盘扩展板连接硬盘,该存储控制卡可支持控制8块以上硬盘。 |
24 |
硬盘背板 |
为硬盘供电并提供数据传输通道。 |
25 |
超级电容固定座 |
用于将超级电容固定到机箱。 |
26 |
内存 |
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交换的数据。 |
27 |
超级电容 |
用于在系统意外掉电时为存储控制卡上的Flash卡供电,实现存储控制卡上数据的掉电保护。 |
28 |
风扇假面板 |
未安装风扇的槽位需要安装该假面板,以确保服务器正常散热。 |
29 |
风扇笼 |
用于安装风扇。 |
30 |
CPU夹持片 |
用于将CPU固定到散热器上。 |
31 |
整机导风罩 |
为机箱内部提供散热风道。 |
32 |
风扇 |
为服务器散热提供动力,支持热插拔,支持N+1风扇冗余。 |
介绍前面板上的组件、指示灯含义和接口用途。
图2-3 前面板-8SFF硬盘机型
表2-5 前面板-8SFF硬盘机型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VGA接口(可选) |
2 |
USB 2.0接口(可选) |
3 |
托架1,可选8SFF NVMe硬盘、光驱或SATA M.2 SSD卡 |
4 |
抽拉式资产标签 |
5 |
托架3,可选8SFF SAS/SATA硬盘或8SFF NVMe硬盘 |
6 |
可选诊断面板或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
7 |
USB 3.0接口 |
8 |
托架2,可选8SFF SAS/SATA硬盘或8SFF NVMe硬盘 |
图2-4 前面板-25SFF硬盘机型
表2-6 前面板-25SFF硬盘机型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VGA接口(可选) |
2 |
USB 2.0接口(可选) |
3 |
抽拉式资产标签 |
4 |
可选诊断面板或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
5 |
USB 3.0接口 |
6 |
可选25SFF硬盘 |
图2-5 前面板-8LFF硬盘机型
表2-7 前面板-8LFF硬盘机型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VGA接口(可选) |
2 |
USB 2.0接口(可选) |
3 |
抽拉式资产标签 |
4 |
可选诊断面板 |
5 |
USB 3.0接口 |
6 |
可选8LFF SAS/SATA硬盘 |
图2-6 前面板-12LFF硬盘机型
表2-8 前面板-12LFF硬盘机型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VGA接口(可选) |
2 |
USB 2.0接口(可选) |
3 |
可选诊断面板(适用于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机型) |
4 |
抽拉式资产标签 |
5 |
USB 3.0接口 |
6 |
可选诊断面板(适用于12LFF SAS/SATA硬盘机型) |
7 |
可选SAS/SATA或NVMe硬盘 |
8 |
可选SAS/SATA硬盘 |
编号 |
说明 |
状态 |
1 |
Health指示灯 |
· 绿灯常亮:系统状态正常或有轻微告警 · 绿灯闪烁(4Hz):HDM正在初始化 · 橙灯闪烁(1Hz):系统出现严重错误告警 · 红灯闪烁(1Hz):系统出现紧急错误告警 |
2 |
mLOM网卡以太网接口指示灯 |
· 绿灯常亮:网口链路已经连通 · 绿灯闪烁(1Hz):网口正在接收或发送数据 · 灯灭:网口链路没有连通 |
3 |
开机/待机按钮和系统电源指示灯 |
· 绿灯常亮:系统已启动 · 绿灯闪烁(1Hz):系统正在开机 · 橙灯常亮:系统处于待机状态 · 灯灭:未通电 |
4 |
UID按钮/指示灯 |
· 蓝灯常亮:UID指示灯被激活。UID指示灯可通过以下任意方法被激活: ¡ UID按钮被按下 ¡ 通过HDM开启UID指示灯 · 蓝灯闪烁: ¡ 1Hz:系统正在被HDM远程管理或固件升级 ¡ 4Hz:HDM正在重启(长按UID按钮/指示灯8秒可重启HDM) · 灯灭:UID指示灯未激活 |
· 如果Health指示灯显示系统出现问题,请通过HDM查看系统运行状态。 |
表2-10 前面板接口
接口名称 |
类型 |
用途 |
USB接口 |
USB 3.0/2.0 |
用于连接USB设备,以下情况下需要使用该接口: · 连接U盘 · 连接USB键盘或鼠标 · 安装操作系统时,连接USB光驱 |
VGA接口 |
DB15 |
用于连接显示终端,如显示器或KVM设备 |
介绍后面板上的组件、指示灯含义和接口用途。
表2-11 后面板组件说明
说明 |
|
1 |
PCIe slot 1~slot 3接口(从上到下,从属CPU 1) |
2 |
PCIe slot 4~slot 6接口(从上到下,从属CPU 2) |
3 |
PCIe slot 7~slot 8接口(从上到下,从属CPU 2) |
4 |
电源模块2 |
5 |
电源模块1 |
6 |
BIOS串口 |
7 |
VGA接口 |
8 |
USB 3.0接口(2个) |
9 |
HDM专用网络接口(1Gb/s,RJ45,缺省IP地址:192.168.1.2/24) |
10 |
可选mLOM网卡(slot 9) |
图2-9 后面板指示灯
表2-12 后面板指示灯说明
编号 |
说明 |
状态 |
1 |
以太网接口连接状态指示灯 |
· 绿色常亮:网口链路已经连通 · 灯灭:网口链路没有连通 |
2 |
以太网接口数据传输状态指示灯 |
· 绿色闪烁(1Hz):网口正在接收或发送数据 · 灯灭:网口没有接收或发送数据 |
3 |
UID指示灯 |
· 蓝灯常亮:UID指示灯被激活。UID指示灯可通过以下任意方法被激活: ¡ UID按钮被按下 ¡ 通过HDM开启UID指示灯 · 蓝灯闪烁: ¡ 1Hz:系统正在被HDM远程管理或固件升级 ¡ 4Hz:HDM正在重启(长按UID按钮/指示灯8秒可重启HDM) · 灯灭:UID指示灯未激活 |
4 |
电源模块1状态指示灯 |
· 绿灯常亮:电源模块工作正常 · 绿灯闪烁(1Hz):电源模块输入正常,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未上电 · 绿灯闪烁(0.33Hz):电源模块处于备用电源模式,无功率输出 · 绿灯闪烁(2Hz):电源模块处于固件更新状态 · 橙灯常亮: ¡ 电源模块出现严重故障 ¡ 该电源模块无输入,另一个电源模块输入正常 · 橙灯闪烁(1Hz):电源模块出现告警 · 灯灭:电源模块无输入,存在以下一种或两种情况: ¡ 电源线缆连接故障 ¡ 外部供电系统断电 |
5 |
电源模块2状态指示灯 |
接口名称 |
类型 |
用途 |
HDM专用网络接口 |
用于登录HDM管理界面,进行服务器管理 |
|
USB接口 |
USB 3.0 |
用于连接USB设备,以下情况下需要使用该接口: · 连接U盘 · 连接USB键盘或鼠标 · 安装操作系统时,连接USB光驱 |
VGA接口 |
DB15 |
用于连接显示终端,如显示器或KVM设备 |
BIOS串口 |
DB9 |
· 服务器网络故障,远程连接服务器失败时,可通过连接服务器的BIOS串口,登录服务器进行故障定位 · 用于加密狗、短信猫等应用 |
电源接口 |
标准单相电源接头 |
用于连接电源模块和外部供电系统,为设备供电 |
介绍服务器主板布局和主板上的组件含义。
图2-10 主板布局
表2-14 主板布局说明
说明 |
|
1 |
TPM/TCM插槽 |
2 |
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slot 10) |
3 |
系统电池 |
4 |
系统维护开关1 |
5 |
系统维护开关2 |
6 |
系统维护开关3 |
7 |
PCIe Riser卡插槽1(从属CPU 1) |
8 |
mLOM网卡插槽(slot 9) |
9 |
网卡NCSI功能接口 |
10 |
Mini-SAS接口(x8 SATA接口) |
11 |
前面板I/O接口 |
12 |
SATA接口,支持光驱 |
13 |
诊断面板接口 |
14 |
前部硬盘背板电源接口1 |
15 |
内置USB 3.0接口(2个) |
16 |
前部硬盘背板AUX接口2或后部硬盘背板AUX接口 |
开箱检测模块接口、前部VGA和USB 2.0接口 |
|
18 |
前部硬盘背板电源接口2、SATA M.2 SSD卡电源接口 |
19 |
前部硬盘背板AUX接口1 |
20 |
后部硬盘背板电源接口 |
21 |
NVMe VROC模块接口 |
22 |
PCIe Riser卡插槽3(从属CPU 2) |
23 |
双SD卡扩展模块插槽 |
24 |
PCIe Riser卡插槽2(从属CPU 2) |
通过系统维护开关,可解决以下问题,具体请参见表2-15。系统维护开关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
· 忘记HDM登录用户名或密码,无法登录HDM。
· 忘记BIOS密码,无法进入BIOS。
· 需要恢复BIOS缺省设置。
名称 |
系统维护开关 |
注意事项 |
系统维护开关1 |
· 跳针1、2短接(缺省) = 登录HDM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 跳针2、3短接 = 登录HDM时,输入缺省用户名和缺省密码 |
跳针2、3短接后,可永久通过缺省用户名和缺省密码登录HDM。建议完成操作后,重新将跳针1、2短接。 |
系统维护开关2 |
· 跳针1、2短接(缺省) = 正常启动服务器 · 跳针2、3短接 = 启动服务器时清除BIOS的所有密码 |
跳针2、3短接后,服务器开机过程中BIOS密码被清除。此时请根据BIOS界面提示,关机并重新将跳针1、2短接后,再开机,即可无BIOS密码启动服务器。 |
系统维护开关3 |
· 跳针1、2短接(缺省) = 正常启动服务器 · 跳针2、3短接 = 恢复BIOS缺省设置 |
跳针2、3短接30秒以上,BIOS即可恢复为缺省设置。此时请重新将跳针1、2短接,正常启动服务器。 |
DIMM插槽布局如图2-11所示,A1、A2…A12,B1、B2…B12即表示DIMM的安装顺序,也用于备件更换时指示DIMM的插槽ID。DIMM的具体安装准则请参见6.21.2 安装准则。
图2-11 DIMM插槽编号
介绍服务器所有机型硬盘配置、每种硬盘配置支持的存储控制卡、NVMe SSD扩展卡配置,以及每种硬盘配置对应的硬盘编号,同时介绍了硬盘指示灯含义。
服务器所有机型支持的硬盘配置、每种硬盘配置支持的存储控制卡和NVMe SSD扩展卡配置,请参见表2-16。
根据存储控制卡在服务器中的安装位置,将其分为三类:
· 板载软RAID:服务器缺省自带,内嵌在主板上,无需安装。
· Mezz存储控制卡:直接安装到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标准存储控制卡:通过Riser卡转接,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机型 |
分类 |
硬盘配置 |
存储控制卡和NVMe SSD扩展卡配置 |
8SFF硬盘机型 |
使用前部8SFF硬盘笼模块 |
前部8SFF SAS/SATA硬盘(托架2)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RSTe板载软RAID · 配置二: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三:PCIe slot 2或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
前部16SFF SAS/SATA硬盘(托架2和托架3)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 · 配置三:PCIe slot 3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8SFF SAS/SATA(托架2)+8SFF NVMe硬盘(托架3)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RSTe板载软RAID+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RSTe板载软RAID+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三: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四: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五: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六: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SFF SAS/SATA(托架1)+8SFF SAS/SATA(托架2)+8SFF NVMe硬盘(托架3)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8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SFF SAS/SATA(托架1)+8SFF SAS/SATA(托架2)+8SFF SAS/SATA硬盘(托架3) |
PCIe slot 5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8SFF NVMe硬盘(托架2)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16SFF NVMe硬盘(托架2和托架3) |
支持一种配置: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SFF SAS/SATA(托架1)+8SFF NVMe硬盘(托架2)+8SFF NVMe硬盘(托架3)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RSTe板载软RAID+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三: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24SFF NVMe硬盘 |
支持一种配置: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7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使用BP-24SFF-NVMe-R4900-G3硬盘背板 |
前部24SFF NVMe硬盘 |
支持一种配置:PCIe slot 1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PCIe slot 5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25SFF硬盘机型 |
使用BP-25SFF-R4900 25SFF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 |
前部25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 |
前部25SFF SAS/SATA+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
||
前部25SFF SAS/SATA+后部4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 后部4SFF/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
||
前部25SFF SAS/SATA+后部(2LFF+4SFF) SAS/SATA硬盘 |
|||
使用BP2-25SFF-2U-G3 二合一25SFF硬盘背板1 |
前部25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25SFF SAS/SATA+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背板) · 配置二: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背板) |
||
8LFF硬盘机型 |
无 |
前部8L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RSTe板载软RAID · 配置二: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三:PCIe slot 2或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
12LFF硬盘机型 |
使用BP-12LFF-R4900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 |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4SFF/2L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4L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8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2LFF+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2LFF+4SFF) SAS/SATA硬盘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4LFF+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8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4LFF+4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一种配置:Mezz存储控制卡 |
||
前部12LFF SAS/SATA+后部4SFF SAS/SATA/NVMe硬盘(使用4SFF UniBay硬盘笼)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使用BP-12LFF-NVMe-2U-G3硬盘背板或BP-12LFF-4UniBay-2U硬盘背板 |
前部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RSTe板载软RAID+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Mezz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三: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2SFF SAS/SATA硬盘 |
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2SFF NVMe硬盘 |
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此配置,PCIe slot 2位置的标准存储控制卡必须为RAID-LSI-9460-8i(2G)或RAID-LSI-9460-8i(4G) |
||
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2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三: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LFF SAS/SATA+4 LFF SAS/SATA/NVMe硬盘2+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1:PCIe slot 6 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后部2SFF硬盘)+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配置二: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
||
前部8LFF SAS/SATA+4 LFF SAS/SATA硬盘+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PCIe slot 6 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后部2SFF硬盘)+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 · 配置二: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 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 |
||
使用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 |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
|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背板) · 配置三: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硬盘背板) |
||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后部4SFF/2LFF/4L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Mezz存储控制卡 · 配置二: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 对于上述两种配置,后部4SFF/2LFF/4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背板 |
||
使用BP-12LFF-G3硬盘背板 |
前部12LFF SAS/SATA硬盘+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后部2SFF硬盘) · 配置二: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后部2SFF硬盘) |
|
· 前部8SFF硬盘笼模块包含前部8SFF NVMe硬盘笼模块及前部8SFF SAS/SATA硬盘笼模块,硬盘笼模块的详细信息请参见附录。 · 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表示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服务器的PCIe slot 6插槽,类似描述的含义同理类推。关于PCIe Slot插槽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10 PCIe slot插槽。 · 没有说明型号的标准存储控制卡表示任意带8个内部SAS接口的标准存储控制卡,例如RAID-LSI-9361-8i(1G)-A1标准存储控制卡。带8个内部SAS接口的标准存储控制卡型号,请参见附录。 · 托架1、2、3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4.1 前面板组件。 · 关于存储控制卡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8.1 1. 存储控制卡。 · 硬盘支持的存储控制卡和NVMe SSD扩展卡配置对应的线缆连接,请参见8 布线。 · RSTe板载软RAID仅支持SATA硬盘;Mezz存储控制卡和标准存储控制卡均支持SAS/SATA硬盘;NVMe SSD扩展卡仅支持NVMe硬盘。 · 1表示:BP2-25SFF-2U-G3 二合一25SFF硬盘背板上集成了硬盘扩展板的功能,故单独使用,无需和硬盘扩展板配套。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的含义同理类推。 · 2表示:此配置中前部编号为8~11的4LFF硬盘槽位既支持NVMe硬盘,也支持SAS/SATA硬盘。 |
服务器硬盘编号用于指示硬盘位置,与服务器前后面板上的丝印、HDM软件中显示的硬盘编号完全一致。BIOS软件中显示的硬盘编号与丝印没有完全一致,而是存在对应关系,具体信息请参见产品BIOS用户指南。
图2-12 前部8SFF硬盘编号
图2-13 前部16SFF硬盘编号
图2-14 前部24SFF硬盘编号
图2-15 前部24SFF NVMe硬盘编号
图2-16 前部25SFF硬盘编号
图2-17 前部25SFF+后部2SFF硬盘编号
图2-18 前部25SFF+后部4SFF硬盘编号
图2-19 前部25SFF+后部(2LFF+4SFF)硬盘编号
图2-20 前部8LFF硬盘编号
图2-21 前部12LFF硬盘编号
图2-22 前部12LFF+后部2SFF硬盘编号
图2-23 前部12LFF+后部4SFF硬盘编号
图2-24 前部12LFF+后部2LFF硬盘编号
图2-25 前部12LFF+后部4LFF硬盘编号
图2-26 前部12LFF+后部(2LFF+2SFF)硬盘编号
图2-27 前部12LFF+后部(2LFF+4SFF)硬盘编号
图2-28 前部12LFF+后部(4LFF+2SFF)硬盘编号
图2-29 前部12LFF+后部(4LFF+4SFF)硬盘编号
服务器支持SAS/SATA硬盘和NVMe硬盘。SAS/SATA硬盘支持热插拔。硬盘通过硬盘指示灯指示硬盘状态。硬盘指示灯位置如图2-30所示。
(1):硬盘Fault/UID指示灯 |
(2):硬盘Present/Active指示灯 |
SAS/SATA硬盘指示灯含义请参见表2-17,NVMe硬盘指示灯含义请参见表2-18。
表2-17 SAS/SATA硬盘指示灯说明
硬盘Fault/UID指示灯(橙色/蓝色) |
硬盘Present/Active指示灯(绿色) |
说明 |
橙色闪烁(0.5Hz) |
常亮/闪烁(4Hz) |
硬盘预告性故障报警,请及时更换硬盘 |
橙色常亮 |
常亮/闪烁(4Hz) |
硬盘出现故障,请立即更换硬盘 |
蓝色常亮 |
常亮/闪烁(4Hz) |
硬盘状态正常,且被阵列管理工具选中 |
灯灭 |
闪烁(4Hz) |
硬盘在位,有数据读写操作或正在进行阵列迁移/重建 |
灯灭 |
常亮 |
硬盘在位,但没有数据读写操作 |
灯灭 |
灯灭 |
硬盘未安装到位 |
表2-18 NVMe硬盘指示灯说明
硬盘Fault/UID指示灯(橙色/蓝色) |
硬盘Present/Active指示灯(绿色) |
说明 |
橙色闪烁(0.5Hz) |
灯灭 |
硬盘已完成预知性热拔出流程,允许拔出硬盘 |
橙色闪烁(4Hz) |
灯灭 |
硬盘处于热插入过程 |
橙色常亮 |
常亮/闪烁(4Hz) |
硬盘出现故障,请立即更换硬盘 |
蓝色常亮 |
常亮/闪烁(4Hz) |
硬盘状态正常,且被阵列管理工具选中 |
灯灭 |
闪烁(4Hz) |
硬盘在位,有数据读写操作或正在进行阵列迁移/重建 |
灯灭 |
常亮 |
硬盘在位,但没有数据读写操作 |
灯灭 |
灯灭 |
硬盘未安装到位 |
服务器支持诊断面板。通过诊断面板,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发生故障的组件及其故障信息,同时结合HDM系统中的事件日志,即可获取该组件的详细故障信息,从而帮助用户快速排除故障,使服务器各组件和系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
诊断面板同一时间只能显示一个组件的故障信息。当多个组件故障时,诊断面板以4秒为周期循环显示全部故障组件信息。
图2-31 诊断面板
(1):故障代码 |
(2):故障指示灯 |
表2-19 诊断面板说明
故障指示灯 |
故障代码 |
故障项目 |
说明 |
POST |
当前开机自检码 |
POST |
· 绿色常亮:系统正在执行POST操作(代码数值为00~99,表示当前进度) · 红色闪烁(1Hz):系统POST期间有错误发生,POST异常中止 |
TEMP |
温度传感器ID |
温度 |
不同指示灯状态对应的故障信息如下: · 橙色闪烁(1Hz):对应组件出现严重告警(对应组件温度超过上限严重阈值或低于下限严重阈值) · 红色闪烁(1Hz):对应组件出现紧急告警(对应组件温度超过上限紧急阈值或低于下限紧急阈值) |
CAP(橙色闪烁) |
01 |
系统功率 |
系统功率超出当前设置的功率限额 |
BRD |
11 |
主板 |
不同故障指示灯状态对应的故障信息如下: · 橙色闪烁(1Hz):对应项目出现严重告警 · 红色闪烁(1Hz):对应项目出现紧急告警 |
21 |
· 8SFF硬盘机型:托架1的硬盘背板 · 其他机型:前部硬盘背板 |
||
22 |
8SFF硬盘机型托架2的硬盘背板 |
||
23 |
8SFF硬盘机型托架3的硬盘背板 |
||
31 |
后部2LFF/4LFF硬盘背板 |
||
32 |
后部2SFF/4SFF硬盘背板 |
||
71 |
Mezz存储控制卡电源 |
||
81 |
预留 |
||
91 |
mLOM网卡 |
||
CPU |
01 |
CPU 1 |
|
02 |
CPU 2 |
||
DIMM |
A1~A9、AA、AC、AE |
A1~A12槽位的DIMM |
|
b1~b9、bA、bC、bE |
B1~B12槽位的DIMM |
||
HDD |
00~07 |
8LFF硬盘机型前部对应硬盘 |
|
10~17 |
8SFF硬盘机型托架1对应的硬盘 |
||
20~27 |
8SFF硬盘机型托架2对应的硬盘 |
||
30~37 |
8SFF硬盘机型托架3对应的硬盘 |
||
00~11 |
12LFF硬盘机型前部对应硬盘 |
||
20~29 |
12LFF硬盘机型后部对应硬盘 |
||
00~24 |
25SFF硬盘机型前部对应硬盘 |
||
30~39 |
25SFF硬盘机型后部对应硬盘 |
||
PCIE |
01~08 |
Riser卡插槽1~8上的PCIe卡 |
|
PSU |
01 |
电源模块1 |
|
02 |
电源模块2 |
||
RAID |
10 |
Mezz存储控制卡状态 |
|
FAN |
01~06 |
风扇1~风扇6 |
|
VRD |
01 |
主板P5V电压 |
|
02 |
主板P1V05_PCH电压 |
||
03 |
主板PVCC_HPMOS电压 |
||
04 |
主板P3V3电压 |
||
05 |
主板P1V8_PCH电压 |
||
06 |
主板PVCCIO_CPU1电压 |
||
07 |
主板PVCCIN_CPU1电压 |
||
08 |
主板PVCCIO_CPU2电压 |
||
09 |
主板PVCCIN_CPU2电压 |
||
10 |
主板VPP_CPU1_ABC电压 |
||
11 |
主板VPP_CPU1_DEF电压 |
||
12 |
主板VDDQ_CPU1_ABC电压 |
||
13 |
主板VDDQ_CPU1_DEF电压 |
||
14 |
主板VTT_CPU1_ABC电压 |
||
15 |
主板VTT_CPU1_DEF电压 |
||
16 |
主板VPP_CPU1_ABC电压 |
||
17 |
主板VPP_CPU1_DEF电压 |
||
18 |
主板VDDQ_CPU2_ABC电压 |
||
19 |
主板VDDQ_CPU2_DEF电压 |
||
20 |
主板VTT_CPU2_ABC电压 |
||
21 |
主板VTT_CPU2_DEF电压 |
||
· DIMM故障时,故障代码和故障DIMM的对应关系如下: ¡ 故障代码A1~A9对应A1~A9槽位的DIMM;故障代码AA对应A10槽位的DIMM;故障代码AC对应A11槽位的DIMM;故障代码AE对应A12槽位的DIMM ¡ 故障代码b1~b9对应B1~B9槽位的DIMM;故障代码bA对应B10槽位的DIMM;故障代码bC对应B11槽位的DIMM;故障代码bE对应B12槽位的DIMM · 详细故障信息请查询HDM系统中的事件日志,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故障代码显示00,且诊断面板上所有指示灯均熄灭时,表示服务器正常运行。 · 当故障指示灯显示BRD,且故障代码11和其他代码交替闪烁时,建议优先更换主板以外的单板(比如故障代码11和21交替闪烁,优先更换前部硬盘背板);如果问题仍然未解决,再更换主板。 |
服务器最多可安装6个热插拔风扇,风扇布局如图2-32所示。风扇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19 安装风扇。
介绍服务器支持的Riser卡,以及Riser卡上的PCIe插槽的槽位号。
服务器支持以下型号的Riser卡:
· RC-FHHL-2U-G3-1
· RS-3*FHHL-R4900
· RC-GPU/FHHL-2U-G3-1
· RC-2*FHFL-2U-G3
· RC-FHHL-2U-G3-2
· RC-2*LP-2U-G3
· RC-GPU/FHHL-2U-G3-2
· RC-3GPU-R4900-G3
· RC-2GPU-R4900-G3
· Riser卡的标签上标有型号,用来标识该Riser卡。
· Riser卡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图2-33 RC-FHHL-2U-G3-1 Riser卡插槽
(1):slot 2/5 |
(2):slot 3/6 |
图2-34 RS-3*FHHL-R4900 Riser卡插槽
(1):slot 1/4 |
(2):slot 2/5 |
(3):slot 3/6 |
图2-35 RC-GPU/FHHL-2U-G3-1 Riser卡插槽
(1):slot 2/5 |
(2):slot 3/6 |
图2-36 RC-2*FHFL-2U-G3 Riser卡插槽
(1):slot 1 |
(2):slot 2 |
slot 2/5:当该Riser卡安装在PCIe Riser卡插槽1时,槽位号为2;安装在PCIe Riser卡插槽2时,槽位号为5。其他槽位号同理类推。
图2-37 RC-FHHL-2U-G3-2 Riser卡插槽
(1):slot 7 |
(2):slot 8 |
图2-38 RC-2*LP-2U-G3 Riser卡插槽
(1):slot 7 |
