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本章节下载: 05-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606.57 KB)
以太网链路聚合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以太网逻辑链路,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如图1-1所示,Device A与Device B之间通过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连,将这三条链路捆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条逻辑链路Link aggregation 1。这条逻辑链路的带宽最大可等于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的带宽总和,增加了链路的带宽;同时,这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互备份,当其中某条物理链路down,还可以通过其他两条物理链路转发报文。
以太网链路聚合还可以将EVB(Edge Virtual Bridging,边缘虚拟桥接)交换机和EVB服务器之间的多条S通道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聚合链路。在服务器上,每条S通道都对应一个ER(Edge Relay,边缘中继)上行口;在交换机上,S通道对应的逻辑接口称为S通道接口。有关EVB、S通道和ER的详细介绍,请参见“EVB配置指导”中的“EVB”。
· S通道接口可以进行聚合,聚合S通道接口不能进行聚合。
· S通道聚合接口是将S通道接口聚合形成的聚合接口;聚合S通道接口是在二层聚合接口上创建的S通道对应的接口。
链路捆绑是通过接口捆绑实现的,多个以太网接口捆绑在一起后形成一个聚合组,而这些被捆绑在一起的以太网接口就称为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每个聚合组唯一对应着一个逻辑接口,称为聚合接口。聚合组与聚合接口的编号是相同的,例如聚合组1对应于聚合接口1。聚合组/聚合接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二层聚合组/二层聚合接口:二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二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二层聚合接口。其中,成员端口位于PEX设备上的聚合组称为PEX二层聚合组,对应的聚合接口为PEX二层聚合接口。有关PEX的详细介绍,请参“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中的“IRF3.1”。
· 三层聚合组/三层聚合接口:三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三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三层聚合接口。在创建了三层聚合接口之后,还可继续创建该三层聚合接口的子接口,即三层聚合子接口。
· S通道聚合组/S通道聚合接口:S通道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S通道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S通道聚合接口。
聚合接口的速率和双工模式取决于对应聚合组内的选中端口(请参见“1.1.1 2. 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接口的速率等于所有选中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模式则与选中端口的双工模式相同。
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具有以下三种状态:
· 选中(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选中端口”。
· 非选中(Un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不能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非选中端口”。
· 独立(Individual)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口参与数据的转发。当聚合接口配置为聚合边缘接口,其成员端口未收到对端端口发送的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报文时,处于该状态。
操作Key是系统在进行链路聚合时用来表征成员端口聚合能力的一个数值,它是根据成员端口上的一些信息(包括该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等)的组合自动计算生成的,这个信息组合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操作Key的重新计算。在同一聚合组中,所有的选中端口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根据对成员端口状态的影响不同,成员端口上的配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属性类配置:包含的配置内容如表1-1所示。在聚合组中,只有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属性类配置完全相同的成员端口才能够成为选中端口。
表1-1 属性类配置的内容
配置项 |
内容 |
端口隔离 |
端口是否加入隔离组、端口所属的端口隔离组 |
QinQ配置 |
端口的QinQ功能开启/关闭状态、VLAN Tag的TPID值、VLAN透传。关于QinQ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QinQ” |
VLAN映射 |
端口上配置的各种VLAN映射关系。有关VLAN映射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VLAN映射” |
VLAN配置 |
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端口的工作模式(即promiscuous、trunk promiscuous、host、trunk secondary模式)、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VLAN报文是否带Tag配置。有关VLAN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VLAN” |
· 聚合接口上属性类配置发生变化时,会同步到成员端口上,同步失败时不会回退聚合接口上的配置。聚合接口配置同步到成员端口失败后,可能导致成员端口变为非选中状态,此时可以修改聚合接口或者成员端口上的配置,使成员端口重新选中。当聚合接口被删除后,同步成功的配置仍将保留在这些成员端口上。
· 由于成员端口上属性类配置的改变可能导致其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对业务产生影响,因此当在成员端口上进行此类配置时,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由用户来决定是否继续执行该配置。
(2) 协议类配置:是相对于属性类配置而言的,包含的配置内容有MAC地址学习、生成树等。在聚合组中,即使某成员端口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协议配置存在不同,也不会影响该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 在聚合接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在当前聚合接口下生效。
· 在成员端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有当该成员端口退出聚合组后才能生效。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它们各自的优点如下所示:
· 静态聚合模式:一旦配置好后,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就不会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比较稳定。
· 动态聚合模式:能够根据对端和本端的信息调整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比较灵活。
处于静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静态聚合组,处于动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动态聚合组。
静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参考端口从本端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对于聚合组内处于up状态的端口,按照端口的高端口优先级->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首先选择原来的选中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此时多个优先次序相同的端口都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多个端口优先次序相同,且都不是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2所示。
确定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静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静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对于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和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
¡ 全部相同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即使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也不会立即成为选中端口。这样能够尽量维持当前选中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断,但是由于设备重启时会重新计算选中端口,因此可能导致设备重启前后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不一致。