(2):slot 8 |
图2-39 RC-GPU/FHHL-2U-G3-2 Riser卡插槽
(1):slot 7 |
(2):slot 8 |
图2-40 RC-3GPU-R4900-G3
(1):slot 1/4 |
(2):slot 2/5 |
(3):slot 3/6 |
图2-41 RC-2GPU-R4900-G3
(1):slot 7 |
(2):slot 8 |
服务器PCIe slot 1~PCIe slot 8插槽分布,请参见图2-42。
图2-42 服务器PCIe slot 1~PCIe slot 8插槽分布
介绍安装和拆卸服务器的操作方法。
服务器安装流程如图3-1所示。
在安装服务器前,请先规划和准备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物理环境,包括空间和通风、温度、湿度、洁净度、高度和接地等。
机箱高2U,深度748mm,对机柜的要求如下:
· 标准19英寸机柜。
· 建议机柜深度1200mm及以上。不同深度机柜的安装限制如表3-1所示,建议技术支持人员现场工勘,排除潜在问题。
· 机柜前方孔条距离机柜前门大于50mm。
· 服务器在1200mm机柜中的安装建议,请参考图3-2。
机柜深度 |
安装限制 |
1000mm |
· 不支持安装H3C CMA。 · 如配置H3C滑道,可能存在滑道与PDU相互干涉的风险,需工勘确认是否可调整PDU的安装位置或配置合适尺寸的PDU。如不能满足,则建议使用托盘等其他的固定方式。 · 机箱后部需预留60mm走线空间。 |
1100mm |
如安装H3C CMA,需确认CMA不会与机柜后部PDU干涉,否则请更换更大深度尺寸的机柜或者调整PDU的安装位置。 |
1200mm |
需确认H3C CMA不会与机柜后部PDU、线缆等相互干涉,否则请调整PDU的安装位置。 |
图3-2 服务器在1200mm机柜中的安装建议(机柜俯视图)
机柜尺寸建议与要求 |
|
(1):机柜深度,建议1200mm |
(2):机柜前方孔条与机柜前门间距,大于50mm |
· 建议PDU采用向后直出线的方式,以免与机箱之间产生干涉。 · 若PDU采用侧向出线的方式,建议技术支持人员现场工勘,确认PDU是否会与机箱后部相互干涉。 |
|
服务器相关尺寸参数 |
|
(3):机柜前方孔条与机箱后端(含电源后部拉手,图中未展示)间距,为780mm |
(4):机箱深度(含挂耳),为800mm |
(5):机柜前方孔条与CMA后端间距,为960mm |
(6):机柜前方孔条与滑道后端间距,为860mm |
为便于服务器维修操作和通风散热,机柜应满足以下要求:
· 机柜前方至少留出635mm的空间。
· 机柜后方至少留出762mm的空间。
· 机柜之间至少留出1219mm的空间。
服务器的空气流动方向如图3-3所示。
(1)~(4):机箱和电源进风方向 |
(5)~(7):机箱出风方向 |
(8):电源出风方向 |
为确保服务器正常工作,机房内需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关于服务器环境温度和湿度要求,请参见2.2.2 技术参数。
为确保服务器正常工作,对机房的高度有一定要求,详细信息请参见2.2.2 技术参数。
灰尘会对服务器运行安全造成危害。室内灰尘落在机体上,可以造成静电吸附,使金属接插件或金属接点接触不良。尤其是在室内相对湿度偏低的情况下,更易造成静电吸附,不但会影响服务器寿命,而且容易造成通信故障。
对机房内灰尘含量及粒径要求请参见表3-2。
灰尘粒子(直径) |
含量 |
单位 |
灰尘粒子(≥5 μm) |
≤3×104(3天内桌面无可见灰尘) |
粒/m3 |
悬浮尘埃(≤75 μm) |
≤0.2 |
mg/m3 |
可降尘埃(75 μm~150 μm) |
≤1.5 |
mg/(m2h) |
沙砾(≥150 μm) |
≤30 |
mg/m3 |
除灰尘外,机房对空气中所含的盐、酸、硫化物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些有害气体会加速金属的腐蚀和某些部件的老化过程。机房内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2、H2S、NO2、NH3、Cl2等)的侵入,其具体限制值请参见表3-3。
气体 |
最大值(mg/m3) |
SO2(二氧化硫) |
0.2 |
H2S(硫化氢) |
0.006 |
NO2(二氧化氮) |
0.04 |
NH3(氨) |
0.05 |
Cl2(氯气) |
0.01 |
良好的接地系统是服务器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是服务器防雷击、抗干扰、防静电及安全的重要保障。服务器通过供电系统的接地线缆接地,用户无需额外连接接地线缆。
图示 |
名称 |
说明 |
T25 Torx星型螺丝刀 |
用于智能挂耳上的松不脱螺钉(一字螺丝刀也可用于该螺钉) |
|
T30 Torx星型螺丝刀 |
用于CPU散热器上的松不脱螺钉 |
|
T15 Torx星型螺丝刀(随服务器发货) |
||
T10 Torx星型螺丝刀(随服务器发货) |
用于PCIe卡、Riser卡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等 |
|
一字螺丝刀 |
用于更换系统电池等 |
|
十字螺丝刀 |
用于SATA M.2 SSD卡的固定螺钉等 |
|
浮动螺母安装条 |
用于牵引浮动螺母,使其安装在机柜的固定导槽孔位上 |
|
斜口钳 |
用于剪切绝缘套管等 |
|
卷尺 |
用于测量距离 |
|
万用表 |
用于测量电阻、电压,检查电路 |
|
防静电腕带 |
用于操作服务器时使用 |
|
防静电手套 |
||
防静电服 |
||
梯子 |
用于高处作业 |
|
接口线缆(如网线、光纤) |
用于服务器与外接网络互连 |
|
显示终端(如PC) |
用于服务器显示 |
介绍安装服务器的操作方法。
如果服务器已配置我司滑轨,请将滑轨的中外轨安装到机柜,内轨安装到服务器。具体方法请参见滑轨附带的文档。
(1) 如图3-4所示,将服务器推入机柜。具体方法请参见滑轨附带的文档。
为了减少人身伤害的危险,一定要小心将服务器滑入机柜。滑动的导轨可能会挤压到您的手指。
图3-4 安装服务器
(2) 固定服务器。如图3-5所示,将服务器两侧挂耳紧贴机柜方孔条,打开智能挂耳的锁扣,用螺丝刀拧紧里面的松不脱螺钉。
如果已配置理线架,请安装。具体方法请参见理线架附带的文档。
介绍服务器外部线缆的连接方法。
在对服务器BIOS、HDM、FIST、RAID、操作系统等进行操作和配置时,可能需要连接鼠标、键盘和显示终端。
服务器最多可提供2个DB15 VGA接口,用来连接显示终端。
· 配置带VGA和USB 2.0接口的智能挂耳时,前面板可提供1个VGA接口。
· 后面板提供1个VGA接口。
服务器未提供标准的PS2鼠标、键盘接口,用户可通过前、后面板的USB接口,连接鼠标和键盘。根据鼠标、键盘的接口类型不同,连接方法有两种:
· 直接连接USB鼠标和键盘,连接方法与一般的USB线缆相同。
· 通过USB转PS2线缆连接PS2鼠标和键盘。
(1) 如图3-6所示,将视频线缆的一端插入服务器的VGA接口,并通过插头两侧的螺钉固定。
图3-6 连接VGA接口
(2) 将视频线缆的另一端插入显示终端的VGA接口,并通过插头两侧的螺钉固定。
(3) 如图3-7所示,将USB转PS2线缆的USB接口一端插入服务器的USB接口,另一端的PS2接口分别连接到鼠标和键盘。
图3-7 连接USB转PS2线缆
· 通过以太网接口搭建服务器的网络环境。
· 通过HDM专用网络接口,登录HDM管理界面进行服务器管理。
· 网线故障或网线长度不适合时,更换网线。
(1) 确定服务器上的网络接口。
· 通过网卡上的以太网接口将服务器接入网络。
· 通过服务器上的HDM专用网络接口,登录HDM进行设备管理。HDM专用网络接口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5.1 后面板组件。
(2) 确定网线型号。
请确保网线导通(使用网线测试仪),网线型号与旧网线的型号一致或兼容。
(3) 为网线编号。
· 网线编号应与旧网线相同。
· 建议使用统一规格的标签。在标签上分别填写本端设备和对端设备的名称、编号。
(4) 连接网线。如图3-8所示,将网线一端连接到服务器的以太网接口,另一端连接对端设备。
(5) 检查网线连通性。
服务器上电后,可使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通信是否正常。如果通信不正常,请交叉测试网线或检查网线接头是否插紧。
服务器最多提供6个USB接口:
· 配置带VGA和USB 2.0接口的智能挂耳时,前面板可提供1个USB 2.0接口、1个USB 3.0接口。
· 后面板提供2个USB 3.0接口。
· 机箱内部提供2个USB 3.0接口,用于连接不经常插拔的USB设备。
以下情况需要连接USB接口:
· 服务器上电后,需要键盘和鼠标进行系统操作和设置。
· 通过连接USB设备传输数据或安装操作系统。
· 确保USB设备功能正常。
· 确保已将需要的数据拷贝到USB设备中。
· USB接口支持热插拔。
· 建议用户使用H3C认证的USB设备。对于其他品牌的USB设备,不保证一定兼容。
(1) (可选)如果用户要连接内部USB接口,请拆卸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1 拆卸机箱盖。
(2) 连接USB设备。USB设备连接到内部USB接口如图3-9所示。
图3-9 USB设备连接到内部USB接口
(3) (可选)如果已拆卸机箱盖,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4) 检查服务器能否识别USB设备。如果无法识别,请下载并安装USB设备的驱动程序;安装后如果仍然无法识别,请更换其他USB设备。
·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请使用配套的电源线缆。
· 连接电源线缆前,请确保服务器和各个部件已安装完毕。
(1) 如图3-10所示,将电源线缆一端插入服务器后面板上的电源模块插口。
(2) 将电源线缆另一端插入外部供电系统,如机柜的交流插线板。
(3) 为防止电源线缆意外断开,请固定电源线缆。
a. (可选)当线扣离电源模块太近时,会导致电源线缆无法放入线扣中。此时请将线扣上的锁扣掰开,同时滑动线扣,如图3-11中①和②所示。
b. 如图3-12中①和②所示,将线扣两端掰开,打开线扣。
c. 如图3-12中③和④所示,将电源线缆放入线扣中,并合上线扣。
d. 如图3-13所示,将线扣向前滑动,直到固定住电源线缆插头。
· 请保证每根电源线都有独立的输入断路器。
· 连接电源线前,请将需要连接电源线的输入端断路器置于断开状态。
(1) 如图3-14所示,将电源线缆一端插入服务器后面板上的电源模块插口。
图3-14 连接直流电源线缆(-48V)到电源模块
(2) 如图3-15所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电源线紧固螺钉直至拧紧,以防止电源线脱落。
(3) 将直流电源线缆(-48V)的另一端连接到为服务器提供电源输入的接线端子上,如图3-16所示。
图3-16 直流电源线缆(-48V)供电端连接方式
(1): 连接到“-48V GND”接线端子上 |
(2): 连接到“-48V”接线端子上 |
(3): 连接到“PGND”接线端子上 |
- |
电源输入端的接线端子标识请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请根据接线端子的实际功能进行电源输入端的线缆连接。 · “-48V GND”接线端子作为参考零电平。 · “-48V”接线端子提供-48V负电压。 · “PGND”接线端子用于接地。 |
连接直流电源线到电源输入接线端子时,请确保电源输入端的断路器处于完全断开状态。
具体方法请参见理线架附带的文档。
· 线缆绑扎带可以安装在左侧或右侧机柜滑轨上,建议用户安装在左侧,以便更好的进行线缆管理。
· 在一个机柜中使用多个线缆绑扎带时,请交错排列绑扎带的位置,比如从上向下看时绑扎带彼此相邻,这种布置有利于滑轨的滑动。
(1) 将线缆与机柜滑轨贴紧。
(2) 用线缆绑扎带固定线缆。如图3-17中①和②所示,将线缆绑扎带的末端穿过扣带,使绑扎带的多余部分和扣带朝向滑轨外部。
· 所有线缆在走线时,请勿遮挡服务器的进出风口,否则会影响服务器散热。
· 确保线缆连接时无交叉现象,便于端口识别和线缆的插拔。
· 确保所有线缆都进行了有效标识,使用标签书写正确的名词,便于检索。
· 当前不需要装配的线缆,建议将其盘绕整理,绑扎在机柜的合适位置。
· 为避免触电、火灾或设备损坏,请不要将电话或通信设备连接到服务器的RJ45以太网接口。
· 使用理线架时,每条线缆要保持松弛,以免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时损坏线缆。
介绍拆卸服务器的操作方法。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如图3-18所示,打开智能挂耳上的锁扣,用螺丝刀拧开里面的松不脱螺钉,并沿滑轨将服务器从机柜中缓缓拉出。
图3-18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介绍服务器的上电和下电方法。
在服务器连接了外部数据存储设备的组网中,请确保服务器是第一个下电且最后一个恢复上电的设备。该方法可确保服务器上电时,不会误将外部数据存储设备标记为故障设备。
介绍服务器的上电方法。
· 服务器安装完毕,上电运行。
· 服务器维护完毕,重新上电运行。
· 服务器及内部部件已经安装完毕。
· 服务器已连接外部供电系统。
根据场景不同,有四种上电方式。
按下服务器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使服务器上电。
此时服务器退出待机状态,电源向服务器正常供电。当系统电源指示灯由橙色常亮变为绿色闪烁,最后变为绿色常亮时,表明服务器完成上电。系统电源指示灯的具体位置请参见图2-7。
(1) 登录HDM Web界面,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固件更新指导书。
(2) 为服务器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1) 登录HDM Web界面,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固件更新指导书。
(2) 登录远程控制台,为服务器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通过以下方法之一开启服务器自动上电功能后,服务器一旦连接外部供电系统,会自动上电。
· 通过HDM Web开启服务器自动上电功能。
(1) 登录HDM Web界面,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固件更新指导书。
(2) 开启服务器自动上电功能,具体步骤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通过BIOS开启服务器自动上电功能。
(1) 进入BIOS,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2) 在BIOS中设置AC Restore Settings为Always Power On,可开启服务器自动上电功能,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介绍服务器的下电方法。
· 维护服务器。
· 服务器需要搬迁。
· 下电前,请确保所有数据已提前保存。
· 下电后,所有业务将终止,因此下电前请确保服务器的所有业务已经停止或者迁移到其他服务器上。
根据场景不同,有四种下电方式。
(1) 将显示器、鼠标和键盘连接到服务器,关闭服务器操作系统。
(2) 断开服务器与外部供电系统之间的电源线缆。
· 服务器正常关机流程
(1) 短按服务器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使服务器下电。
(2) 断开服务器与外部供电系统之间的电源线缆。
· 服务器非正常关机流程
(1) 按住服务器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5秒以上,使服务器下电。
采用该方式,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未正常关闭。当应用程序停止响应时,可采用这种方式。
(2) 断开服务器与外部供电系统之间的电源线缆。
(1) 登录HDM Web界面,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固件更新指导书。
(2) 为服务器下电,具体步骤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3) 断开服务器与外部供电系统之间的电源线缆。
(1) 登录HDM Web界面,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固件更新指导书。
(2) 登录远程控制台,为服务器下电,具体步骤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3) 断开服务器与外部供电系统之间的电源线缆。
介绍服务器安装完毕后,对其进行软件配置的过程。
(2) 上电启动后,请检查服务器前面板的Health指示灯是否正常,正常状态为绿色常亮。关于Health指示灯的详细说明,请参见2.4.2 指示灯和按钮。
更新固件时,请注意软硬件版本之间的配套要求,详细信息请参见软件版本说明书。
介绍如何更新固件。
用户可通过FIST或HDM更新以下固件,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固件更新指导书。
· HDM
· BIOS
· CPLD
关于UIS超融合管理平台初始化部署请参见https://www.h3c.com/cn/Service/Document_Software/Document_Center/H3Cloud/Catalog/H3C_UIS/H3C_UIS-Cell_3000_G3/。
关于UIS超融合管理平台软件注册请参见https://www.h3c.com/cn/Service/Document_Software/Document_Center/H3Cloud/Catalog/H3C_UIS/H3C_UIS-Cell_3000_G3/。
介绍服务器有哪些可选部件,以及部件安装的详细操作步骤。
安装多个可选部件时,请阅读所有部件的安装方法并确定相似安装步骤,以便简化安装过程。
服务器可选部件如下:
· SAS/SATA硬盘(6.4 安装SAS/SATA硬盘)
· Riser卡和PCIe卡(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 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6.8 安装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
· SATA M.2 SSD卡(6.11 安装SATA M.2 SSD卡)
· NVMe SSD扩展卡(6.13 安装NVMe SSD扩展卡)
· NVMe VROC模块(6.14 安装NVMe VROC模块)
· 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6.18 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1) (可选)如果机箱盖已上锁,请使用T15 Torx星型螺丝刀将箱盖扳手上的螺钉旋转90°到解锁标识,使其解锁,如图6-1中①所示。
(2) 如图6-1中②和③所示,按下机箱盖扳手并向上掰起,此时机箱盖会自动向机箱后方滑动。
(3) 如图6-1中④所示,向上抬起机箱盖。
(1) 请确保机箱盖扳手处于打开状态。如图6-2所示,按下扳手上的按钮并将扳手向上掰起。
(2) 安装机箱盖。
a. 如图6-3中①所示,将机箱盖水平向下放置,使机箱盖扳手上的孔对准机箱中的定位销。
b. 如图6-3中②所示,闭合机箱盖扳手,机箱盖会自动滑到闭合位置。
c. (可选)如果需要为机箱盖上锁,请使用T15 Torx星型螺丝刀将箱盖扳手上的螺钉旋转90°到锁定标识,锁定机箱盖,如图6-3中③所示。
介绍如何安装安全面板。
(1) 如图6-4中①所示,将面板一侧卡在机箱上。
(2) 如图6-4中②和③所示,按住面板上的按钮,同时将面板另一侧固定到机箱。
(3) 用钥匙锁住面板。如图6-4中④所示,向内按压钥匙的同时,沿逆时针方向将钥匙旋转90°,然后拔出钥匙。
请勿在未按压钥匙的情况下,强行旋转钥匙,否则会导致锁损坏。
介绍硬盘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
· 硬盘支持热插拔。
· 建议用户安装没有RAID信息的硬盘。
· 请确保组建同一RAID的所有硬盘类型相同,否则会因硬盘性能不同而造成RAID性能下降或者无法创建RAID。即满足如下两点:
¡ 所有硬盘均为SAS或SATA硬盘。
¡ 所有硬盘均为HDD或SSD硬盘。
· 建议组建同一RAID的所有硬盘容量相同。当硬盘容量不同时,系统以最小容量的硬盘为准,即将所有硬盘容量都视为最小容量。
需要注意的是:
· 一个硬盘属于多个RAID的情况会使后期维护变得复杂,并影响RAID的性能。
· HDD硬盘如果被频繁插拔,且插拔时间间隔小于30秒,可能会导致该硬盘无法被系统识别。
(1)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2) 拆卸硬盘假面板。如图6-5所示,向右按住假面板上的按钮,同时向外拉假面板。
a. 如图6-6所示,按下硬盘面板按钮,硬盘扳手会自动打开。
b. 如图6-7中①所示,将硬盘推入槽位,直到推不动为止。
c. 如图6-7中②所示,合上硬盘扳手,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4)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5) (可选)如果硬盘中有RAID信息,请清除。
(6) 为硬盘配置RAID,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
可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判断硬盘工作状态,以确保硬盘安装成功。
·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通过存储控制卡配置RAID后的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具体方法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根据硬盘指示灯状态,确认硬盘是否正常工作。指示灯详细信息请参见2.7.3 硬盘指示灯。
· 通过BIOS查看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配置RAID的方法不同,BIOS下查看硬盘信息的具体方法也有所不同,详细信息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
· 进入操作系统后,查看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
介绍如何安装NVMe硬盘。
· NVMe硬盘支持热插和预知性热拔。
· 建议用户安装没有RAID信息的硬盘。
· 建议组建同一RAID的所有硬盘容量相同。当硬盘容量不同时,系统以最小容量的硬盘为准,即将所有硬盘容量都视为最小容量。对于容量较大的硬盘,其多余容量无法用于配置当前RAID,也无法用于配置其他RAID。
NVMe硬盘不支持同时热插,请依次间隔60s以上,待前一块NVMe硬盘被识别后再安装下一块。
(1) 如果安装了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2) 拆卸硬盘假面板。如图6-8所示,向右按住假面板上的按钮,同时向外拉假面板。
(3) 安装NVMe硬盘。
a. 如图6-9所示,按下硬盘面板按钮,硬盘扳手会自动打开。
b. 如图6-10中①所示,将硬盘推入槽位,直到推不动为止。
c. 如图6-10中②所示,合上硬盘扳手,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图6-10 安装NVMe硬盘
(4)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可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判断NVMe硬盘工作状态,以确保NVMe硬盘安装成功。
·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NVMe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具体方法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根据NVMe硬盘指示灯状态,确认NVMe硬盘是否正常工作。指示灯详细信息请参见2.7.3 硬盘指示灯。
· 通过BIOS查看NVMe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详细信息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 进入操作系统后,查看NVMe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
介绍如何安装电源模块。
· 请确保服务器上安装的所有电源模块型号相同。HDM会对电源模块型号匹配性进行检查,如果型号不匹配将提示严重告警错误。
· 电源模块支持热插拔。
· 请勿使用第三方电源模块,否则可能会导致硬件损坏。
· 当电源模块温度超过正常工作温度,电源将自动关闭,当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后,电源将会自动开启。电源模块正常工作温度范围请参见附录中的“电源模块”章节。
(1) 如图6-11所示,拆卸电源模块假面板。
图6-11 拆卸电源模块假面板
a. 电源模块不防反,请先摆正电源模块,此时电源模块上的风扇位于电源模块左侧。
b. 将电源模块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12所示,将电源模块推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3)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可通过以下方法判断电源模块工作状态,以确保电源模块安装成功。
· 根据电源模块状态指示灯,确认电源模块是否正常工作。指示灯详细信息请参见2.5.2 后面板指示灯。
·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电源模块是否正常工作。详细信息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Riser卡的安装位置、Riser卡与PCIe卡的适配关系,以及安装Riser卡和PCIe卡的详细操作步骤。
表6-1 PCIe卡尺寸
简称 |
英文全称 |
描述 |
LP卡 |
Low Profile card |
小尺寸卡 |
FHHL卡 |
Full Height,Half Length card |
全高半长卡 |
FHFL卡 |
Full Height,Full Length card |
全高全长卡 |
HHHL卡 |
Half Height,Half Length card |
半高半长卡 |
HHFL卡 |
Half Height,Full Length card |
半高全长卡 |
表6-2 Riser卡分类说明
安装位置 |
Riser卡型号 |
安装注意事项 |
从属CPU |
PCIe Riser卡插槽1或PCIe Riser卡插槽2 |
RC-FHHL-2U-G3-1 |
无松不脱螺钉固定 |
· PCIe Riser卡插槽1从属CPU 1 · PCIe Riser卡插槽2从属CPU 2 |
RS-3*FHHL-R4900 |
无松不脱螺钉固定 |
||
RC-GPU/FHHL-2U-G3-1 |
松不脱螺钉需要固定到整机导风罩 |
||
RC-3GPU-R4900-G3 |
无松不脱螺钉固定 |
||
PCIe Riser卡插槽1 |
RC-2*FHFL-2U-G3 |
· 松不脱螺钉需要固定到整机导风罩 · 该Riser卡需要与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配合使用。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安装在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并通过线缆连接到该Riser卡,从而实现将主板上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的x8 PCIe信号传递给Riser卡,使Riser卡能最大提供x32 PCIe信号 |
|
PCIe Riser卡插槽3 |
RC-FHHL-2U-G3-2 |
无松不脱螺钉固定,需要安装附带的支架 |
PCIe Riser卡插槽3从属CPU 2 |
RC-2*LP-2U-G3 |
松不脱螺钉需要固定到主板,且需要安装附带的支架、假面板 |
||
RC-GPU/FHHL-2U-G3-2 |
松不脱螺钉需要固定到整机导风罩,且需要安装附带的支架 |
||
RC-2GPU-R4900-G3 |
松不脱螺钉需要固定到整机导风罩,且需要安装附带的支架 |
Riser卡型号 |
Riser卡上的插槽 |
插槽描述 |
插槽支持的PCIe卡 |
插槽供电能力 |
RC-FHHL-2U-G3-1 |
2/5 |
PCIe3.0 x16 (16,8,4,2,1) |
FHHL卡 |
75W |
3/6 |
PCIe3.0 x8 (8,4,2,1) |
FHHL卡 |
75W |
|
RS-3*FHHL-R4900 |
1/4 |
PCIe3.0 x16 (8,4,2,1) |
FHHL卡 |
75W |
2/5 |
PCIe3.0 x16 (8,4,2,1) |
FHHL卡 |
75W |
|
3/6 |
PCIe3.0 x8 (8,4,2,1) |
FHHL卡 |
75W |
|
RC-3GPU-R4900-G3 |
1/4 |
PCIe3.0 x16 (8,4,2,1) |
GPU-P4-X、 GPU-T4、GPU-MLU100-D3 GPU卡 |
75W |
2/5 |
PCIe3.0 x16 (8,4,2,1) |
|||
3/6 |
PCIe3.0 x8 (8,4,2,1) |
|||
RC-2GPU-R4900-G3 |
7 |
PCIe3.0 x16 (16,8,4,2,1) |
GPU-P4-X、GPU-T4、GPU-MLU100-D3 GPU卡 |
75W |
8 |
PCIe3.0 x8 (8,4,2,1) |
|||
RC-GPU/FHHL-2U-G3-1 |
2/5 |
PCIe3.0 x16 (16,8,4,2,1) |
FHFL卡,支持单宽度和双宽度的GPU卡 |
75W |
3/6 |
PCIe3.0 x8 (8,4,2,1) |
FHHL卡 |
75W |
|
RC-2*FHFL-2U-G3 |
1 |
PCIe3.0 x16 (16,8,4,2,1) |
FHFL卡,支持单宽度的GPU卡 |
75W |
2 |
PCIe3.0 x16 (16,8,4,2,1) |
FHFL卡,支持单宽度的GPU卡 |
75W |
|
RC-FHHL-2U-G3-2 |
7 |
PCIe3.0 x16 (16,8,4,2,1) |
FHHL卡 |
75W |
8 |
PCIe3.0 x8 (8,4,2,1) |
FHHL卡 |
75W |
|
RC-2*LP-2U-G3 |
7 |
PCIe3.0 x16 (16,8,4,2,1) |
LP卡 |
75W |
8 |
PCIe3.0 x8 (8,4,2,1) |
LP卡 |
75W |
|
RC-GPU/FHHL-2U-G3-2 |
7 |
PCIe3.0 x16 (16,8,4,2,1) |
FHFL卡,支持单宽度和双宽度的GPU卡 |
75W |
8 |
PCIe3.0 x8 (8,4,2,1) |
FHHL卡 |
75W |
|
· PCIe3.0 x8 (8,4,2,1): ¡ PCIe3.0:第三代信号速率; ¡ x8:插槽宽度; ¡ (8,4,2,1):链路宽度。 · 小尺寸PCIe卡可以插入到大尺寸PCIe卡对应的PCIe插槽,例如:LP卡可以插入到FHFL卡对应的PCIe插槽。 · PCIe插槽最大支持功耗为75W的部件,功耗超过75W的部件,需要另外连接电源线缆。 · PCIe Riser卡插槽在主板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Riser卡上的插槽的具体位置和含义,请参见2.10 PCIe slot插槽。 |
RC-3GPU-R4900-G3、RC-FHHL-2U-G3-1和RS-3*FHHL-R4900 Riser卡安装到主板上的PCIe Riser卡插槽1、2的方法完全相同,本文以将RS-3*FHHL-R4900 Riser卡安装到PCIe Riser卡插槽1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如图6-13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向上提起假面板。
图6-13 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
(5)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14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14 拆卸RS-3*FHHL-R4900 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如图6-15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PCIe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15 安装PCIe卡到RS-3*FHHL-R4900 Riser卡
(6) 将带有PCIe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16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
图6-16 将带有PCIe卡的RS-3*FHHL-R4900 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7) (可选)如有需要,请连接PCIe卡上的所有线缆。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RC-GPU/FHHL-2U-G3-1 Riser卡安装到主板上的PCIe Riser卡插槽1、2的方法完全相同,本文以安装到PCIe Riser卡插槽2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3000 G3。
(4) 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2对应的假面板。如图6-17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向上提起假面板。
图6-17 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2对应的假面板
(5)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18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18 拆卸RC-GPU/FHHL-2U-G3-1 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如图6-19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PCIe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19 安装PCIe卡到RC-GPU/FHHL-2U-G3-1 Riser卡
(6) 将带有PCIe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20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并将松不脱螺钉固定到整机导风罩。
图6-20 将带有PCIe卡的RC-GPU/FHHL-2U-G3-1 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7) (可选)如有需要,请连接PCIe卡上的所有线缆。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RC-2*FHFL-2U-G3 Riser卡仅支持安装到主板上的PCIe Riser卡插槽1。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安装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如图6-21所示,使PCIe转接扣卡上的定位孔对准主板上的定位销,向下插入PCIe转接扣卡,然后拧紧PCIe转接扣卡上的松不脱螺钉。
图6-21 安装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
(5) 连接两根PCIe信号线缆到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如图6-22所示,将PCIe信号线缆一端插入到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
图6-22 连接PCIe信号线缆到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
(6) 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如图6-13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向上提起假面板。
图6-23 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
(7)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14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24 拆卸RC-2*FHFL-2U-G3 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如图6-15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PCIe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25 安装PCIe卡到RC-2*FHFL-2U-G3 Riser卡
(8) 连接两根PCIe信号线缆到Riser卡。如图6-26所示,将PCIe信号线缆另一端插入到Riser卡上的数据接口。
图6-26 连接两根PCIe转接线缆到Riser卡
为清晰展示PCIe信号线缆的连接,图6-26中PCIe卡未体现。
(9) 将带有PCIe卡的Riser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具体方法请参见6.7.3 安装RC-GPU/FHHL-2U-G3-1 Riser卡和PCIe卡中的步骤(6)。
(10) (可选)如有需要,请连接PCIe卡上的其他线缆。
(11)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2)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3)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电源模块上方的假面板。如图6-27所示,将假面板向上提起。
(5)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28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28 拆卸RC-FHHL-2U-G3-2 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如图6-29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PCIe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29 安装PCIe卡到RC-FHHL-2U-G3-2 Riser卡
(6) 安装支架。如图6-30所示,将支架放置到槽位,并用螺钉固定。
(7) 将带有PCIe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31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
图6-31 将带有PCIe卡的RC-FHHL-2U-G3-2 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8) (可选)如有需要,请连接PCIe卡上的所有线缆。
(10)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1)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如图6-27所示,拆卸电源模块上方的假面板。
(5) 为方便安装RC-2*LP-2U-G3 Riser卡,请先拆卸电源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3 1. 拆卸电源导风罩。
(6)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32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32 拆卸RC-2*LP-2U-G3 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如图6-33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PCIe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33 安装PCIe卡到RC-2*LP-2U-G3 Riser卡
(7) 安装支架。如图6-34所示,将支架安装到后面板,并用螺钉固定。
(8) 将带有PCIe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35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并将松不脱螺钉固定到主板。
图6-35 将带有PCIe卡的RC-2*LP-2U-G3 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9) 如图6-36所示,将假面板安装到机箱。
(10) 请重新安装电源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1) (可选)如有需要,请连接PCIe卡上的所有线缆。
(12)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3)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RC-2GPU-R4900-G3和RC-GPU/FHHL-2U-G3-2 Riser卡安装到主板上的PCIe Riser卡插槽3的方法完全相同,本文以将RC-GPU/FHHL-2U-G3-2 Riser卡安装到PCIe Riser卡插槽3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如图6-27所示,拆卸电源模块上方的假面板。
(5)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37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37 拆卸RC-GPU/FHHL-2U-G3-2 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PCIe卡到Riser卡。如图6-38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PCIe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38 安装PCIe卡到RC-GPU/FHHL-2U-G3-2 Riser卡
(6) 如图6-30所示,安装支架。
(7) 将带有PCIe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39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并将松不脱螺钉固定到整机导风罩。
图6-39 将带有PCIe卡的RC-GPU/FHHL-2U-G3-2 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8) (可选)如有需要,请连接PCIe卡上的所有线缆。
(10)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1)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的安装准则和详细安装步骤。
根据存储控制卡在服务器中的安装位置,将其分为三类:
· 板载软RAID:服务器缺省自带,内嵌在主板上,无需安装。
· Mezz存储控制卡:直接安装到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标准存储控制卡:通过Riser卡转接,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服务器支持的存储控制卡如表6-4所示。
表6-4 存储控制卡说明
类型 |
存储控制卡型号 |
安装位置 |
支持的硬盘类型 |
是否支持掉电保护功能 |
安装方法 |
板载软RAID |
RSTe板载软RAID |
内嵌在主板上,无需用户安装 |
SATA HDD/SSD |
不支持 |
不涉及 |
Mezz存储控制卡 |
HBA-H460-M1 |
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SAS/SATA HDD/SSD |
不支持 |
|
HBA-1000-M2-1 |
|||||
RAID-P430-M1 |
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Flash-PMC-G2掉电保护模块 |
||
RAID-P430-M2 |
|||||
RAID-P460-M2 |
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支持,需选配BAT-PMC-G3超级电容 |
|||
RAID-P460-M4 |
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BAT-PMC-G3超级电容 |
||
RAID-L460-M4 |
主板的Mezz存储控制卡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BAT-LSI-G3超级电容 |
||
标准存储控制卡 |
RAID-LSI-9361-8i(1G)-A1-X |
通过Riser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Flash-LSI-G2掉电保护模块 |
|
RAID-LSI-9361-8i(2G)-1-X |
|||||
RAID-LSI-9460-8i(2G) |
通过Riser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BAT-LSI-G3超级电容 |
||
RAID-LSI-9460-8i(4G) |
|||||
RAID-LSI-9460-16i(4G) |
|||||
RAID-P460-B2 |
通过Riser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BAT-PMC-G3超级电容 |
||
RAID-P460-B4 |
通过Riser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
SAS/SATA HDD/SSD |
支持,需选配BAT-PMC-G3超级电容 |
||
HBA-LSI-9440-8i |
通过Riser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插槽 |
SAS/SATA HDD/SSD |
不支持 |
||
HBA-LSI-9300-8i-A1-X |
|||||
HBA-LSI-9311-8i |
|||||
HBA-H460-B1 |
|||||
· 支持掉电保护的存储控制卡必须与对应的掉电保护模块或超级电容配合使用。 |
掉电保护模块是一个总称,包含Flash卡和超级电容。Flash卡有两种:一种需要安装到存储控制卡上;另一种内嵌在存储控制卡上,无需用户安装。
服务器系统意外掉电时,超级电容可为Flash卡供电20秒以上,在此期间,缓存数据会从存储控制卡的DDR存储器传输到Flash卡中。由于Flash卡是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故可实现缓存数据的永久保存或者保存到服务器系统上电,存储控制卡检索到这些数据为止。
安装超级电容后,可能会出现电量不足,此时无需采取任何措施,服务器上电后,内部电路会自动为超级电容充电并启用超级电容。关于超级电容的状态,通过BIOS可以查看。
超级电容寿命到期注意事项:
· 超级电容的寿命通常为3年~5年。
· 超级电容寿命到期时,可能导致超级电容异常,系统通过如下方式告警:
¡ 对于PMC超级电容,HDM界面中的Flash卡状态会显示为“异常”+“状态码”,可通过解析状态码了解超级电容异常的原因,具体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对于LSI超级电容,HDM界面中的Flash卡状态会显示为“异常”。
¡ HDM会生成SDS日志记录,SDS日志的查看方法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超级电容寿命到期时,需要及时更换,否则会导致存储控制卡的数据掉电保护功能失效。
更换寿命到期的超级电容后,请检查存储控制卡的逻辑盘缓存状态,若存储控制卡的逻辑盘缓存被关闭,则需要重新开启逻辑盘缓存的相关配置以启用掉电保护功能,具体配置方法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当服务器上同时配置多张存储控制卡时,需要确保所有存储控制卡的厂家相同,服务器支持的存储控制卡及对应厂家请参见官网http://www.h3c.com/cn/home/qr/default.htm?id=315。
· 存储控制卡支持的硬盘配置、以及存储控制卡的具体安装位置请参见2.7.1 硬盘配置。
· 如果选配了与存储控制卡配套使用的超级电容,由于服务器有多个位置支持安装超级电容,请按照安装位置优先级安装超级电容。超级电容的支持安装位置及不同安装位置的选用优先级,请参见表6-5。
表6-5 超级电容的安装位置及选用优先级
超级电容的安装位置 |
支持安装的超级电容 |
超级电容槽位选用优先级 |
超级电容槽位具体位置 |
机箱内的超级电容槽位 |
支持以下任意超级电容: · Flash-PMC-G2掉电保护模块的超级电容 · BAT-PMC-G3超级电容 · Flash-LSI-G2掉电保护模块的超级电容 · BAT-LSI-G3超级电容 |
第1优先级 |
请参见图6-44。 |
标准整机导风罩上的超级电容槽位 |
仅支持BAT-PMC-G3超级电容 |
第2优先级 |
位于标准整机导风罩 |
超级电容盒 |
仅支持BAT-LSI-G3超级电容 |
第3优先级 |
仅8SFF硬盘机型支持超级电容盒,超级电容盒支持安装到图2-3的编号6位置。 |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为方便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1、2上已安装Riser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7) 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如图6-40所示,使控制卡上的定位孔对准主板上的定位销,向下插入控制卡,然后拧紧控制卡上的松不脱螺钉。
不同的Mezz存储控制卡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其中一种为例。
图6-40 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
(8) (可选)安装Flash卡到Mezz存储控制卡。如果用户选配了掉电保护模块,请将掉电保护模块中的Flash卡安装到Mezz存储控制卡。
a. 如图6-41所示,将随掉电保护模块附带的螺柱安装到控制卡。
图6-41 安装螺柱到Mezz存储控制卡
b. 安装Flash卡到Mezz存储控制卡。如图6-42所示,使Flash卡上的2个螺孔对准控制卡上的2个螺柱,向下插入Flash卡,并用螺钉固定Flash卡。
图6-42 安装Flash卡到Mezz存储控制卡
(9) (可选)安装超级电容。如果用户选配了超级电容,请安装超级电容,并连接超级电容与Mezz存储控制卡之间的线缆。超级电容的支持安装位置,请参见表6-5。
¡ 安装超级电容到机箱。
a. 安装超级电容固定座到机箱。选择适用的固定座;然后如图6-43所示,将固定座水平向下放入机箱,并沿箭头方向推入机箱底部的卡槽,直到听见咔哒一声,固定座安装成功。
不同的超级电容固定座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其中一种为例。
b. 安装超级电容到固定座。如图6-44中①所示,斜置电容,将电容一端与固定座一端对齐,放入固定座;再如图6-44中②和③所示,向外掰开固定座上的卡扣,同时将电容另一端放入固定座,通过卡扣将电容固定。
不同的超级电容安装方法相似,本文以其中一种为例。
为清晰展示超级电容的安装方法,图6-44中超级电容线缆未体现。
c. 连接超级电容与Mezz存储控制卡之间的线缆。选择适用的转接线缆;然后将转接线缆一端连接到超级电容,另一端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具体方法请参见8.5 连接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配置的Mezz存储控制卡、掉电保护模块/超级电容型号不同,需选用的转接线缆也不同,具体请参见表6-6。
Mezz存储控制卡型号 |
掉电保护模块/超级电容型号 |
需选用的转接线缆编码 |
· RAID-P430-M1 · RAID-P430-M2 |
Flash-PMC-G2 |
-(该转接线缆无编码) |
RAID-P460-M2 |
BAT-PMC-G3 |
0404A0TG |
RAID-P460-M4 |
BAT-PMC-G3 |
0404A0TG |
RAID-L460-M4 |
BAT-LSI-G3 |
0404A0XH |
¡ 安装超级电容到导风罩。
安装超级电容到导风罩时,随超级电容发货的固定座无需使用。超级电容安装到导风罩和安装到机箱固定座的方法相似,具体请参见图6-44。
¡ 安装超级电容到超级电容盒。超级电容盒的安装位置,请参见表6-5。
a. 安装超级电容到超级电容盒。如图6-45所示,将超级电容推入槽位,并将超级电容线缆放入线扣中。
图6-45中超级电容可能与用户选配的超级电容外观不同,但操作方法相同,超级电容外观请以实物为准。
b. 拆卸待安装超级电容盒槽位的组件。不同组件的拆卸方法不同。假面板和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的拆卸方法,请参见图6-81;硬盘拆卸时,需要先拆卸硬盘,然后拆卸硬盘插框,硬盘的拆卸方法请参见7.3 更换SAS/SATA硬盘,硬盘插框的拆卸方法,请参见图7-20。诊断面板拆卸时,需要先拆卸诊断面板,然后拆卸插框,诊断面板的拆卸方法请参见7.27 更换诊断面板;硬盘插框的拆卸方法,请参见图7-20。
c. 如图6-82所示,将带有超级电容的超级电容盒安装到服务器。
d. 连接超级电容与Mezz存储控制卡之间的线缆,线缆连接方法请参见8.5 连接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
(10) 连接Mezz存储控制卡与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之间的数据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
(11) (可选)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1、2上已拆卸Riser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12)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3) 安装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4)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5)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6)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Mezz存储控制卡、Flash卡和超级电容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安装Flash卡到标准存储控制卡。如果用户选配了掉电保护模块,请将掉电保护模块中的Flash卡安装到标准存储控制卡。
a. 如图6-46所示,将随掉电保护模块附带的螺柱安装到控制卡。
图6-46 安装螺柱到标准存储控制卡
b. 安装Flash卡到标准存储控制卡。如图6-47所示,对准控制卡上的插槽,向下缓缓用力插入Flash卡,并用螺钉固定。
图6-47 安装Flash卡到标准存储控制卡
c. 连接超级电容转接线缆一端到标准存储控制卡。选择适用的转接线缆,然后连接转接线缆到标准存储控制卡。配置的标准存储控制卡、掉电保护模块/超级电容型号不同,选用的转接线缆也不同,具体请参见表6-7。
标准存储控制卡型号 |
掉电保护模块/超级电容型号 |
选用的转接线缆编码 |
· RAID-LSI-9361-8i(1G)-A1-X · RAID-LSI-9361-8i(2G)-1-X |
Flash-LSI-G2 |
0404A0SV |
· RAID-LSI-9460-8i(2G) · RAID-LSI-9460-8i(4G) · RAID-LSI-9460-16i(4G) |
BAT-LSI-G3 |
0404A0VC |
RAID-P460-B2 |
BAT-PMC-G3 |
0404A0TG |
RAID-P460-B4 |
BAT-PMC-G3 |
0404A0TG |
· 如果标准存储控制卡上已安装Flash卡,请连接转接线缆到Flash卡,如图6-48所示。
图6-48 连接转接线缆到标准存储控制卡上的Flash卡
· 如果存储控制卡内置Flash卡,请连接转接线缆到标准存储控制卡上内置Flash卡的接口。
(7) 通过Riser卡将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8) (可选)如果用户选配了超级电容,请安装超级电容,并连接超级电容与标准存储控制卡之间的线缆。超级电容的支持安装位置,请参见表6-5。
本文以安装超级电容到机箱为例。安装超级电容到导风罩和超级电容盒的方法,请参见6.8.3 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
a. 安装超级电容固定座到机箱。选择适用的固定座;然后如图6-49所示,将固定座水平向下放入机箱,再将固定座底部2个导向的侧面沿机箱上的卡槽推入,直到听见咔哒一声,固定座安装成功。
不同的超级电容固定座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其中一种为例。
b. 安装超级电容到固定座,具体步骤请参见6.8.3 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中的步骤(8)b。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前部硬盘背板上的电源线缆阻碍用户安装超级电容,请先拆卸线缆,待安装完成后,重新连接电源线缆即可。
c. 连接超级电容转接线缆另一端到标准存储控制卡。具体方法请参见8.5 连接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
(9) 连接标准存储控制卡与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之间的数据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8 布线。
(10)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1) 安装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2)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3)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标准存储控制卡、Flash卡和超级电容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GPU卡的型号、安装准则和详细安装步骤。
服务器支持的GPU卡如表6-8所示。
表6-8 GPU卡说明
GPU卡分类 |
GPU卡型号 |
GPU卡尺寸 |
电源线缆数量 |
电源线缆连接方法 |
不带电源线缆 |
GPU-M4-1 |
LP,单宽度 |
无 |
不涉及 |
GPU-P4-X |
LP,单宽度 |
|||
GPU-T4 |
LP,单宽度 |
|||
GPU-M2000 |
FHHL,单宽度 |
|||
GPU-MLU100-D3 |
HHHL,单宽度 |
|||
带电源线缆 |
GPU-M4000-1-X |
FH3/4FL,单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M3 |
从GPU卡的电源接口连接到Riser卡的电源接口,如图8-69所示。 |
GPU-K80-1 |
FH3/4FL,双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UC |
||
GPU-M60-1-X |
FH3/4FL,双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UC |
||
GPU-P40-X |
FH3/4FL,双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UC |
||
GPU-M10-X |
FH3/4FL,双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W1 |
||
GPU-P100 |
FH3/4FL,双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UC |
||
GPU-V100-32G |
FH3/4FL,双宽度 |
1根,线缆编码0404A0UC |
GPU卡必须与Riser卡配合使用,才能安装到服务器,适配关系如表6-9所示。
表6-9 GPU卡与Riser卡的适配关系
Riser卡安装位置 |
Riser卡型号 |
Riser卡上的插槽 |
插槽支持的GPU卡 |
GPU卡安装方法 |
PCIe Riser卡插槽1或PCIe Riser卡插槽2 |
RC-GPU/FHHL-2U-G3-1 |
2/5 |
· GPU-M4-1 · GPU-M4000-1-X · GPU-K80-1 · GPU-M60-1-X · GPU-P4-X · GPU-T4 · GPU-M2000 · GPU-P40-X · GPU-M10-X · GPU-MLU100-D3 |
· 无需连接GPU电源线缆的GPU卡,安装方法请参见6.9.3 安装GPU卡(GPU卡不带电源线缆) ¡ GPU-M4-1 ¡ GPU-P4-X ¡ GPU-T4 ¡ GPU-M2000 · 需要连接GPU电源线缆的GPU卡,安装方法请参见6.9.4 安装GPU卡(GPU卡带电源线缆) |
3/6 |
不支持 |
|||
PCIe Riser卡插槽3 |
RC-GPU/FHHL-2U-G3-2 |
7 |
· GPU-M4-1 · GPU-M4000-1-X · GPU-K80-1 · GPU-M60-1-X · GPU-P4-X · GPU-M2000 · GPU-P40-X · GPU-M10-X |
|
8 |
不支持 |
|||
PCIe Riser卡插槽1 |
RC-2*FHFL-2U-G3 |
1 |
· GPU-M4-1 · GPU-M4000-1-X · GPU-P4-X · GPU-T4 · GPU-M2000 · GPU-MLU100-D3 |
|
2 |
· GPU-M4-1 · GPU-M4000-1-X · GPU-P4-X · GPU-T4 · GPU-M2000 · GPU-MLU100-D3 |
|||
PCIe Riser卡插槽1、PCIe Riser卡插槽2 |
RC-FHHL-2U-G3-1 |
2/5 |
· GPU-P100 · GPU-V100-32G · GPU-V100 |
|
3/6 |
不支持 |
|||
PCIe Riser卡插槽1、PCIe Riser卡插槽2 |
RC-3GPU-R4900-G3 |
1/4 |
· GPU-P4-X · GPU-T4 · GPU-MLU100-D3 |
|
2/5 |
||||
3/6 |
||||
PCIe Riser卡插槽3 |
RC-FHHL-2U-G3-2 |
7 |
· GPU-P100 · GPU-V100-32G · GPU-V100 |
|
8 |
不支持 |
|||
PCIe Riser卡插槽3 |
RC-2GPU-R4900-G3 |
7 |
· GPU-P4-X · GPU-T4 · GPU-MLU100-D3 |
|
8 |
||||
PCIe Riser卡插槽在主板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Riser卡上的插槽的具体位置和含义,请参见2.10 PCIe slot插槽。 |
当仅CPU 1在位,且配置以下任意型号GPU卡时,请确保风扇满配,即6个风扇均在位:GPU-M4-1、GPU-K80-1、GPU-M60-1-X、GPU-P4-X、GPU-T4、GPU-P40-X、GPU-M10-X、GPU-P100、GPU-V100-32G、GPU-V100、GPU-MLU100-D3。
将GPU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PCIe Riser卡插槽2和PCIe Riser卡插槽3方法相同,本文以安装到PCIe Riser卡插槽1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如图6-13所示,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
(5) 安装GPU卡到Riser卡。
a.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如图6-50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拉出假面板。
图6-50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
b. 安装GPU卡到Riser卡。如图6-51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GPU卡,然后用螺钉固定GPU卡。
图6-51 安装GPU卡(不带电源线缆)到Riser卡
(6) 将带有GPU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52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并将松不脱螺钉固定到整机导风罩。
图6-52 将带有GPU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7) (可选)如果安装的GPU卡后部涉及连线,请连接。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GPU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对于带电源线缆的GPU卡,GPU-P100、GPU-V100-32G、GPU-V100 GPU卡和其他GPU卡安装方式稍有差异。
· GPU-P100、GPU-V100、GPU-V100-32G GPU卡需要配套安装专用整机导风罩。
· 其他GPU卡需要配套安装标准整机导风罩。
导风罩的详细信息,请参见表7-1。
GPU-V100、GPU-V100-32G和GPU-P100 GPU卡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安装GPU-P100 GPU卡为例。
GPU卡套件中包含了如图6-53所示GPU卡固定片,对于本服务器而言,不需要安装该固定片。
图6-53 GPU卡固定片
将GPU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PCIe Riser卡插槽2和PCIe Riser卡插槽3方法相似,本文以安装GPU-P100 GPU卡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专用整机导风罩上对应槽位的固定片。如图6-54所示,移除固定片的固定螺钉,然后将固定片向上提起。
专用整机导风罩上有3个固定片。GPU-P100 GPU卡安装到主板的位置不同,需要拆卸的固定片也不同,具体如下:
· 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时,请拆卸图6-54中展示的固定片。
· 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2时,请拆卸中间槽位的固定片。
· 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3,请拆卸图6-54中右侧槽位的固定片(该固定片此图中未显示)。
(5) 安装固定片安装到GPU卡。如图6-55所示,使固定片上的三个螺孔和GPU卡对应位置的三个螺孔对齐,将固定片紧贴GPU卡,然后用附带的螺钉固定。
图6-55 安装固定片到GPU卡
(6) 将带有固定片的GPU卡安装到Riser卡,并根据线缆上的标签连接GPU卡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2. 安装步骤(安装其他GPU卡)中的步骤(7)。
(7) 拆卸标准整机导风罩、与专用整机导风罩干涉的电源导风罩,并安装专用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 更换导风罩。
(8) 将带有固定片和GPU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a. 如图6-13所示,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
b. 如图6-56所示,使GPU卡固定片上的导向孔对准专用整机导风罩上的导向销,沿PCIe插槽插入Riser卡,然后将螺钉固定到专用整机导风罩。
图6-56 将带有GPU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
为清晰展示Riser卡的安装,图6-56中GPU卡电源线缆未体现。
(9) (可选)如果安装的GPU卡后部涉及连线,请连接。
(10)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1)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2)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将GPU卡安装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PCIe Riser卡插槽2和PCIe Riser卡插槽3方法相同,本文以安装GPU-M4000-1-X GPU卡到主板的PCIe Riser卡插槽1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如图6-13所示,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对应的假面板。
(5)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假面板,具体步骤请参见6.9.3 安装GPU卡(GPU卡不带电源线缆)中的(5)a。
(6) 安装GPU卡固定片到GPU卡。
a. 如图6-57中①所示,使GPU卡固定片上的三个螺孔和GPU卡对应位置的三个螺孔对齐,将GPU固定片紧贴GPU卡。
b. 如图6-57中②所示,用螺钉固定GPU卡固定片。
图6-57 安装GPU卡固定片到GPU卡
(7) 安装GPU卡到Riser卡,并根据线缆上的标签连接GPU卡电源线缆。
a. 如图6-58中①所示,根据电源线缆上的标签将电源线缆一端连接到GPU卡的电源接口。
b. 如图6-58中②所示,沿PCIe插槽插入GPU卡。
c. 如图6-58中③和④所示,将电源线缆另一端连接到Riser卡的电源接口,然后用螺钉固定GPU卡。
图6-58 安装GPU卡(带电源线缆)到Riser卡
(8) 将带有GPU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6.9.3 安装GPU卡(GPU卡不带电源线缆)中的步骤(6)。
(9) (可选)如果安装的GPU卡后部涉及连线,请连接。
(10)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1)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2)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GPU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安装mLOM网卡和PCIe网卡。
· mLOM网卡仅支持安装到主板的mLOM网卡插槽,mLOM网卡插槽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
· PCIe网卡必须与Riser卡配合使用,才能安装到服务器,详细信息请参见6.7.1 Riser卡与PCIe卡适配关系。
(2) 安装mLOM网卡。
a. 拆卸mLOM网卡假面板。如图6-59所示,使用随服务器发货的螺丝刀,将螺丝刀一端插入mLOM网卡假面板手柄与主体之间的空隙,用力向外拉出假面板。
图6-59 拆卸mLOM网卡假面板
b. 安装mLOM网卡。
通过1颗松不脱螺钉固定和通过2颗松不脱螺钉固定的mLOM网卡安装方法相似,本文以通过2颗松不脱螺钉固定的mLOM网卡为例。
如图6-60所示,沿mLOM网卡插槽插入mLOM网卡,并拧紧mLOM网卡上的松不脱螺钉。
图6-60 安装mLOM网卡
(3) 连接网线到mLOM网卡。
(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6) (可选)mLOM网卡支持NCSI特性,可设置HDM共享网络接口。缺省情况下,mLOM网卡上的Port1接口为HDM共享网络接口。用户可通过HDM Web界面,将其他接口设置为HDM共享网络接口,详细信息请参见HDM联机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时间,仅支持将服务器的一个网口设置为HDM共享网络接口。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mLOM网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安装PCIe网卡,具体方法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5) (可选)对于支持NCSI功能的PCIe网卡,如果需要将该网卡上的接口作为HDM共享网络接口使用,请连接NCSI功能线缆到主板的网卡NCSI功能接口。网卡NCSI功能接口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NCSI功能线缆的连接方法请参见8.7 连接PCIe网卡NCSI功能线缆。
(6) 连接网线到PCIe网卡。
(8)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9)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11) (可选)对于支持NCSI功能的PCIe网卡,可设置HDM共享网络接口。
缺省情况下,以下接口为HDM共享网络接口。
· 如果已安装mLOM网卡,mLOM网卡上的Port1接口为HDM共享网络接口。
· 如果未安装mLOM网卡,PCIe网卡上的Port1接口为HDM共享网络接口。
用户可通过HDM Web界面,将其他接口设置为HDM共享网络接口,详细信息请参见HDM联机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时间,仅支持将服务器的一个网口设置为HDM共享网络接口。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PCIe网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安装SATA M.2 SSD卡。
SATA M.2 SSD卡支持安装到服务器的以下位置。
· 位置一:服务器前部。该方法仅适用于8SFF硬盘机型。需要注意的是,SATA M.2 SSD卡仅支持安装到8SFF硬盘机型的前面板托架1,前面板托架1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4.1 前面板组件。SATA M.2 SSD卡安装到服务器前部的具体方法请参见6.11.2 安装SATA M.2 SSD卡到服务器前部。
· 位置二:服务器后部。该情况下,配套的SATA M.2 SSD转接卡与Riser卡需要满足适配关系,详细信息请参见表6-10。SATA M.2 SSD卡安装到服务器后部的具体方法请参见6.11.3 安装SATA M.2 SSD卡到服务器后部。
表6-10 SATA M.2 SSD转接卡与Riser卡的适配关系
Riser卡安装位置 |
Riser卡型号 |
Riser卡上的插槽 |
插槽支持的SATA M.2 SSD转接卡型号 |
PCIe Riser卡插槽1或PCIe Riser卡插槽2 |
RC-FHHL-2U-G3-1 |
2/5 |
RC-M2-C |
3/6 |
|||
RS-3*FHHL-R4900 |
1/4 |
||
2/5 |
|||
3/6 |
|||
RC-GPU/FHHL-2U-G3-1 |
2/5 |
||
3/6 |
|||
PCIe Riser卡插槽1 |
RC-2*FHFL-2U-G3 |
1 |
|
2 |
|||
2/5:当该Riser卡安装在PCIe Riser卡插槽1时,槽位号为2;安装在PCIe Riser卡插槽2时,槽位号为5。其他槽位号同理类推。 |
· SATA M.2 SSD转接卡和光驱的安装位置相同,故二者只能任选其一安装。
· 当安装2块SATA M.2 SSD卡时,SATA M.2 SSD卡的数据线缆需要连接到主板的Mini-SAS接口(x8 SATA接口),此时前部硬盘背板的数据线缆就不能同时连接到该接口。Mini-SAS接口(x8 SATA接口)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
· 最多支持安装2块SATA M.2 SSD卡到服务器前部。安装2块SATA M.2 SSD卡和安装1块SATA M.2 SSD卡的方法完全相同,本文以安装1块SATA M.2 SSD卡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如图6-73所示,拆卸前面板托架1假面板。
(8) 如图6-74所示,拆卸扩展模块中的假面板。
(9) 如图6-75所示,安装扩展模块到托架1。
(10) 安装SATA M.2 SSD卡到服务器。
配置1块SATA M.2 SSD卡时,SATA M.2 SSD卡仅支持安装到图6-61所示槽位。
a. 如图6-61中①所示,斜置SATA M.2 SSD卡,然后将SATA M.2 SSD卡一端插入插槽,另一端向下放置;最后如图6-61中②所示,用螺钉固定SATA M.2 SSD卡。
图6-61 安装SATA M.2 SSD卡到SATA M.2 SSD转接卡
b. 如图6-62所示,将线缆一端连接到SATA M.2 SSD转接卡。
配置的SATA M.2 SSD卡数量不同,使用的SATA M.2 SSD卡线缆也不同,具体如下:
· 仅配置1块SATA M.2 SSD卡时,请使用编码为0404A0ST的SATA M.2 SSD卡线缆。
· 配置2块SATA M.2 SSD卡时,请使用编码为0404A0TH的SATA M.2 SSD卡线缆。
图6-62 连接线缆一端到SATA M.2 SSD转接卡
c. 安装带有SATA M.2 SSD卡的SATA M.2 SSD转接卡。SATA M.2 SSD转接卡与光驱的安装方法相同,具体步骤请参见6.16 安装光驱中的步骤(10)。
d. 连接SATA M.2 SSD卡的线缆到主板,具体方法请参见8.8 连接SATA M.2 SSD卡线缆。
SATA M.2 SSD卡线缆自带硬盘背板电源线缆,当配置前部16SFF SAS/SATA或8SFF SAS/SATA+8SFF NVMe硬盘时,连接SATA M.2 SSD卡线缆之前,请先拆卸托架3硬盘背板电源线缆。
(11)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12)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3)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4)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5)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6)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最多支持安装2块SATA M.2 SSD卡到服务器后部。安装2块SATA M.2 SSD卡和安装1块SATA M.2 SSD卡的方法相似,本文以安装2块SATA M.2 SSD卡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安装SATA M.2 SSD卡到SATA M.2 SSD转接卡,并连接线缆到SATA M.2 SSD转接卡。
a. 安装SATA M.2 SSD卡到SATA M.2 SSD转接卡。如图6-63中①所示,斜置SATA M.2 SSD卡,然后将SATA M.2 SSD卡一端插入插槽,另一端向下放置;然后如图6-63中②所示,用螺钉固定SATA M.2 SSD卡。需要注意的是,仅安装1块SATA M.2 SSD卡到SATA M.2 SSD转接卡时,请安装到丝印为J4的SATA M.2 SSD卡槽位。
b. 连接线缆到SATA M.2 SSD转接卡。如图6-63中③所示,连接SATA M.2 SSD卡的线缆一端到SATA M.2 SSD转接卡。
图6-63 安装SATA M.2 SSD卡到SATA M.2 SSD转接卡
(5) 将带有SATA M.2SSD卡的SATA M.2 SSD转接卡安装到Riser卡,具体方法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6) 将带有SATA M.2 SSD卡和SATA M.2 SSD转接卡的Riser卡安装到服务器,具体方法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7) 连接SATA M.2 SSD卡的线缆另一端到主板。SATA M.2 SSD卡安装数量不同,线缆连接方法有所不同,具体请参见8.8.2 连接后部SATA M.2 SSD卡线缆。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安装SD卡。
· SD卡支持热插拔。
· 为实现1+1冗余,且避免SD卡上的存储空间浪费,建议用户在双SD卡扩展模块上安装2张容量相同的SD卡。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为方便安装SD卡,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3上已安装Riser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5) 安装SD卡到双SD卡扩展模块。如图6-64所示,将SD卡金手指一侧朝向扩展模块,对准扩展模块上的SD卡插槽,向下插入SD卡。
图6-64 安装SD卡到双SD卡扩展模块
(6) 将带有SD卡的双SD卡扩展模块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65所示,使扩展模块蓝色支架上的两个卡槽分别对准电源模块托架上突起部位的两侧,向下缓缓用力插入扩展模块,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图6-65 将带有SD卡的双SD卡扩展模块安装到服务器
(7) (可选)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3上已拆卸Riser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NVMe SSD扩展卡的安装准则和详细安装步骤。
NVMe SSD扩展卡必须与Riser卡配合使用,才能安装到服务器,具体安装位置请参见2.7.1 硬盘配置。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与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的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安装4端口NVMe SSD扩展卡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如图6-66所示,连接NVMe数据线缆一端到NVMe SSD扩展卡。需要注意的是,NVMe数据线缆一端的标签需要与NVMe SSD扩展卡上接口的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8 布线。
图6-66 将NVMe数据线缆一端连接到NVMe SSD扩展卡
(7) 通过Riser卡安装NVMe SSD扩展卡到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8) 连接NVMe数据线缆另一端到硬盘背板。需要注意的是,NVMe数据线缆另一端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上接口的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8 布线。
(9)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0)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1)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2)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3)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NVMe SSD扩展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安装NVMe VROC模块。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电源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3 1. 拆卸电源导风罩。
(5) 安装NVMe VROC模块。如图6-67所示,对准主板上的NVMe VROC模块接口,向下缓缓用力插入NVMe VROC模块。NVMe VROC模块接口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
图6-67 安装NVMe VROC模块
(6) 安装电源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3 2. 安装电源导风罩。
(8)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9)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安装硬盘笼。关于硬盘配置的详细信息,请参见2.7.1 硬盘配置。
仅12LFF/25SFF硬盘机型支持后部扩展硬盘。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如图6-27所示,拆卸电源模块上方的假面板。
(7) 如图6-34所示,将支架安装到机箱。
(8) 安装2SFF硬盘笼。
a. 如图6-68中①所示,将硬盘笼一侧的导向紧贴机箱支架的边沿,向下安装硬盘笼。
b. 如图6-68中②所示,用螺钉固定硬盘笼。
图6-68 安装2SFF硬盘笼
(9) 如图6-69所示,将假面板安装到机箱。
(10) 连接2SFF硬盘背板的AUX信号线缆、数据和电源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8 布线。
(11) 在后部硬盘笼中安装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12)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3) (可选)如果仅CPU 1在位,且后部配置硬盘,请确保6个风扇均在位,风扇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19 安装风扇。
(14)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5)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6)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7)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后部硬盘笼上带有硬盘假面板,请全部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2)。
(7) 如图6-27所示,拆卸电源模块上方的假面板。
(8) 安装4SFF硬盘笼。
a. 如图6-70中①所示,将硬盘笼一侧的导向紧贴机箱支架的边沿,向下安装硬盘笼。
b. 如图6-70中②所示,用螺钉固定硬盘笼。
图6-70 安装4SFF硬盘笼
(9) 连接4SFF硬盘背板的AUX信号线缆、数据和电源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8 布线。
(10) 在后部硬盘笼中安装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11)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2) (可选)如果仅CPU 1在位,且后部配置硬盘,请确保6个风扇均在位,风扇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19 安装风扇。
(13)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4)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5)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6)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如图6-17所示,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2对应的假面板。
(7) 安装2LFF硬盘笼。如图6-71所示,将2LFF硬盘笼安装到机箱,并用螺钉固定。
图6-71 安装2LFF硬盘笼
(8) 连接2LFF硬盘背板的AUX信号线缆、数据和电源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8 布线。
(9) 在后部硬盘笼中安装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10)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1) (可选)如果仅CPU 1在位,且后部配置硬盘,请确保6个风扇均在位,风扇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19 安装风扇。
(12)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3)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后部硬盘笼上带有硬盘假面板,请全部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2)。
(7) 如图6-13和图6-17所示,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2对应的假面板。
(8) 安装4LFF硬盘笼。如图6-72所示,将4LFF硬盘笼安装到机箱,并用螺钉固定。
图6-72 安装4LFF硬盘笼
(9) 连接4LFF硬盘背板的AUX信号线缆、数据和电源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8.4.5 后部2SFF SAS/SATA硬盘。
(10) 在后部硬盘笼中安装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11)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2) (可选)如果仅CPU 1在位,且后部配置硬盘,请确保6个风扇均在位,风扇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19 安装风扇。
(13)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4)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5)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6)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8SFF硬盘笼型号不同,安装位置也不同,具体请参见表6-11。
表6-11 8SFF硬盘笼安装位置
硬盘笼型号 |
名称 |
安装位置 |
HDD-Cage-8SFF-2U |
8SFF SAS/SATA硬盘笼模块BAY1 |
服务器前部托架1,即图2-3的编号3位置 |
HDD-Cage-8SFF-2U-NVMe-1 |
8SFF NVMe硬盘笼模块BAY1 |
|
HDD-Cage-8SFF-2U-NVMe-2 |
8SFF NVMe硬盘笼模块BAY2 |
服务器前部托架2,即图2-3的编号8位置 |
HDD-Cage-8SFF-2U-2 |
8SFF SAS/SATA硬盘笼模块BAY2 |
|
HDD-Cage-8SFF-2U-NVMe-3 |
8SFF NVMe硬盘笼模块BAY3 |
服务器前部托架3,即图2-3的编号5位置 |
HDD-Cage-8SFF-2U-3 |
8SFF SAS/SATA硬盘笼模块BAY3 |
|
HDDCage-8SFF-8NVMe-2U |
8SFF NVMe硬盘笼模块 |
服务器前部托架1~托架3,即图2-3的编号3、编号5和编号8位置 |
不同硬盘笼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安装8SFF SAS/SATA硬盘笼模块BAY1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3)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4) 安装前部8SFF硬盘笼。
a. 如图6-73所示,拆卸待安装硬盘笼槽位的假面板。
b. 如图6-75所示,安装硬盘笼到服务器。
(5) 在8SFF硬盘笼中安装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 安装SAS/SATA硬盘。
(6) 粘贴硬盘标签到机箱上方对应硬盘笼的位置。
(7) 连接8SFF硬盘背板的AUX信号线缆、数据和电源线缆,具体方法请参见8 布线。
(8)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光驱的安装准则和详细安装步骤。
服务器支持的光驱类型和安装准则,请参见表6-12。
光驱类型 |
安装准则 |
USB 2.0接口光驱 |
支持将光驱连接到服务器的USB 2.0和USB 3.0接口 |
SATA接口光驱 |
仅支持安装到8SFF硬盘机型的前面板托架1,即图2-3中的编号3位置 |
本文介绍将SATA接口光驱安装到8SFF硬盘机型的操作方法。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拆卸前面板托架1假面板。如图6-73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由内往外推出假面板。
图6-73 拆卸前面板托架1假面板
a. 如图6-74中①所示,向内按压假面板上的弹片,假面板一端会从扩展模块中自动弹出。
b. 如图6-74中②所示,将假面板从扩展模块中拉出。
(9) 安装扩展模块到托架1。如图6-75所示,将扩展模块插入托架1,并用螺钉固定。
(10) 安装光驱。如图6-76所示,将光驱推入槽位,并用螺钉固定。
(11) 连接光驱线缆到主板,具体方法请参见8.9 连接光驱线缆。
(12)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13)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4)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5)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6)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7)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诊断面板类型和安装准则,请参见表6-13。
类型 |
型号 |
适用机型 |
支持安装位置 |
选用线缆及线缆连接 |
|
SFF诊断面板 |
SD-SFF-A |
25SFF硬盘机型 |
支持安装到该机型前面板最右侧槽位,即图2-4的编号4槽位。 |
附带2根线缆,2根线缆的编号分别为0404A0T1、0404A0SP。 · 使用BP-25SFF-R4900 25SFF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请选用0404A0T1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主板。 · 使用BP2-25SFF-2U-G3二合一25SFF硬盘背板:请选用0404A0SP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诊断面板的转接板。 |
|
SD-SFF-B |
8SFF硬盘机型 |
支持安装到该机型前面板最右侧槽位,即图2-3的编号6槽位。 |
仅包含一根线缆,线缆编号0404A0T1。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主板。 |
|
|
LFF诊断面板 |
SD-LFF-G3-A |
8LFF和12LFF硬盘机型 |
· 8LFF硬盘机型:支持安装到该机型前面板的右上方槽位,即图2-5的编号4槽位。 · 12LFF硬盘机型 ¡ 使用BP-12LFF-R4900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BP-12LFF-G3硬盘背板:支持安装到前面板的右下方槽位,即图2-6的编号6槽位。 ¡ 使用BP-12LFF-NVMe-2U-G3硬盘背板:支持安装到前面板的左上方槽位,即图2-6的编号3槽位。 |
附带2根线缆,2根线缆的编号分别为0404A0T1、0404A0SP。 · 8LFF硬盘机型:请选用0404A0T1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主板。 · 12LFF硬盘机型 ¡ 使用BP-12LFF-NVMe-2U-G3硬盘背板/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BP-12LFF-G3硬盘背板:请选用0404A0SP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诊断面板的转接板。 ¡ 使用BP-12LFF-R4900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请选用0404A0T1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主板。 |
|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拆卸前面板最右侧槽位的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7.3.3 1. 拆卸SAS/SATA硬盘。
(8) 安装SFF诊断面板。
· 服务器使用BP-25SFF-R4900 25SFF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
a. 取出编号为0404A0T1的线缆,然后如图6-83所示,将线缆一端连接到SFF诊断面板。
图6-77 将线缆一端连接到SFF诊断面板
b. 安装SFF诊断面板。如图6-84所示,将诊断面板推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诊断面板锁定为止。
图6-78 安装SFF诊断面板
c. 将线缆另一端连接到主板的诊断面板接口,具体方法请参见8.12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
· 服务器使用BP2-25SFF-2U-G3二合一25SFF硬盘背板
a.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如图6-88所示,取出编号0404A0SP为的线缆,将其一端连接到诊断面板上的灯板,另一端连接到转接板。
图6-79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
b. 将诊断面板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89所示,将诊断面板推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图6-80 将诊断面板安装到服务器
(9)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10)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1)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2)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3)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拆卸前面板最右侧槽位的假面板。如图6-81所示,移除假面板的固定螺钉,然后由内往外推出假面板。
(8) 安装硬盘插框到右侧槽位。如图6-82所示,将硬盘插框推入槽位,并用螺钉固定。
(9) 安装SFF诊断面板。
图6-83 将线缆一端连接到SFF诊断面板
b. 安装SFF诊断面板。如图6-84所示,将诊断面板推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诊断面板锁定为止。
图6-84 安装SFF诊断面板
c. 将线缆另一端连接到主板的诊断面板接口,具体方法请参见8.12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
(10)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11)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2)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3)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整机导风罩阻碍操作,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可选)如果风扇笼阻碍操作,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拆卸待安装诊断面板槽位的硬盘或假面板。诊断面板具体安装位置请参见6.17.1 安装准则。
· 8LFF硬盘机型
请拆卸前面板右上方的假面板,具体拆卸方法如下。
a. 松开假面板。如图6-85中①所示,用尖且细的工具(如尖头镊子)穿过假面板的散热孔,分别将假面板两侧的弹片撬起,使假面板松开。
b. 如图6-85中②所示,从槽位中由内往外推出假面板。
· 12LFF硬盘机型
请拆卸对应槽位的硬盘,SAS/SATA硬盘的拆卸步骤请参见7.3.3 1. 拆卸SAS/SATA硬盘,NVMe硬盘的拆卸步骤请参见7.4.2 1. 拆卸NVMe硬盘。
(8) 安装LFF诊断面板。
· 8LFF硬盘机型或12LFF硬盘机型且使用BP-12LFF-R4900硬盘背板+硬盘扩展板
a. 取出编号为0404A0T1的线缆,然后如图6-86所示,将线缆一端连接到LFF诊断面板。
b. 安装LFF诊断面板。如图6-87所示,将诊断面板推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诊断面板锁定为止。
图6-87 安装SFF诊断面板
c. 将线缆另一端连接到主板的诊断面板接口,具体方法请参见8.12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
· 12LFF硬盘机型且使用BP-12LFF-NVMe-2U-G3硬盘背板/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BP-12LFF-G3硬盘背板
LFF诊断面板的安装方法如下:
a.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如图6-88所示,取出编号0404A0SP为的线缆,将其一端连接到诊断面板上的灯板,另一端连接到转接板。
b. 将诊断面板安装到服务器。如图6-89所示,将诊断面板推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9)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10) (可选)如果已拆卸风扇笼,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1) (可选)如果已拆卸整机导风罩,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2)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3)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仅支持安装到8SFF和25SFF硬盘机型。适用于8LFF和12LFF硬盘机型的抽拉式资产标签集成在LFF诊断面板中,随LFF诊断面板安装,详细内容请参见6.17.4 安装LFF诊断面板。
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到8SFF、25SFF硬盘机型的唯一区别是:前者需要先拆卸右侧槽位的假面板,并且安装硬盘插框,而后者只需要拆卸右侧槽位的硬盘。本文以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到8SFF硬盘机型为例。
(1) 当服务器前方有足够空间可供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时,请从步骤(4)开始执行,否则请从步骤(2)开始执行。
(3)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5) 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a. 如图6-81所示,拆卸右侧槽位的假面板。
b. 如图6-82所示,安装硬盘插框到右侧槽位。
c. 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具体方法请参见6.17 安装诊断面板中的步骤(9)b。
(6)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7) (可选)如果已拆卸服务器,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8) (可选)如果已断开电源线缆,请连接,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9) (可选)如果服务器已下电,请将其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4.1 上电。
介绍风扇的安装准则和详细安装步骤。
服务器的风扇布局请参见2.9 风扇。风扇配置准则如表6-14所示。
配置 |
FAN 1 |
FAN 2 |
FAN 3 |
FAN 4 |
FAN 5 |
FAN 6 |
|
1路CPU |
· 8SFF/12LFF/25SFF硬盘机型,前部配置NVMe硬盘 · 12LFF/25SFF硬盘机型,后部配置硬盘 · 任意机型,配置以下型号的GPU卡: ¡ GPU-M4-1 ¡ GPU-K80-1 ¡ GPU-M60-1-X ¡ GPU-P4-X ¡ GPU-T4 ¡ GPU-P40-X ¡ GPU-M10-X ¡ GPU-P100 ¡ GPU-V100-32G ¡ GPU-V100 ¡ GPU-MLU100-D3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除以上配置外的其他情况 |
假面板 |
假面板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
2路CPU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风扇在位 |
服务器支持可变的风扇速度,即风扇会根据系统实际温度调整风扇转速。转速策略上兼顾了系统散热和系统噪音,使系统的散热和噪音达到最优。
上表中的风扇配置支持N+1冗余,即支持单风扇失效。
· 任意1个风扇失效时,其他风扇会加快转速,直至全速运行;同时前面板上的Health指示灯显示橙色闪烁(1Hz),提示系统出现严重告警。
· 任意2个风扇失效时,前面板上的Health指示灯显示红色闪烁(1Hz),提示系统出现紧急错误告警。为确保系统安全,风扇失效1分钟后服务器将自动关机。
POST期间和操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系统检测到监控点温度达到紧急阈值,服务器将会关机。监控点的实际温度和紧急阈值可通过HDM Web界面查看。
(1) 风扇支持热插拔,当服务器上方有足够空间可供安装风扇时,请从步骤(4)开始执行,否则请从步骤(2)开始执行。
(3)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a. 拆卸风扇假面板。如图6-90所示,将风扇假面板向上提起。
(7) (可选)如果已拆卸服务器,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8) (可选)如果已断开电源线缆,请连接,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9) (可选)如果服务器已下电,请将其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4.1 上电。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风扇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安装CPU、散热器和风扇的详细操作步骤。
UIS-Cell 3000 G3支持1路或2路CPU。
· 为避免损坏CPU或主板,只有H3C授权人员或专业的服务器工程师才能安装CPU。
· 请确保同一服务器上安装的CPU型号相同。
· 为避免CPU底座中针脚损坏,请确保在未安装CPU的底座中安装了CPU盖片。
· 请确保CPU 1始终在位,否则服务器将无法运行。CPU 1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
· 为防止人体静电损坏电子组件,请在操作前佩戴防静电腕带,并将腕带的另一端良好接地。
(1) 备份服务器的所有数据。
(3)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5)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6) 将CPU安装到夹持片。
拿取CPU时,请小心夹持CPU的边缘,勿碰触CPU底面的触点,避免损坏CPU。
a. 如图6-92所示中①所示,斜置CPU,使CPU一端的导向口与夹持片一端的导向柱相扣。需要注意的是,CPU上带有三角形标记的一角必须和夹持片上带有三角形标记的一角对齐。
b. 如图6-92中②所示,向下放置CPU,确保CPU另一端的导向口与夹持片另一端的导向柱相扣。
图6-92 将CPU安装到夹持片
(7) 将带有CPU的夹持片安装到散热器。
a. 移除散热器上的吸塑盒。如图6-93所示,将吸塑盒向上提起,使其脱离散热器。
移除吸塑盒时,请注意不要触碰到散热器上的导热硅脂。
b. 将带有CPU的夹持片安装到散热器。如图6-94所示,使夹持片上带有三角形标记的一角和散热器上带有缺口的一角对齐,向下放置并按压夹持片,直到听见咔哒提示音,夹持片的四个角和散热器的四个角已紧紧相扣。
图6-94 将带有CPU的夹持片安装到散热器
(8) 拆卸服务器中CPU底座上的盖片。
· 拆卸盖片时佩戴的防静电手套容易触碰到CPU底座中的针脚,请格外小心。
· CPU底座中的针脚极为脆弱,容易损坏。为避免因针脚损坏而更换主板,请勿触摸针脚。
· 请保持CPU底座中的针脚清洁,避免将任何杂物掉落到CPU底座中。
如图6-95所示,握持盖片两端的缺口将盖片向上提起。请妥善保管盖片以备将来使用。
图6-95 拆卸服务器中CPU底座上的盖片
(9) 将带有CPU和夹持片的散热器安装到服务器。
a. 使夹持片上的三角形和CPU底座上带有缺口的一角对齐,散热器上的两个孔对准CPU底座上的两个导向销,将散热器向下放置在CPU底座上,如图6-96中①所示。
b. 按照图6-96中②~⑤所示顺序,依次拧紧散热器上的松不脱螺钉。请严格按照该顺序固定螺钉,错误的顺序可能会造成螺钉脱落。
请使用1.4N·m(12in-lbs)的扭矩拧紧螺钉,否则可能会造成CPU接触不良或者损坏CPU底座中的针脚。
图6-96 将带有CPU和夹持片的散热器安装到服务器
(10) (可选)如果仅4个风扇在位,请将风扇满配,风扇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19 安装风扇。
(11) 安装DIMM。新增CPU 2后,需安装与CPU 2对应的DIMM。DIMM的安装准则和安装方法请参见6.21 安装内存。
(12)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3)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CPU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内存(又称DIMM)的基本概念、服务器的内存模式及内存模式的设置方法、内存安装准则和详细安装步骤。
DIMM包括DRAM和DCPMM两类内存,其中DRAM又包括LRDIMM和RDIMM。
(1) DRAM和DCPMM
· DRAM是最为常见的内存类型。服务器系统意外掉电时,DRAM中的数据会丢失。
· DCPMM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 相比于DRAM,DCPMM具有更大的单根内存容量。
¡ DCPMM(如Apache Pass)具有数据掉电保护功能。服务器系统意外掉电时,DCPMM中的数据不会丢失。
(2) RDIMM和LRDIMM
· LRDIMM降低了服务器内存总线负载和功耗,可为系统提供更大的容量和带宽。
· RDIMM提供了地址奇偶校验保护功能。
(3) Rank
内存的Rank数量通常为1、2、4、8,一般简写为1R/SR、2R、4R、8R,或者Single-Rank、Dual-Rank、Quad-Rank、8-Rank。
· 1R DIMM具有一组内存芯片,在DIMM中写入或读取数据时,将会访问这些芯片。
· 2R DIMM相当于一个模块中包含两个1R DIMM,但每次只能访问一个Rank。
· 4R DIMM相当于一个模块中包含两个2R DIMM,但每次只能访问一个Rank。
· 8R DIMM相当于一个模块中包含两个4R DIMM,但每次只能访问一个Rank。
在DIMM中写入或读取数据时,服务器内存控制子系统将在DIMM中选择正确的Rank。
(4) DIMM规格
可通过DIMM上的标签确定DIMM的规格。
图6-97 DIMM规格
表6-15 DIMM规格说明
编号 |
说明 |
定义 |
1 |
容量 |
· 8GB · 16GB · 32GB |
2 |
Rank数量 |
· 1R = Rank数量为1 · 2R = Rank数量为2 · 4R = Rank数量为4 · 8R = Rank数量为8 |
3 |
数据宽度 |
· x4 = 4位 · x8 = 8位 |
4 |
DIMM代数 |
DDR4 |
5 |
DIMM频率 |
· 2133P:2133MHz · 2400T:2400MHz · 2666V:2666MHz · 2933Y:2933 MHz |
6 |
DIMM类型 |
· R = RDIMM · L = LRDIMM |
服务器支持通过以下内存模式来保护DIMM中的数据。缺省情况下,服务器的内存模式为Independent Mode,用户可根据需要修改内存模式。内存模式的含义和修改方法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 Independent Mode
· Mirror Mode
· Partial Mirror Mode
· Memory Rank Sparing
服务器支持1路或2路CPU,每路CPU支持6个通道,每个通道支持2根DIMM,即1路CPU支持12根DIMM,2路CPU支持24根DIMM。不同CPU平台,支持的内存类型不同,详细信息请参见表6-16。
表6-16 不同CPU平台的DIMM支持情况
CPU平台 |
DIMM支持情况 |
Skylake |
支持仅配置DRAM |
Cascade Lake CPU |
· 支持仅配置DRAM · 支持混配DCPMM和DRAM |
澜起Jintide C系列 |
支持仅配置DRAM |
· 仅配置DRAM内存时,内存安装准则请参见6.21.2 1. 仅配置DRAM内存时内存安装准则; · 混配DCPMM和DRAM内存时,内存安装准则请参见2. 混配DCPMM和DRAM内存时内存安装准则。 |
仅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DIMM的工作频率可达到2933MHz。
· 使用支持的最高内存速率为2933MHz的Cascade Lake CPU。
· 配置DIMM的通道均仅配置一根DIMM。
· 使用最高频率为2933的DIMM。
· 确保相应的CPU已安装到位。
· 不同规格(类型、容量、Rank、数据宽度、频率)的DRAM内存不支持混插。即一台服务器上配置的所有DRAM产品编码必须相同,产品编码信息请参见附录中的“DIMM”章节。
· 除上述准则外,不同内存模式还有各自特定的准则,具体请参见表6-17。需要注意的是,当实际内存安装不满足这些特定准则时,无论用户配置了何种内存模式,系统均会使用缺省的Independent Mode。
内存模式 |
特定安装准则 |
Independent Mode(缺省) |
遵循一般的内存安装准则,具体如下: · 1路CPU在位时,内存安装准则如图6-98所示。 · 2路CPU在位时,内存安装准则如图6-99所示。 |
Mirror Mode和Enable Partial Mirror |
· 确保每个CPU至少安装2根内存。 · 具体如下。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不支持一般内存安装准则中不推荐的内存配置。 ¡ 1路CPU在位时,内存安装准则如图6-98所示。 ¡ 2路CPU在位时,内存安装准则如图6-99所示。 |
Memory Rank Sparing |
· 确保安装了内存的通道,每个通道的内存Rank总数大于等于2。 · 遵循一般内存安装准则,具体如下: ¡ 1路CPU在位时,内存安装准则如图6-98所示。 ¡ 2路CPU在位时,内存安装准则如图6-99所示。 |
· “√”和橙色行表示推荐的内存安装准则,“*”表示不推荐的内存安装准则。
· 灰显的内存槽位(如A12)表示黑色的内存槽位,非灰显(如A6)的表示白色的内存槽位。
· 确保相应的CPU已安装到位。
· 不同规格(类型、容量、Rank、数据宽度、频率)的DRAM不支持混插,不同规格的DCPMM不支持混插。即一台服务器上配置的所有DRAM产品编码必须相同,所有DCPMM产品编码必须相同。产品编码信息请参见附录中的“DIMM”章节。
· DCPMM和DRAM尽量分布在不同的通道上,以提升内存访问带宽。
· 每个通道最多支持1根DCPMM。
· 对于每个CPU,DCPMM内存尽量在两个内存控制器对称分布。
· 一个通道内,如果同时安装DCPMM和DRAM,DCPMM安装在黑色插槽,DRAM安装在白色插槽;如果仅安装一根DCPMM,则DCPMM安装在白色槽位。
DIMM不支持热插拔。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安装DIMM。
内存插槽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正确安装。将内存插入插槽时如果感觉很费力,则可能安装不正确,此时请将内存调换方向后再次插入。
a. 打开DIMM插槽两侧的固定夹。
b. 安装DIMM。如图6-100中①和②所示,先调整DIMM,使DIMM底边的缺口与插槽上的缺口对齐,然后均匀用力将DIMM沿插槽竖直插入,此时固定夹会自动锁住。请确保固定夹已锁住DIMM且咬合紧密。
图6-100 安装DIMM
(6)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8)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9)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请通过以下方式查看显示的内存容量与实际是否一致。
· 操作系统:
¡ Windows操作系统下,点击开始 > 运行,输入msinfo32,在弹出的页面查看内存容量。
¡ Linux操作系统下,可通过cat /proc/meminfo命令查看。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新安装DIMM的内存容量。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BIOS:
进入BIOS界面,可查看新安装DIMM的内存容量。具体操作请参见BIOS用户指南。
如果显示的内存容量与实际不一致,请重新插拔或更换DIMM。需要注意的是,当DIMM的内存模式为Mirror Mode、Enable Partial Mirror或开启了Memory Rank Sparing时,操作系统下显示的内存容量比实际内存容量小属于正常情况。
介绍TPM/TCM的详细安装步骤,以及如何开启TPM/TCM功能。
· TPM是内置在主板上的微芯片,拥有独立的处理器和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加密信息(如密钥),为服务器提供加密和安装认证服务。TPM需要与驱动器加密技术配合使用,如Microsoft Windows BitLocker驱动器加密技术,BitLocker使用TPM帮助保护Windows操作系统和用户数据,并确保服务器中的数据即使在无人参与、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也不会被篡改,关于BitLocker的更多信息,请访问Microsoft网站(http://www.microsoft.com/)。
· TCM是可信计算平台的硬件模块,为可信计算平台提供密码运算功能,具有受保护的存储空间。
开启TPM/TCM功能的流程如图6-101所示。
图6-101 开启TPM/TCM功能流程
TPM和TCM模块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TPM模块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拆卸阻碍用户接触TPM插槽的所有PCIe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5) 安装TPM模块。
a. 如图6-102所示,对准TPM插槽插针,向下缓缓用力插入TPM模块。
图6-102 安装TPM模块
b. 如图6-103中①所示,对准TPM模块上的孔,向下插入销钉。
c. 如图6-103中②所示,对准销钉上的孔,向下缓缓用力插入TPM模块的固定铆钉。
图6-103 安装TPM模块的固定铆钉
(6) (可选)安装已拆卸的PCIe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8)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9)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 禁止拆卸已安装的TPM/TCM模块。一旦安装后,TPM/TCM模块就会成为主板的永久组成部分。
· 为确保信息安全,安装或更换其他部件时,仅用户可以开启TPM/TCM功能或输入恢复密钥,H3C技术人员不能执行上述操作。
· 更换主板时,请勿从主板上拆卸TPM/TCM模块。当用户需要更换主板或更换TPM/TCM模块时,H3C技术人员将提供新的TPM/TCM模块和备用主板。
· 试图从主板上拆卸已安装的TPM/TCM模块,可能会毁坏或损伤TPM/TCM固定铆钉。一旦发现铆钉毁坏或损伤,管理员应认为系统已受损,请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 H3C对于因TPM/TCM模块使用不当而导致无法访问数据的问题不承担任何责任。更多操作说明请参见操作系统提供的加密技术文档。
(1) 进入BIOS,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2) 服务器缺省开启支持TPM/TCM功能,在BIOS中开启或禁用TPM/TCM功能的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3)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TPM/TCM模块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详细信息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在操作系统中设置加密技术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操作系统提供的加密技术文档。
有关Microsoft Windows BitLocker驱动器加密技术的详细信息,请访问Microsoft网站(http://technet.microsoft.com/en-us/library/cc732774.aspx)获取。开启BitLocker驱动器加密技术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恢复密钥,用户可将该密钥打印或保存到外部存储设备中。系统启动过程中,当BitLocker检测到系统完整性受损或软硬件变更时,数据访问将处于锁定状态,需要用户手动输入该恢复密钥。为确保安全性,保管恢复密钥过程中请注意:
· 为避免恢复密钥丢失,请将密钥保存到多个外部存储设备(例如U盘)中,形成备份。
· 请勿将恢复密钥保存到加密硬盘中。
介绍服务器有哪些可更换部件,以及部件更换的详细操作步骤。
更换多个部件时,请阅读所有部件的更换方法并确定相似步骤,以便简化更换过程。
服务器可更换部件如下:
· SAS/SATA硬盘(7.3 更换SAS/SATA硬盘)
· Riser卡和PCIe卡(7.7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 PCIe转接扣卡(7.8 更换PCIe转接扣卡)
· 掉电保护模块(7.10 更换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
· SATA M.2 SSD卡(7.13 更换SATA M.2 SSD转接卡和SATA M.2 SSD卡)
· 双SD卡扩展模块(7.15 更换双SD卡扩展模块)
· NVMe SSD扩展卡(7.16 更换NVMe SSD扩展卡)
· NVMe VROC模块(7.17 更换NVMe VROC模块)
· 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7.28 更换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 TPM/TCM模块(7.31 更换TPM/TCM模块)
介绍如何更换安全面板。
· 安全面板故障。
· 安全面板阻碍其他组件的维护操作。
(1) 用钥匙将面板解锁。如图7-1中①所示,插入钥匙,按压钥匙的同时,沿顺时针方向将钥匙旋转90°。
请勿在未按压钥匙的情况下,强行旋转钥匙,否则会导致锁损坏。
(2) 如图7-1中②和③所示,按下面板上的按钮,同时将面板一侧向外拉。
(3) 如图7-1中④所示,将面板另一侧向外拉,拆卸完毕。
介绍如何更换硬盘。
· 更换空间已满的硬盘。
· 更换其他型号的硬盘。
· 明确待更换硬盘在服务器中的安装位置。
· 明确待更换硬盘所属RAID信息。如果用户更换其他型号的硬盘或空间已满的硬盘,且待更换硬盘所属RAID无冗余功能,请提前备份RAID中的数据。
SAS/SATA硬盘支持热插拔。
(1)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2) 通过硬盘的指示灯状态确认硬盘状态,判断其是否可以拆卸。指示灯详细信息请参见2.7.3 硬盘指示灯。
a. 如图7-2中①所示,按下硬盘面板按钮,硬盘扳手会自动打开。
b. 如图7-2中②所示,从硬盘槽位中拔出硬盘。对于HDD硬盘,硬盘扳手自动打开后,先将硬盘向外拔出3cm,使硬盘脱机;然后等待至少30s,硬盘完全停止转动后,再将硬盘从槽位中拔出。
建议用户安装没有RAID信息的硬盘。
(1) 安装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2)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3) (可选)如果新安装的硬盘中有RAID信息,请清除。
(4) 当存储控制卡检测到新硬盘后,请根据实际情况确认是否进行RAID配置,详细信息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
可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判断硬盘工作状态,以确保硬盘更换成功。
·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配置RAID后的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具体方法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根据硬盘指示灯状态,确认硬盘是否正常工作。指示灯详细信息请参见2.7.3 硬盘指示灯。
· 通过BIOS查看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配置RAID的方法不同,BIOS下查看硬盘信息的具体方法也有所不同,详细信息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
· 进入操作系统后,查看硬盘容量等信息是否正确。
介绍如何更换NVMe硬盘。
· 硬盘故障。
· 更换空间已满的硬盘。
· 更换其他型号的硬盘。
NVMe硬盘支持热插和预知性热拔。
(1) 明确待更换NVMe硬盘,做预知性热拔操作,具体步骤请参见附录中的“附录B”章节。
(2)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3) 拆卸NVMe硬盘。
a. 如图7-3中①所示,按下硬盘面板按钮,硬盘扳手会自动打开。
b. 如图7-3中②所示,从硬盘槽位中拔出硬盘。
图7-3 拆卸NVMe硬盘
(1) 安装NVMe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2)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确保NVMe硬盘安装成功的具体方法请参见6.5.2 2. 确认工作。
介绍如何更换电源模块。
· 电源模块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支持热插拔,当服务器配置两个电源模块,且服务器后部有足够空间可供更换电源模块时,请从步骤(3)开始执行,否则请从步骤(1)开始执行。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 断开交流电源线缆或240V高压直流电源线缆
a. 如图7-4中①和②所示,将线扣上的锁扣掰开,同时向外滑动线扣。
b. 如图7-4中③和④所示,将线扣一端掰开,打开线扣,然后将电源线缆从线扣中取出。
c. 如图7-4中⑤所示,从电源线缆插口中拔出电源线缆。
¡ 断开-48V直流电源线缆
如图7-5和图7-6所示,拧开电源线缆的固定螺钉,从电源线缆插口中拔出电源线缆。
(4) 拆卸电源模块。如图7-7所示,按下电源模块弹片的同时,握持电源模块后部的拉手将电源模块从槽位中拔出。
当服务器仅配置一个电源模块时,请用户将该电源模块安装到图2-8所示的电源模块2所在槽位。
(1) 安装电源模块,具体步骤请参见6.6.2 安装电源模块中的步骤(2)。
(2) (可选)如果已拆卸服务器,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3.4 安装UIS-Cell 3000 G3。
(3) (可选)如果已断开电源线缆,请连接,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4) (可选)如果服务器已下电,请将其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4.1 上电。
· 完成更换后,可通过电源模块状态指示灯确认电源是否正常工作。指示灯状态及含义请参见2.5.2 后面板指示灯。
· 服务器上电后,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电源模块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导风罩。
导风罩分类 |
说明 |
|
整机导风罩 |
标准整机导风罩 |
· 配置GPU-P100、GPU-V100和GPU-V100-32G GPU卡,需要安装专用整机导风罩。 · 其他情况(即不配置GPU卡或配置其他型号GPU卡),需要安装标准整机导风罩。 |
专用整机导风罩 |
||
电源导风罩 |
- |
· 导风罩故障。
· 维护服务器内部部件。
· 更换其他型号的导风罩。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拆卸阻碍整机导风罩操作的部件。
· 如果用户拆卸的是标准整机导风罩,且已安装的Riser卡阻碍用户更换标准整机导风罩,请先拆卸Riser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 如果用户拆卸的是专用整机导风罩,请先拆卸阻碍操作的GPU卡和Riser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11.3 1. 拆卸GPU卡中的步骤(4)。
(5) 拆卸整机导风罩。
标准整机导风罩和专用整机导风罩拆卸方法相似,本文以标准整机导风罩为例。
如图7-8所示,握持导风罩两侧的缺口,向上抬起导风罩,使其脱离机箱。
(1) 安装整机导风罩。
标准整机导风罩和专用整机导风罩安装方法相似,本文以标准整机导风罩为例。
如图7-9所示,将导风罩两侧的凸起对准机箱两侧的凹槽,向下安装导风罩。
(2) (可选)将拆卸的所有部件重新安装。
(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电源导风罩。如图7-10所示,向外掰开导风罩的两个固定卡扣,同时向上提起导风罩,使其脱离机箱。
(1) 安装电源导风罩。如图7-11所示,使导风罩侧面紧贴主板上的锁扣,且导风罩上的豁口对准主板提手,将导风罩水平向下放入槽位,直到听见咔哒一声。
(3)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4)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 Riser卡故障。
· PCIe卡故障。
· 安装其他型号的Riser卡。
· 安装其他型号的PCIe卡。
· 服务器支持的Riser卡请参见2.10 PCIe slot插槽。
· 7张Riser卡的拆卸方法的唯一区别是:RC-GPU/FHHL-2U-G3-1、RC-2*LP-2U-G3、RC-GPU/FHHL-2U-G3-2和RC-2*FHFL-2U-G3 Riser卡需要拧开卡上的松不脱螺钉,而其他3张Riser卡没有松不脱螺钉固定。本文以RC-GPU/FHHL-2U-G3-2 Riser卡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待拆卸的PCIe卡涉及连线,请断开。
(5) 拆卸Riser卡。如图7-12所示,拧开Riser卡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缓缓用力向上抬起Riser卡,使其脱离机箱。
图7-12 拆卸RC-GPU/FHHL-2U-G3-2 Riser卡
(6) 拆卸Riser卡上的PCIe卡。如图7-13所示,移除PCIe卡的固定螺钉,然后将PCIe卡从插槽中拉出。
图7-13 拆卸RC-GPU/FHHL-2U-G3-2 Riser卡上的PCIe卡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介绍如何更换RC-Mezz-Riser-G3 PCIe转接扣卡。
· PCIe转接扣卡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PCIe转接扣卡。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RC-2*FHFL-2U-G3 Riser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1. 拆卸Riser卡和PCIe卡。
(5) 断开PCIe转接扣卡上的PCIe信号线缆。如图7-14所示,从PCIe转接扣卡上拔出PCIe信号线缆。
图7-14 断开PCIe转接扣卡上的PCIe信号线缆
(6) 拆卸PCIe转接扣卡。如图7-15所示,拧开PCIe转接扣卡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将PCIe转接扣卡从插槽中拔出。
图7-15 拆卸PCIe转接扣卡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介绍如何更换存储控制卡中的Mezz存储控制卡和标准存储控制卡。
· 存储控制卡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存储控制卡。
· 如果更换为相同型号的存储控制卡,请明确待更换的存储控制卡及BIOS信息。
¡ 存储控制卡在服务器中的位置以及线缆连接方法。
¡ 存储控制卡的型号、工作模式、固件版本。
¡ 明确BIOS的启动模式。
¡ 明确Legacy启动模式下存储控制卡的第一启动项设置。
· 如果更换为其他型号的存储控制卡,请提前备份待更换的存储控制卡所控制的硬盘中的数据并清除RAID配置信息。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为方便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1、2上已安装Riser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7) 断开Mezz存储控制卡上的所有线缆。
(8) 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如图7-16所示,拧开控制卡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将控制卡从插槽中拔出。
图7-16 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
(9) (可选)如果Mezz存储控制卡上已安装Flash卡,请拆卸Flash卡。Flash卡的拆卸方法请参见7.10 更换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服务器上电后,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操作,具体如下。
· 如果更换为其他型号的Mezz存储控制卡,为Mezz存储控制卡所控制的硬盘配置RAID,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
· 如果更换为相同型号的Mezz存储控制卡,为降低数据丢失及损坏风险,请确保更换前后如下信息的一致性:Mezz存储控制卡的工作模式、固件版本、BIOS的启动模式和Legacy启动模式下Mezz存储控制卡的第一启动项设置。具体操作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和BIOS用户指南。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Mezz存储控制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断开标准存储控制卡上的所有线缆。
(7) 拆卸标准存储控制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1. 拆卸Riser卡和PCIe卡。
(8) (可选)如果标准存储控制卡上已安装Flash卡,请拆卸Flash卡。Flash卡的拆卸方法请参见7.10 更换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服务器上电后,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操作,具体如下。
· 如果更换为其他型号的标准存储控制卡,为标准存储控制卡所控制的硬盘配置RAID,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
· 如果更换为相同型号的标准存储控制卡,为降低数据丢失及损坏风险,请确保更换前后如下信息的一致性:标准存储控制卡的工作模式、固件版本、BIOS的启动模式和Legacy启动模式下标准存储控制卡的第一启动项设置。具体操作请参见产品的存储控制卡用户指南和BIOS用户指南。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标准存储控制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分为以下两类:
· 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具体更换方法请参见7.10.2 更换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
· 标准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具体更换方法请参见7.10.3 更换标准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
· 掉电保护模块故障。
· 掉电保护模块阻碍其他组件的维护操作。
为避免服务器故障,请勿在阵列扩容或迁移过程中更换超级电容。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断开阻碍用户操作的所有线缆。
(7) (可选)如果Mezz存储控制卡上已安装Flash卡,请拆卸Flash卡。如图7-17所示,移除Flash卡的固定螺钉,然后向上拔出Flash卡。
图7-17 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上的Flash卡
· 拆卸机箱内的超级电容。
a. 如图7-18所示,向外掰开电容的固定卡扣,同时将电容从槽位中取出。
如果前部硬盘背板上的线缆阻碍用户的操作,请先断开线缆,待操作完成后,再重新连接线缆。
为清晰展示超级电容的拆卸方法,图7-18中超级电容线缆未体现。
b. 拆卸超级电容固定座。如图7-19所示,向上掰开固定座底部的卡扣,同时从槽位中拉出固定座。
· 拆卸导风罩上的超级电容。导风罩上的超级电容和机箱固定座上的超级电容拆卸方法相似,具体请参见图7-18。
· 拆卸超级电容盒内的超级电容。
a. 拆卸超级电容盒。如图7-20所示,移除电容盒的固定螺钉,由内往外将电容盒从槽位中推出。
b. 拆卸超级电容盒中的电容。如图7-21所示,从线扣中取出超级电容线缆,然后将超级电容从槽位中取出。
具体方法请参见6.8.3 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Flash卡和超级电容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为避免服务器故障,请勿在阵列扩容或迁移过程中更换超级电容。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断开阻碍用户操作的所有线缆。
(7) 拆卸标准存储控制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8) (可选)如果标准存储控制卡上已安装Flash卡,请拆卸Flash卡。如图7-22所示,移除Flash卡的固定螺钉,然后向上拔出Flash卡。
图7-22 拆卸标准存储控制卡上的Flash卡
(9) 拆卸超级电容,具体步骤请参见7.10.2 1. 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中的步骤(8)。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前部硬盘背板上的电源线缆阻碍用户更换超级电容,请先拆卸线缆,待更换完成后,重新连接电源线缆即可。
(10) (可选)拆卸超级电容固定座,具体步骤请参见7.10.2 1. 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中的步骤b。
具体方法请参见6.8.4 安装标准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Flash卡和超级电容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GPU卡。
· GPU卡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GPU卡。
GPU卡是否需要额外的电源线缆,请参见表6-8。服务器支持的GPU卡拆卸方法相似,本文以拆卸PCIe Riser卡插槽1上的GPU-M4000-1-X GPU卡(需要额外的电源线缆)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带有GPU卡的Riser卡。如图7-23所示,拧开Riser卡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向上抬起Riser卡,使其脱离机箱。
图7-23 拆卸带有GPU卡的Riser卡
(5) 拆卸Riser卡上的GPU卡。
a. 如图7-24中①所示,移除GPU卡的固定螺钉。
b. 如图7-24中②所示,从Riser卡电源接口中拔出GPU卡电源线缆的一端。
c. 如图7-24中③和④所示,将GPU卡从PCIe插槽中拔出,然后将GPU卡电源线缆的另一端从GPU卡电源接口中拔出。
图7-24 拆卸Riser卡上的GPU卡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GPU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GPU-V100、GPU-V100-32G和GPU-P100 GPU卡更换方法相同,本文以更换GPU-P100 GPU卡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带有GPU卡的Riser卡。如图7-23所示,移除GPU-P100 GPU卡的固定螺钉,然后将带有GPU卡的Riser卡向上提起,使其脱离机箱。
图7-25 拆卸带有GPU卡的Riser卡
(5) 拆卸Riser卡上的GPU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11.2 1. 拆卸GPU卡中的步骤(5)。
(6) 拆卸GPU卡上的固定片。如图7-26所示,移除固定片的固定螺钉,然后将固定片向外拉出。
图7-26 拆卸GPU卡上的固定片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GPU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mLOM网卡和PCIe网卡。
· mLOM网卡故障。
· PCIe网卡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mLOM网卡。
· 更换其他型号的PCIe网卡。
(2) 断开mLOM网卡上的线缆。
(3) 拆卸mLOM网卡。
通过1颗松不脱螺钉固定和通过2颗松不脱螺钉固定的mLOM网卡拆卸方法相似,本文以通过2颗松不脱螺钉固定的mLOM网卡为例。
如图7-27所示,拧开mLOM网卡的松不脱螺钉,然后从插槽中拔出mLOM网卡。
图7-27 拆卸mLOM网卡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mLOM网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断开PCIe网卡上的线缆。
(5) 拆卸PCIe网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PCIe网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SATA M.2 SSD卡。
· SATA M.2 SSD卡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SATA M.2 SSD卡。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拆卸SATA M.2 SSD卡。
a. 断开SATA M.2 SSD卡与主板之间的线缆。
b. 拆卸SATA M.2 SSD转接卡。SATA M.2 SSD转接卡和光驱的拆卸方法完全相同,具体步骤请参见7.26.2 1. 拆卸光驱中的步骤(8)。
c. 拆卸SATA M.2 SSD转接卡上的SATA M.2 SSD卡。如图7-28所示,移除SATA M.2 SSD卡的固定螺钉,然后将SATA M.2 SSD卡一端向上提起,另一端从插槽中拔出。
图7-28 拆卸SATA M.2 SSD转接卡上的SATA M.2 SSD卡
(1) 安装SATA M.2 SSD卡,具体步骤请参见6.11 安装SATA M.2 SSD卡中的步骤(10)。
(2)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3)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4)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6)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7)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断开SATA M.2 SSD卡与主板之间的线缆。
(5) 拆卸Riser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6) 拆卸Riser卡上的SATA M.2 SSD转接卡,Riser卡上的SATA M.2 SSD转接卡和其他PCIe卡的拆卸方法完全相同,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7) 拆卸SATA M.2 SSD转接卡上的SATA M.2 SSD卡。
a. 如图7-29中①所示,断开SATA M.2 SSD卡线缆。
b. 如图7-29中②和③所示,移除SATA M.2 SSD卡的固定螺钉,然后将SATA M.2 SSD卡一端向上提起,另一端从插槽中拔出。
图7-29 拆卸SATA M.2 SSD转接卡上的SATA M.2 SSD卡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介绍如何更换SD卡。
· SD卡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SD卡。
SD卡支持热插拔,当服务器上方有足够空间可供更换SD卡时,请从步骤(3)开始执行,否则请从步骤(1)开始执行。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为方便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3上已安装Riser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5) 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上的SD卡。如图7-30所示,向下按压SD卡使其解锁,然后从SD卡插槽中拔出SD卡。
图7-30 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上的SD卡
(1) 安装SD卡到双SD卡扩展模块,具体步骤请参见6.12 安装SD卡中的步骤(5)。
(2) (可选)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3上已拆卸Riser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4) (可选)如果已拆卸服务器,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5) (可选)如果已断开电源线缆,请连接,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6) (可选)如果服务器已下电,请将其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4.1 上电。
介绍如何更换双SD卡扩展模块。
双SD卡扩展模块故障。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为方便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3上已安装Riser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5) 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如图7-31所示,捏住双SD卡扩展模块上的蓝色弹片,同时缓缓向上拔出双SD卡扩展模块。
图7-31 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
(6) 拆卸双SD卡扩展模块上的SD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14.2 更换SD卡中的步骤(5)。
(1) 安装双SD卡扩展模块和SD卡,具体步骤请参见6.12 安装SD卡中的步骤(5)~(6)。
(2) (可选)如果PCIe Riser卡插槽3上已拆卸Riser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更换NVMe SSD扩展卡。
· NVMe SSD扩展卡故障。
· 安装其他型号的NVMe SSD扩展卡。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拆卸NVMe SSD扩展卡。
a. 断开NVMe SSD扩展卡与前部硬盘背板之间的线缆。
b. 拆卸Riser卡,并从Riser卡上拆卸NVMe SSD扩展卡,具体方法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c. 如图7-32所示,断开NVMe SSD扩展卡上的所有线缆。
图7-32 断开NVMe SSD扩展卡上的所有线缆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NVMe SSD扩展卡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NVMe VROC模块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NVMe VROC模块。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电源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3 1. 拆卸电源导风罩。
(5) 拆卸NVMe VROC模块。如图7-33所示,将手指伸进NVMe VROC模块的指环中,然后缓缓用力向上拔出NVMe VROC模块。
图7-33 拆卸NVMe VROC模块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介绍如何更换风扇。
· 风扇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风扇。
(1) 风扇支持热插拔,当服务器上方有足够空间可供更换风扇时,请从步骤(4)开始执行,否则请从步骤(2)开始执行。
(3)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5) 拆卸风扇。如图7-34所示,按住风扇按钮,同时将风扇从槽位中拔出。
(1) 安装风扇,具体步骤请参见6.19.2 安装风扇中的步骤(5)b。
(3) (可选)如果已拆卸服务器,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已断开电源线缆,请连接,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5) (可选)如果服务器已下电,请将其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4.1 上电。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风扇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风扇笼故障。
· 风扇笼阻碍其他部件的维护操作。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
a. 如图7-35中①所示,将风扇笼两侧的扳手向上掰起,使其处于垂直状态。
b. 如图7-35中②所示,向上抬起风扇笼,使其脱离机箱。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介绍如何更换DIMM。
· DIMM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DIMM。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DIMM。如图7-36所示,打开DIMM插槽两侧的固定夹,并向上拔出DIMM。
图7-36 拆卸DIMM
(1) 安装DIMM,具体步骤请参见6.21.3 安装DIMM中的步骤(5)。
(2)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7) (可选)如果需要修改DIMM的内存模式,请进入BIOS完成操作,具体步骤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请通过以下方式查看显示的内存容量与实际是否一致。
· 操作系统:
¡ Windows操作系统下,点击开始 > 运行,输入msinfo32,在弹出的页面查看内存容量。
¡ Linux操作系统下,可通过cat /proc/meminfo命令查看。
· HDM: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新安装DIMM的内存容量。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 BIOS:
进入BIOS界面,可查看新安装DIMM的内存容量。具体操作请参见BIOS用户指南。
如果显示的内存容量与实际不一致,请重新插拔或更换DIMM。需要注意的是,当DIMM的内存模式为Mirror Mode、Enable Partial Mirror或开启了Memory Rank Sparing时,操作系统下显示的内存容量比实际内存容量小属于正常情况。
介绍如何更换CPU。
· CPU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CPU。
· 为避免损坏CPU或主板,只限H3C授权人员或专业的服务器工程师更换CPU。
· 请确保同一服务器上安装的CPU型号相同。
· 为避免CPU底座中针脚损坏,请确保在未安装CPU的底座中安装了CPU盖片。
· 请确保CPU 1始终在位,否则服务器将无法运行。CPU 1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6.1 主板布局。
· 为防止人体静电损坏电子组件,请在操作前佩戴防静电腕带,并将腕带的另一端良好接地。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CPU散热器。
a. 如图7-37中①~④所示顺序,依次拧开散热器上的松不脱螺钉。
b. 如图7-37中⑤所示,缓缓向上提起散热器。
图7-37 拆卸CPU散热器
(6) 拆卸带有CPU的夹持片。
a. 查找夹持片上的“TIM BREAKER”标识,然后使用扁平工具(例如一字螺丝刀)插入“TIM BREAKER”标识旁边的豁口,轻轻旋转螺丝刀使夹持片从散热器上松开,如图7-38中①所示。
b. 松开夹持片的四个角。将夹持片一角和其对角上的固定弹片向外掰开,如图7-38中②所示;夹持片另一角和其对角上的固定弹片向内推入,如图7-38中③所示。
c. 如图7-38中④所示,将带有CPU的夹持片向上抬起,使其脱离散热器。
图7-38 拆卸带有CPU的夹持片
(7) 拆卸夹持片中的CPU。
a. 如图7-39中①所示,将夹持片一端轻轻向下掰,对应的CPU一端会自动脱离槽位。
b. 如图7-39中②所示,从槽位中取出CPU。
(1) 将CPU安装到夹持片,具体步骤请参见6.20.2 安装CPU中的步骤(6)。
(2) 在CPU上涂抹导热硅脂。
a. 用异丙醇擦拭布将CPU顶部和散热器表面清理干净,如果表面有残余的导热硅脂也要擦拭干净,确保表面干净无油。待异丙醇挥发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b. 如图7-40所示,用导热硅脂注射器将导热硅脂挤出0.6ml,然后采用五点法将导热硅脂涂抹在CPU顶部。
图7-40 采用五点法在CPU顶部涂抹导热硅脂
(3) 将带有CPU的夹持片安装到散热器,具体步骤请参见6.20.2 安装CPU中的步骤(7)。
(4) 将带有CPU和夹持片的散热器安装到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6.20.2 安装CPU中的步骤(9)。
请务必将随CPU发货的条码标签,粘贴到散热器侧面,覆盖散热器上原有条码标签,否则H3C将无法提供该CPU的后续保修服务。
(5) (可选)拆卸或安装导风罩面板。
· 拆卸导风罩面板。当更换前CPU对应标准散热器,更换后CPU对应高性能散热器时,为确保CPU正常散热,需要拆卸导风罩上的两个面板。
a. 如图7-41中①所示,向上掰开导风罩面板上的固定弹片。
b. 如图7-41中②所示,将导风罩面板向外滑动并向上提起,使其脱离导风罩。
· 安装导风罩面板。当更换前CPU对应高性能散热器,更换后CPU对应标准散热器时,为确保CPU正常散热,需要安装导风罩上的两个面板。
如图7-42所示,将导风罩面板放入槽位,然后向下按压同时将其沿箭头方向滑动,直到听见咔哒一声,导风罩上的锁扣将导风罩面板紧紧扣住为止。
(6)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8)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9)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CPU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系统电池。
缺省情况下,服务器主板上已配置系统电池(型号为Panasonic BR2032)。一般情况下,系统电池寿命为5至10年。
出现以下情况时,请更换系统电池。建议用户选择的电池型号为Panasonic BR2032。
· 电池故障。
· 电池电力消耗完毕,服务器不再自动显示正确的日期和时间。
电池故障或电力消耗完毕,会导致BIOS恢复为缺省设置。更换电池后,如有需要,请重新设置BIOS,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拆卸阻碍用户接触电池的所有PCIe卡,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1. 拆卸Riser卡和PCIe卡。
(5) 拆卸系统电池。如图7-43所示,将电池一侧轻轻向上掰起,电池会自动脱离槽位。
拆卸下来的系统电池,请弃于专门的电池处理点,勿随垃圾一起丢弃。
(1) 安装系统电池。
a. 如图7-44中①所示,将电池“+”面朝上放入插槽中。
b. 如图7-44中②所示,向下按压电池,将其固定到位。
(2) (可选)将拆卸的所有PCIe卡重新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7) 请在操作系统或BIOS中修改日期和时间。BIOS中修改日期和时间的具体方法请参见产品的BIOS用户指南。
介绍如何更换主板。
主板故障。
为防止静电释放,当从故障主板上移除敏感电子器件后,请将移除的器件放在防静电工作平台或独立的防静电包装袋中。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3) 拆卸所有电源模块,具体步骤请参见7.5.2 1. 拆卸电源模块。
(5) 拆卸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6)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7) 断开主板上的所有线缆。
(8) (可选)如果已安装后部2LFF或4LFF硬盘笼,请拆卸。如图7-45所示,移除硬盘笼的固定螺钉,将硬盘笼向上抬起。
2LFF硬盘笼和4LFF 硬盘笼的拆卸方法相似,本文以2LFF硬盘笼为例。
图7-45 拆卸2LFF硬盘笼
(9) (可选)如果已安装Riser卡和PCIe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7.2 更换Riser卡和PCIe卡。
(10) (可选)如果已安装Mezz存储控制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9 更换存储控制卡。
(11) (可选)如果已安装mLOM网卡,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12.2 1. 拆卸mLOM网卡。
(12) (可选)如果已安装NVMe VROC模块,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17.2 1. 拆卸NVMe VROC模块。
(13) 拆卸所有DIMM,具体步骤请参见7.20.2 1. 拆卸DIMM。
(14) 拆卸CPU和散热器,具体步骤请参见7.21.2 1. 拆卸CPU。
(15) 拆卸主板。
a. 如图7-46中①所示,拧开主板上的2颗松不脱螺钉。
b. 如图7-46中②所示,通过主板提手抬起主板,由于主板上部分接口(如USB接口、网口)嵌入在机箱中,所以需要先往前拉一点,再慢慢抬起。
(1) 安装主板。
a. 如图7-47中①所示,通过主板提手将主板缓缓向下放置到机箱中,并往机箱后方推一点,使主板上部分接口(如USB接口、网口)嵌入到位。
为确保主板安装到位,建议用户完成上述步骤后,通过主板提手向上抬起主板,观察主板是否能抬动,如果抬不动,说明主板已安装到位。
b. 如图7-47中②所示,拧紧主板上的2颗松不脱螺钉。
(2) 安装CPU和散热器,具体步骤请参见6.20 安装CPU。
(3) 安装所有DIMM,具体步骤请参见6.21.3 安装DIMM。
(4) (可选)如果已拆卸NVMe VROC模块,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14 安装NVMe VROC模块。
(5) (可选)如果已拆卸mLOM网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10.2 安装mLOM网卡。
(6) (可选)如果已拆卸Mezz存储控制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8 安装存储控制卡及其掉电保护模块。
(7) (可选)如果已拆卸Riser卡和PCIe卡,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7 安装Riser卡和PCIe卡。
(8) (可选)如果已拆卸后部2LFF或4LFF硬盘笼,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15 安装硬盘笼
(9) 连接主板上的所有线缆。
(10)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11) 安装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12) 安装机箱盖,具体步骤请参见6.2.2 安装机箱盖。
(13) 安装所有电源模块,具体步骤请参见6.6.2 安装电源模块中的步骤(2)。
(1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各部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有告警。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硬盘扩展板。
· 硬盘扩展板故障。
· 硬盘扩展板阻碍其他部件的维护操作。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整机导风罩阻碍用户更换硬盘扩展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可选)如果风扇笼阻碍用户更换硬盘扩展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断开硬盘扩展板上的所有线缆。
(7) 拆卸硬盘扩展板。
· 拆卸12LFF硬盘扩展板
如图7-48中①所示,拧开硬盘扩展板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将硬盘扩展板向外拉出,并向上抬起,使其脱离机箱,如图7-48中②所示。
图7-48 拆卸12LFF硬盘扩展板
· 拆卸25SFF硬盘扩展板
25SFF硬盘扩展板和12LFF硬盘扩展板的拆卸方法完全相同,具体如图7-48所示。
(1) 安装硬盘扩展板。
· 安装12LFF硬盘扩展板
如图7-49中①所示,将硬盘扩展板水平向下放入机箱,使扩展板上的导向孔对准12LFF硬盘背板上的导向销,然后沿箭头方向向里推;再如图7-49中②所示,拧紧硬盘扩展板上的松不脱螺钉,使其固定到位。
图7-49 安装12LFF硬盘扩展板
· 安装25SFF硬盘扩展板
如图7-50中①所示,将硬盘扩展板水平向下放置在机箱内部的两个托架上,然后将25SFF硬盘扩展板两侧沿托架上的卡槽推入,直到推不动为止;再如图7-50中②所示,拧紧硬盘扩展板上的松不脱螺钉,使其固定到位。
图7-50 安装25SFF硬盘扩展板
(2) 连接硬盘扩展板上的所有线缆。
(3) (可选)如果已拆卸风扇笼,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4) (可选)如果已拆卸整机导风罩,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6)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7)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硬盘扩展板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硬盘背板。
硬盘背板故障。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整机导风罩阻碍用户更换硬盘背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可选)如果风扇笼阻碍了用户的操作,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拆卸阻碍用户操作的硬盘,具体步骤请参见7.3.3 1. 拆卸SAS/SATA硬盘。
(8) (可选)如果硬盘扩展板阻碍了用户的操作,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4.2 1. 拆卸硬盘扩展板。
(9) 断开硬盘背板上的所有线缆。
(10) 拆卸硬盘背板。
各种前部硬盘背板拆卸方法相似,本文以一种前部25SFF硬盘背板为例。
拆卸前部25SFF硬盘背板时,切勿用力向上提起背板,否则可能导致背板上的电子器件因撞击机箱而损坏。
如图7-51所示,拧开背板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将背板缓缓用力向上提起,并沿箭头方向拉出。
图7-51 拆卸前部25SFF硬盘背板
· 拆卸后部硬盘背板
后部2SFF、4SFF、2LFF和4LFF硬盘背板的拆卸方法相同,本文以后部2SFF硬盘背板为例。
如图7-52所示,拧开背板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将背板向右侧滑动,并沿箭头方向拉出。
图7-52 拆卸后部2SFF硬盘背板
(1) 安装硬盘背板。
· 安装前部硬盘背板
各种前部硬盘背板安装方法相似,本文以一种前部25SFF硬盘背板为例。
如图7-53所示,将背板向下放入槽位,并拧紧背板上的松不脱螺钉。
图7-53 安装前部25SFF硬盘背板
· 安装后部硬盘背板
后部2SFF、4SFF、2LFF和4LFF硬盘背板的安装方法相同,本文以后部2SFF硬盘背板为例。
如图7-54所示,将背板放入槽位,并沿箭头方向滑动,直到硬盘笼上的卡扣紧紧扣住背板为止,然后拧紧背板上的松不脱螺钉。
图7-54 安装后部2SFF硬盘背板
(3) (可选)如果已拆卸硬盘扩展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24.2 2. 安装硬盘扩展板。
(4) 将拆卸的硬盘重新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4.2 安装硬盘中的步骤(3)。
(5)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6) (可选)如果已拆卸风扇笼,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7) (可选)如果已拆卸整机导风罩,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9)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10)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登录HDM Web界面,查看更换后的硬盘背板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具体操作请参见HDM联机帮助。
介绍如何更换光驱。
· 光驱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光驱。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断开光驱与主板之间的线缆。
(8) 拆卸光驱。如图7-55所示,移除光驱的固定螺钉,然后由内往外推出光驱。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介绍如何更换诊断面板。
诊断面板故障。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整机导风罩阻碍操作,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可选)如果风扇笼阻碍操作,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7) (可选)如果诊断面板线缆连接到主板,请从主板的接口中拔出诊断面板线缆。
(8) 拆卸诊断面板。各种诊断面板拆卸方法相同,本文以其中一种SFF诊断面板为例。
a. 如图7-56中①所示,按下诊断面板上的手柄,此时手柄会自动弹出;
b. 如图7-56中②所示,捏住诊断面板手柄,将诊断面板从槽位中拔出。
(1) 安装诊断面板,具体步骤请参见6.17 安装诊断面板。
(2)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3) (可选)如果已拆卸风扇笼,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4) (可选)如果已拆卸整机导风罩,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6)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7)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更换适用于SFF硬盘机型的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
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故障。
8SFF、25SFF硬盘机型上的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的更换方法相同。
(1) 当服务器前方有足够空间可供更换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时,请从步骤(4)开始执行,否则请从步骤(2)开始执行。
(3)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已安装安全面板,请拆卸,具体步骤请参见7.2.2 1. 拆卸安全面板。
(5) 拆卸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和SFF诊断面板的拆卸方法相同,具体请参见7.27.2 1. 拆卸诊断面板中的步骤(8)。
(1) 安装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抽拉式资产标签模块和SFF诊断面板的安装方法相同,具体请参见6.17 安装诊断面板中的步骤(9)b。
(2) (可选)如果已拆卸安全面板,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6.3 安装安全面板。
(3) (可选)如果已拆卸服务器,请安装,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4) (可选)如果已断开电源线缆,请连接,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5) (可选)如果服务器已下电,请将其上电,具体步骤请参见4.1 上电。
介绍如何更换以下两种开箱检测模块。
· 第一种:单独的开箱检测模块。
· 第二种:附带在左侧智能挂耳(含VGA和USB 2.0接口)上的开箱检测模块。
开箱检测模块故障。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a. 如图7-57中①和②所示,移除开箱检测模块的固定螺钉,然后将开箱检测模块向服务器后方移动,并沿箭头方向拉出。
b. 如图7-57中③所示,从主板上断开VGA和USB 2.0接口、开箱检测模块的共用线缆。
图7-57 拆卸开箱检测模块
单独的开箱检测模块和附带在左侧智能挂耳上的开箱检测模块拆卸方法相同,图7-57以后者为例。
(5) (可选)如果开箱检测模块附带在左侧智能挂耳上,请拆卸左侧智能挂耳,具体方法请参见7.30.3 1. 拆卸左侧智能挂耳中的步骤(7)~(8)。
(1) (可选)如果开箱检测模块附带在左侧智能挂耳上,请先安装左侧智能挂耳,具体方法请参见7.30.3 2. 安装左侧智能挂耳中的步骤(1)~(2)。
a. 如图7-58中①所示,将VGA和USB 2.0接口、开箱检测模块的共用线缆连接到主板。
b. 如图7-58中②和③所示,将开箱检测模块紧贴机箱,并沿箭头方向移动,直到推不动为止,然后用螺钉固定开箱检测模块。
图7-58 安装开箱检测模块
单独的开箱检测模块和附带在左侧智能挂耳上的开箱检测模块安装方法相同,图7-58以后者为例。
(4)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5)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介绍如何更换智能挂耳。
· 智能挂耳故障。
· 集成在智能挂耳中的组件故障:
¡ 右侧智能挂耳中的前面板I/O组件故障。
¡ 左侧智能挂耳中的VGA/USB 2.0接口故障。
· 更换其他型号的智能挂耳。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拆卸集成在右侧智能挂耳中的前面板I/O组件线缆。
a. 如图7-59所示,从主板上断开前面板I/O组件线缆。
图7-59 从主板上断开前面板I/O组件线缆
b. 拆卸前面板I/O组件线缆。如图7-60中①和②所示,移除I/O组件线缆保护盖的固定螺钉,将保护盖向后滑动并移除;然后将I/O组件线缆从卡槽中拉出,如图7-60中③所示。
图7-60 拆卸前面板I/O组件线缆
(7) 拆卸右侧智能挂耳。如图7-61所示,移除智能挂耳的固定螺钉,然后将智能挂耳从机箱中拔出。
(1) 安装右侧智能挂耳。如图7-62所示,将智能挂耳紧贴服务器,并用螺钉固定。
(2) 安装集成在右侧智能挂耳中的前面板I/O组件线缆。
a. 布置前面板I/O组件线缆。如图7-63所示,将I/O组件线缆放入机箱的卡槽中,盖上保护盖,并用螺钉固定。
为避免干扰,固定螺钉时用户需要调整I/O组件线缆,请将该线缆中的圆形线缆放置在螺钉上方,扁形线缆放置在螺钉下方。
图7-63 布置前面板I/O组件线缆
b. 连接前面板I/O组件线缆到主板。如图7-64所示,将I/O组件线缆插入主板的前面板I/O接口。
图7-64 连接前面板I/O组件线缆到主板
(3)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4)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6)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7)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服务器支持2种左侧智能挂耳,分别如下:
· 一种是不带任何接口和线缆的智能挂耳;
· 另一种是带VGA和USB 2.0接口、开箱检测模块的智能挂耳。
以上2种挂耳的拆卸方法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无需拆卸线缆和开箱检测模块,而后者需要。本文以更换带VGA和USB 2.0接口、开箱检测模块的左侧智能挂耳为例。
(2) 拆卸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6 拆卸UIS-Cell 3000 G3。
(4) 拆卸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1. 拆卸整机导风罩。
(5) 拆卸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1. 拆卸风扇笼。
(6) 拆卸开箱检测模块,具体方法请参见7.29.2 1. 拆卸开箱检测模块中的步骤(4)。
(7) 拆卸VGA和USB 2.0接口线缆。VGA和USB 2.0接口线缆、前面板I/O组件线缆的拆卸方法相同,具体请参见7.30.2 1. 拆卸右侧智能挂耳中的步骤(6)b。
(8) 拆卸左侧智能挂耳。左侧智能挂耳和右侧智能挂耳的拆卸方法相同,具体请参见7.30.2 1. 拆卸右侧智能挂耳中的步骤(7)。
(1) 安装左侧智能挂耳。左侧智能挂耳和右侧智能挂耳的安装方法相同,具体请参见7.30.2 2. 安装右侧智能挂耳中的步骤(1)。
(2) 布置VGA和USB 2.0接口线缆。VGA和USB 2.0接口线缆、前面板I/O组件线缆的布置方法相同,具体请参见7.30.2 2. 安装右侧智能挂耳中的步骤(2)a。
(3) 安装开箱检测模块,具体方法请参见7.29.2 2. 安装开箱检测模块中的步骤(2)。
(4) 安装风扇笼,具体步骤请参见7.19.2 2. 安装风扇笼。
(5) 安装整机导风罩,具体步骤请参见7.6.2 2. 安装整机导风罩。
(7) 安装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3.4.2 安装UIS-Cell 3000 G3。
(8) 连接电源线缆,具体步骤请参见3.5.4 连接电源线缆。
· 禁止用户自行拆卸TPM/TCM模块,否则可能会毁坏或损伤TPM/TCM模块的固定铆钉,从而导致系统受损。
· 当用户怀疑TPM/TCM模块故障时,请拆卸带有故障TPM/TCM模块的主板,并联系技术人员更换主板和TPM/TCM模块。
介绍各部件的线缆连接方法。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8SFF SATA硬盘连接到RSTe板载软RAID,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所示。
图8-1 连接8SFF 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所示。
图8-2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三: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或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所示。
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PCIe slot 2或PCIe slot 6插槽时,8SFF SAS/SATA硬盘的数据线缆连接方法相同,本文以将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PCIe slot 6插槽为例。
图8-3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三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托架2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托架3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所示。
图8-4 连接16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1(托架2) |
(5):SAS/SATA数据线缆2(托架3) |
· 配置二:16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UN-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所示。
图8-5 连接16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1 |
(5):SAS/SATA数据线缆2 |
· 配置三:托架2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3上的标准存储控制卡,托架3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6所示。
图8-6 连接16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三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1(托架2) |
(5): SAS/SATA数据线缆2(托架3)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8SFF SATA硬盘连接到RSTe板载软RAID,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7所示。
图8-7 连接8SFF 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和(3):电源线缆 |
(4):SATA数据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表8-1 连接NVMe数据线缆的对应关系
NVMe数据线缆上的标签 |
硬盘背板上的接口丝印 |
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 |
NVMe 1 |
NVMe A1 |
NVMe A1 |
NVMe 2 |
NVMe A2 |
NVMe A2 |
NVMe 3 |
NVMe A3 |
NVMe A3 |
NVMe 4 |
NVMe A4 |
NVMe A4 |
NVMe 1 |
NVMe B1 |
NVMe B1 |
NVMe 2 |
NVMe B2 |
NVMe B2 |
NVMe 3 |
NVMe B3 |
NVMe B3 |
NVMe 4 |
NVMe B4 |
NVMe B4 |
· 配置二:8SFF SATA硬盘连接到RSTe板载软RAID,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8所示。
图8-8 连接8SFF 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SATA数据线缆 |
(5)~(6):NVMe数据线缆 |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2。
表8-2 连接NVMe数据线缆的对应关系
NVMe数据线缆上的标签 |
硬盘背板上的接口丝印 |
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 |
NVMe 1 |
NVMe A1 |
NVMe 1(位于slot 2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2 |
NVMe A2 |
NVMe 2(位于slot 2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3 |
NVMe A3 |
NVMe 3(位于slot 2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4 |
NVMe A4 |
NVMe 4(位于slot 2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1 |
NVMe B1 |
NVMe 1(位于slot 5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2 |
NVMe B2 |
NVMe 2(位于slot 5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3 |
NVMe B3 |
NVMe 3(位于slot 5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NVMe 4 |
NVMe B4 |
NVMe 4(位于slot 5插槽的NVMe SSD扩展卡上) |
· 配置三: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9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2。
图8-9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三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 |
(5)~(6):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四: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0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图8-10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四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五: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到PCIe slot 6的标准存储控制卡,8SFF NVMe硬盘连接到到PCIe slot 2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1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图8-11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五
(1):AUX信号线缆 |
(2)~(3):电源线缆 |
(4):NVMe数据线缆 |
(5):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六: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到PCIe slot 6的标准存储控制卡,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8SFF SAS/SATA硬盘的电源线缆、AUX信号线览和SAS/SATA数据线缆的连接方法本配置与配置五相同,具体请参见图8-11;8SFF NVMe硬盘的电源线缆、AUX信号线缆和NVMe数据线览的连接方法本配置与配置二相同,具体请参见图8-9。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2。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这种情况仅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托架1和托架2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 UN-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托架3 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2所示。
图8-12 连接16SFF SAS/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一
(1)和(4):电源线缆 |
(2)和(3):AUX信号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6)~(7):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托架1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托架2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托架3 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3所示。
图8-13 连接16SFF SAS/SATA硬盘+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二
(1)和(4):电源线缆 |
(2)和(3):AUX信号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6)和(7):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三:托架1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上的标准存储控制卡,托架2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8标准存储控制卡,托架3的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上的4端口NVMe扩展卡,各类线缆连接方法如下:
¡ AUX信号线和电源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4所示。
图8-14 连接AUX信号线和电源线缆
(1)和(4):电源线缆 |
(2)和(3):AUX信号线缆 |
¡ 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5所示。
图8-15 连接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
(1): SAS/SATA数据线缆1(托架1) |
(2):SAS/SATA数据线缆2(托架2) |
¡ NVMe硬盘数据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6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2。
图8-16 连接NVMe硬盘数据线缆
托架1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上的标准存储控制卡,托架2和托架3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各类线缆连接方法如下:
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7所示。
图8-17 连接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
(1)和(4):电源线缆 |
(2)和(3):AUX信号线缆 |
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8所示。
托架2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slot 6上存储控制卡的C0、C1接口,托架3的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C2、C3接口。
图8-18 连接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
(1): SAS/SATA数据线缆1 |
(2):SAS/SATA数据线缆2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具体如下:
· 配置一: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两张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19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2。
图8-19 连接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4):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二:8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 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0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图8-20 连接8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NVMe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仅支持一种配置:16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1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图8-21 连接16SFF NVMe硬盘线缆
(1)和(3):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4)~(7):NVMe数据线缆 |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RSTe板载软RAID,16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5所示。
图8-22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16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一
(1)和(5):电源线缆 |
(2)和(4):AUX信号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6)和(7):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二: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16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3所示。
图8-23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16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二
(1)和(4):电源线缆 |
(2)和(3):AUX信号线缆 |
(6):SAS/SATA数据线缆 |
(5)和(7):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三:8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的标准存储控制卡,16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4所示。
图8-24 连接8SFF SAS/SATA硬盘+16S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三
(1)和(5):电源线缆 |
(2)和(4):AUX信号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6)和(7):NVMe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仅支持一种配置:24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PCIe slot 5和PCIe slot 7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5所示。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1。
图8-25 连接24SFF NVMe硬盘线缆
(1)和(4):电源线缆 |
(2)和(3):AUX信号线缆 |
(5)~(7):NVMe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仅支持一种配置:24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1、PCIe slot 2和PCIe slot 5的8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6所示。
图8-26 连接NVMe数据线缆
(1):NVMe数据线缆(线缆编码0404A121) |
(2):NVMe数据线缆(线缆编码0404A11Y) |
(3):NVMe数据线缆(线缆编码0404A120) |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3。
表8-3 连接NVMe数据线缆的对应关系
需选用的NVMe数据线缆编码 |
硬盘背板上的接口丝印 |
NVMe数据线缆上的标签 |
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 |
|
单接口端(用于连接硬盘背板) |
双接口端(用于连接NVMe SSD扩展卡) |
|||
0404A121 |
NVMe-A1 |
NVMe-A1 |
NVMe-A1 |
NVMe A1 |
NVMe-A2 |
NVMe A2 |
|||
NVMe-A2 |
NVMe-A2 |
NVMe-A3 |
NVMe A3 |
|
NVMe-A4 |
NVMe A4 |
|||
NVMe-A3 |
NVMe-A3 |
NVMe-B1 |
NVMe B1 |
|
NVMe-B2 |
NVMe B2 |
|||
NVMe-A4 |
NVMe-A4 |
NVMe-B3 |
NVMe B3 |
|
NVMe-B4 |
NVMe B4 |
|||
0404A11Y |
NVMe-B1 |
NVMe-B1 |
NVMe-A1 |
NVMe A1 |
NVMe-A2 |
NVMe A2 |
|||
NVMe-B2 |
NVMe-B2 |
NVMe-A3 |
NVMe A3 |
|
NVMe-A4 |
NVMe A4 |
|||
NVMe-B3 |
NVMe-B3 |
NVMe-B1 |
NVMe B1 |
|
NVMe-B2 |
NVMe B2 |
|||
NVMe-B4 |
NVMe-B4 |
NVMe-B3 |
NVMe B3 |
|
NVMe-B4 |
NVMe B4 |
|||
0404A120 |
NVMe-C1 |
NVMe-C1 |
NVMe-A1 |
NVMe A1 |
NVMe-A2 |
NVMe A2 |
|||
NVMe-C2 |
NVMe-C2 |
NVMe-A3 |
NVMe A3 |
|
NVMe-A4 |
NVMe A4 |
|||
NVMe-C3 |
NVMe-C3 |
NVMe-B1 |
NVMe B1 |
|
NVMe-B2 |
NVMe B2 |
|||
NVMe-C4 |
NVMe-C4 |
NVMe-B3 |
NVMe B3 |
|
NVMe-B4 |
NVMe B4 |
图8-27 连接信号线缆及电源线缆
(1)和(3):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具体如下:
· 配置一:25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8所示。
图8-28 连接25SFF SAS/SATA硬盘线缆(带硬盘扩展板)-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1 |
(3):电源线缆2 |
(4):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25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29所示。
图8-29 连接25SFF SAS/SATA硬盘线缆(带硬盘扩展板)-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1 |
(3):电源线缆2 |
(4):SAS/SATA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25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0所示。
图8-30 连接25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1 |
(3):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25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1所示。
图8-31 连接25S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1 |
(3):SAS/SATA数据线缆 |
图8-32 2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SAS/SATA数据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33 2SFF硬盘连接到二合一25SFF硬盘背板
(1):AUX信号线缆 |
(2):数据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34 4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SAS/SATA数据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35 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SAS/SATA数据线缆 |
(2):电源线缆(从2LFF硬盘背板连接到25SFF硬盘背板) |
(3):AUX信号线缆(从2LFF硬盘背板连接到25SFF硬盘背板) |
8LFF硬盘机型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8LFF SATA硬盘连接到RSTe板载软RAID,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6所示。
图8-36 连接8LFF 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8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7所示。
图8-37 连接8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三:8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或PCIe slot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8所示。
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PCIe slot 2、slot 6插槽时,8LFF SAS/SATA硬盘的线缆连接方法相同,本文以将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PCIe slot 6插槽为例。
图8-38 连接8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三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1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39所示。
图8-39 连接12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1 |
(3):SAS/SATA数据线缆 |
(4):电源线缆2 |
· 配置二:1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或PCIe slot 8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0所示。
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Riser卡上的slot 2、slot 8插槽时,12LFF SAS/SATA硬盘的线缆连接方法相同,本文以将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slot 8插槽为例。
图8-40 连接12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1 |
(3):SAS/SATA数据线缆 |
(4):电源线缆2 |
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4。
表8-4 连接NVMe数据线缆的对应关系
NVMe数据线缆上的标签 |
硬盘背板上的接口丝印 |
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 |
NVMe 1 |
NVMe A1 |
NVMe 1 |
NVMe 2 |
NVMe A2 |
NVMe 2 |
NVMe 3 |
NVMe A3 |
NVMe 3 |
NVMe 4 |
NVMe A4 |
NVMe 4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8LFF SATA硬盘连接到RSTe板载软RAID,4L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1所示。
图8-41 连接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一
(1):AUX信号线缆 |
(2)和(3):电源线缆 |
(4):SATA数据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二:8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4L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2所示。
图8-42 连接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二
(1):AUX信号线缆 |
(2)和(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三:8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4L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3所示。
图8-43 连接8LFF SAS/SATA+4LFF NVMe硬盘线缆-配置三
(1):AUX信号线缆 |
(2)和(3):电源线缆 |
(4):SAS/SATA数据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后部2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8LFF SAS/SATA 连接到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4L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各类线缆连接方法如下:
· 连接前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3中的①~③线缆。
· 连接后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4所示。
图8-44 连接后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 连接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5所示。
图8-45 连接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
(1): SAS/SATA数据线缆1 |
(2): SAS/SATA数据线缆2 |
· 连接NVMe硬盘数据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6所示。
连接前部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4。
图8-46 连接NVMe硬盘数据线缆
连接前部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4。
后部2S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8LFF SAS/SATA 连接到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4L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各类线缆连接方法如下:
· 连接前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3中的①~③线缆。
· 连接后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4所示。
· 连接前部8LFF 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7所示。
图8-47 连接前部8LFF 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
· 连接所有NVMe硬盘数据线缆:
¡ 前部4LFF NVMe硬盘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6所示。
连接前部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4。
¡ 后部2SFF NVMe硬盘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8所示。
图8-48 连接后部2SFF NVMe硬盘数据线缆
连接前部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4。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所有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标准存储控制卡,所有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9所示。
图8-49 连接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线缆-配置一
(1)~(3):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4)~(5):SAS/SATA数据线缆 |
(6):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二如下,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0所示。
¡ 编号0~7的8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
¡ 编号8~11硬盘槽位,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 标准存储控制卡;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
图8-50 连接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线缆-配置二
(1)和(4):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和(5):SAS/SATA数据线缆 |
(6):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三:所有12 LFF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1和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所有4LFF 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1所示。
图8-51 连接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线缆-配置三
(1)和(3):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4)和(5):SAS/SATA数据线缆 |
(6):NVMe数据线缆 |
连接前部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4。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硬盘槽位的SAS/SATA硬盘和后部2SFF SAS/SAT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 标准存储控制卡;编号8~11硬盘槽位的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2所示。
图8-52 连接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后部2SFF SAS/SATA硬盘线缆
(1):AUX信号线缆 |
(2)和(4):电源线缆 |
(3)和(6):SAS/SATA数据线缆 |
(5):NVMe数据线缆 |
· 配置二:2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SAS/SATA 连接到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 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NVMe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5 4端口NVMe SSD扩展卡,各类线缆连接方法如下:
¡ 连接前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3中的①~③线缆。
¡ 连接后部硬盘AUX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4所示。
¡ 连接前部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3所示。
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连接到存储控制卡C0和C1接口上的SAS/SATA数据线缆,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连接到存储控制卡C2和C3接口上的SAS/SATA数据线缆。
图8-53 连接前部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
¡ 连接后部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3所示。
图8-54 连接后部SAS/SATA硬盘数据线缆
¡ 连接NVMe硬盘数据线缆,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46所示。
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硬盘槽位的SAS/SATA硬盘和后部2SFF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 标准存储控制卡。SAS/SATA数据线缆及AUX信号线和电源线缆连接方法和8.4.2 5. 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后部2SFF SAS/SATA硬盘的配置一同类型线缆连接方法完全相同。
· 配置二:2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SAS/SATA 连接到PCIe slot 6 RAID-LSI-9460-16i(4G) 标准存储控制卡。SAS/SATA数据线缆及AUX信号线和电源线缆连接方法和8.4.2 5. 前部8LFF SAS/SATA+4LFF SAS/SATA/NVMe硬盘+后部2SFF SAS/SATA硬盘的配置二同类型线缆连接方法完全相同。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1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5所示。
图8-55 连接12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1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6所示。
图8-56 连接12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电源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这种情况支持以下任意一种配置。
· 配置一: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连接到PCIe slot 1标准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和后部2SFF硬盘同时连接到PCIe slot 2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7所示。
图8-57 连接12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一
(1)和(7):AUX信号线缆 |
(2)、(3)和(6):电源线缆 |
(4)和(5):SAS/SATA数据线缆 |
· 配置二:前部编号0~7的8LFF硬盘连接到Mezz存储控制卡,前部编号8~11的4LFF硬盘和后部2SFF硬盘同时连接到PCIe slot 6标准存储控制卡,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58所示。
图8-58 连接12LFF SAS/SATA硬盘线缆-配置二
(1)和(7):AUX信号线缆 |
(2)、(3)和(6):电源线缆 |
(4)和(5):SAS/SATA数据线缆 |
图8-59 2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SAS/SATA数据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60 2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
(1):AUX信号线缆 |
(2):数据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61 后部4S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SAS/SATA数据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62 连接后部4SFF SAS/SATA/NVMe硬盘线缆
(1):SAS/SATA数据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电源线缆 |
(4)~(5):NVMe数据线缆 |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5。
表8-5 连接NVMe数据线缆的对应关系
硬盘背板上的接口丝印 |
NVMe数据线缆上的标签 |
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 |
|
NVMe数据线缆上连接到背板一端的标签 |
NVMe数据线缆上连接到NVMe SSD扩展卡一端的标签 |
||
NVMe 1 |
NVMe 1 |
NVMe 1 |
NVMe 1 |
NVMe 2 |
NVMe 2 |
||
NVMe 2 |
NVMe 2 |
NVMe 3 |
NVMe 3 |
NVMe 4 |
NVMe 4 |
图8-63 连接后部2SFF SAS/SATA/NVMe硬盘线缆
(1):SAS/SATA数据线缆 |
(2):AUX信号线缆 |
(3):电源线缆 |
(4)~(5):NVMe数据线缆 |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NVMe数据线缆时,线缆上的标签需要与硬盘背板、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一一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见表8-6。
表8-6 连接NVMe数据线缆的对应关系
硬盘背板上的接口丝印 |
NVMe数据线缆上的标签 |
NVMe SSD扩展卡上的接口丝印 |
|
NVMe数据线缆上连接到背板一端的标签 |
NVMe数据线缆上连接到NVMe SSD扩展卡一端的标签 |
||
NVMe |
2SFF NVMe |
NVMe 1 |
NVMe 1 |
NVMe 2 |
NVMe 2 |
图8-64 后部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SAS/SATA数据线缆 |
(2):电源线缆 |
(3):AUX信号线缆 |
图8-65 2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BP2-12LFF-2U-G3二合一12LFF硬盘背板
(1):AUX线缆 |
(2):SAS/SATA数据线缆 |
(3):电源线缆 |
图8-66 4LFF SAS/SATA硬盘连接到硬盘扩展板
(1):AUX信号线缆 |
(2):电源线缆 |
(3):SAS/SATA数据线缆 |
服务器支持的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连接方法相似,本文以连接RAID-P430-M1 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为例。
图8-67 连接Mezz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
标准存储控制卡安装到Riser卡的不同插槽时,其掉电保护模块的线缆连接方法相似,本文以安装到插槽1为例。
图8-68 连接标准存储控制卡的掉电保护模块线缆
以下型号的GPU卡,需要连接GPU卡的电源线缆到Riser卡上的电源接口。这些GPU卡的电源线缆连接方法相同,本文以GPU-M4000-1-X GPU卡为例。GPU-M4000-1-X GPU卡的电源线缆连接方法如图8-69所示。
· GPU-M4000-1-X
· GPU-K80-1
· GPU-M60-1-X
· GPU-P40-X
· GPU-M10-X
· GPU-P100
· GPU-V100-32G
· GPU-V100
图8-69 连接GPU卡电源线缆
支持NCSI功能的PCIe网卡安装到任意PCIe slot插槽时,它的NCSI功能线缆的连接方法相似,本文以将PCIe网卡安装到服务器的PCIe slot 1插槽为例。
图8-70 连接网卡NCSI功能线缆
· 配置前部8SFF SAS/SATA或8SFF NVMe硬盘时,SATA M.2 SSD卡线缆的连接方法如图8-71所示。
· 配置前部16SFF SAS/SATA或8SFF SAS/SATA+8SFF NVMe硬盘时,SATA M.2 SSD卡线缆的连接需要在图8-71基础上,同时将灰色线缆连接到托架3硬盘背板上的电源接口。
图8-71 连接前部SATA M.2 SSD卡线缆(配置1块SATA M.2 SSD卡)
· 配置前部8SFF SAS/SATA或8SFF NVMe硬盘时,SATA M.2 SSD卡线缆的连接方法如图8-72所示。
· 配置前部16SFF SAS/SATA或8SFF SAS/SATA+8SFF NVMe硬盘时,SATA M.2 SSD卡线缆的连接需要在图8-72基础上,同时将灰色线缆连接到托架3硬盘背板上的电源接口。
图8-72 连接前部SATA M.2 SSD卡线缆(配置2块SATA M.2 SSD卡)
图8-73 连接后部SATA M.2 SSD卡线缆(配置1块SATA M.2 SSD卡)
图8-74 连接后部SATA M.2 SSD卡线缆(配置2块SATA M.2 SSD卡)
图8-76 连接前面板I/O组件线缆
(1):前面板I/O指示灯线缆 |
(2):USB 3.0接口线缆 |
图8-77 连接VGA和USB 2.0接口线缆
服务器使用的硬盘背板不同,诊断面板的线缆连接方法有所不同。诊断面板的线缆有如下两种连接方法。不同诊断面板线缆连接方法的适用情况,请参见6.17 安装诊断面板
· 诊断面板线缆从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主板
· 诊断面板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转接板
图8-78 连接LFF诊断面板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主板)
图8-79 连接LFF诊断面板线缆(从诊断面板的灯板连接到诊断面板的转接板)
本章介绍服务器的日常维护方法。
· 服务器所在机房应保持整洁,温度和湿度符合服务器运行要求,机房内不放置无关设备和物品。
· 定期通过HDM检查服务器的健康状态,如果不健康,则需要立即检查并排除故障。
· 了解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最近的更新情况,并根据需求更新软件。
· 制定可靠的备份计划。
¡ 根据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定时备份数据。
¡ 如果数据频繁改变则需随时备份。
¡ 定时检查备份以确保数据保存正确。
· 现场保留一定数量的备件,以便部件出现故障时可及时更换。备件使用后,请及时补充。
· 为方便解决组网方面的问题,请保存最新的网络拓扑图。
维护服务器需要以下工具:
· 通过温湿度计监控服务器运行环境。
· 通过HDM和FIST监控服务器运行状态。
介绍服务器的日常维护任务和操作方法。
日常维护任务如表9-1所示。
任务 |
所需工具 |
- |
|
温湿度计 |
|
- |
检查服务器前后面板上的所有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关于指示灯的详细说明,请参见2.4.2 指示灯和按钮和2.5.2 后面板指示灯。
请使用温湿度计测量机房温度和湿度,确保温湿度控制在服务器的工作范围内。关于服务器工作和贮存环境温湿度要求,请参见2.2.2 技术参数。
检查通信线缆、电源线缆连接是否正常。
· 插拔线缆时,请勿用力过猛。
· 请勿扭曲或拉扯线缆。
· 线缆类型正确。
· 连接正确、牢固,长度合适。
· 线缆无老化,连接点无扭曲、无腐蚀。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