¡ 存在不同时,若后加入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且端口优先级高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端口优先级,则端口优先级高的成员端口会立刻取代端口优先级低的选中端口成为新的选中端口。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协议实现,LACP协议的内容及动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动态聚合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 手工动态聚合:两端设备成员端口手工加入动态聚合组。
· 半自动动态聚合:一端设备成员端口手工加入动态聚合组,另一端成员端口自动加入动态聚合组。
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LACP协议是一种实现链路动态聚合的协议,运行该协议的设备之间通过互发LACPDU来交互链路聚合的相关信息。
动态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可以收发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本端通过向对端发送LACPDU通告本端的信息。当对端收到该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所在端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使双方可以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
(1) LACP协议的功能
LACP协议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大类,如表1-2所示。
表1-2 LACP协议的功能分类
类别 |
说明 |
基本功能 |
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系统LACP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优先级、端口编号和操作Key |
扩展功能 |
通过对LACPDU的字段进行扩展,可以实现对LACP协议的扩展。通过在扩展字段中定义一个新的TLV(Type/Length/Value,类型/长度/值)数据域,可以实现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中的LACP MAD(Multi-Active Detection,多Active检测)机制。有关IRF和LACP MAD机制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中的“IRF” 本系列交换机可以作为成员设备或中间设备来参与LACP MAD |
(2) LACP工作模式
LACP工作模式分为ACTIVE和PASSIVE两种。
如果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且对端的LACP工作模式也为PASSIVE时,两端将不能发送LACPDU。如果两端中任何一端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时,两端将可以发送LACPDU。
(3) LACP优先级
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将LACP优先级分为系统LACP优先级和端口优先级两类,如表1-3所示。
表1-3 LACP优先级的分类
类别 |
说明 |
比较标准 |
系统LACP优先级 |
用于区分两端设备优先级的高低。当两端设备中的一端具有较高优先级时,另一端将根据优先级较高的一端来选择本端的选中端口,这样便使两端设备的选中端口达成了一致 |
优先级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
端口优先级 |
用于区分各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的优先程度 |
(4) LACP超时时间
LACP超时时间是指成员端口等待接收LACPDU的超时时间,在LACP超时时间之后,如果本端成员端口仍未收到来自对端的LACPDU,则认为对端成员端口已失效。
LACP超时时间同时也决定了对端发送LACPDU的速率。LACP超时有短超时(3秒)和长超时(90秒)两种。若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则对端将快速发送LACPDU(每1秒发送1个LACPDU);若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则对端将慢速发送LACPDU(每30秒发送1个LACPDU)。
端口根据收到的LACP报文自动选择加入聚合组,如果本设备上没有可以加入的聚合组,设备会自动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端口自动加入聚合组流程如图1-3所示。
创建一个符合条件的聚合组时,该聚合接口会同步最先加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的属性类配置。
如果聚合组中存在自动聚合的端口,聚合组选择参考端口时优先先择非自动聚合的成员端口,只有这些成员端口中无法选择出参考端口时,再从自动聚合的成员端口中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聚合链路两端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 首先,从聚合链路的两端选出设备ID(由系统的LACP优先级和系统的MAC地址共同构成)较小的一端:先比较两端的系统LACP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 其次,对于设备ID较小的一端,再比较其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由端口优先级和端口的编号共同构成):先比较端口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端口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端口号,端口号越小其端口ID越小。端口ID最小、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4所示。
与此同时,设备ID较大的一端也会随着对端成员端口状态的变化,随时调整本端各成员端口的状态,以确保聚合链路两端成员端口状态的一致。
确定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 仅全双工端口可成为选中端口。
·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动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 当本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改变时,其对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也将随之改变。
· 当动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一旦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就会立刻取代已不满足条件的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在网络设备与服务器等终端设备相连的场景中,当网络设备配置了动态聚合模式,而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聚合链路不能成功建立,网络设备与该终端设备相连多条链路中只能有一条作为普通链路正常转发报文,因而链路间也不能形成备份,当该普通链路发生故障时,可能会造成报文丢失。
若要求在终端设备未配置动态聚合模式时,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链路可以形成备份,可通过配置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相连的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使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都作为普通物理口转发报文,从而保证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间的多条链路可以相互备份,增加可靠性。当终端设备完成动态聚合模式配置时,其聚合成员端口正常发送LACP报文后,网络设备上符合选中条件的聚合成员端口会自动被选中,从而使聚合链路恢复正常工作。
通过采用不同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可以实现灵活地对聚合组内流量进行负载分担。聚合负载分担的类型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 逐流负载分担:按照报文的源/目的MAC地址、源/目的服务端口、入端口、源/目的IP地址中的一种或某几种的组合区分流,使属于同一数据流的报文从同一条成员链路上通过。
· 按照报文类型(如二层协议报文、IPv4报文、IPv6报文等)自动选择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仅R2612及以上版本支持该功能。
如图1-5所示,在非IRF组网环境下,为了使Device B、Device C和Device D加入同一聚合组,可以配置S-MLAG(Simple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简单跨设备链路聚合)功能。通过本功能将多台物理设备在聚合层面虚拟成一台设备实现简单的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
图1-5 S-MLAG组网示意图
配置任务 |
说明 |
详细配置 |
|
配置聚合组 |
配置二层聚合组 |
二者必选其一 |
|
配置三层聚合组 |
|||
配置S通道聚合组 |
|||
聚合接口相关配置 |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
可选 |
1.4.1 |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
可选 |
1.4.2 |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
可选 |
1.4.3 |
|
配置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端口速率 |
可选 |
||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
可选 |
1.4.5 |
|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
可选 |
1.4.6 |
|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
可选 |
1.4.7 |
|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
可选 |
1.4.8 |
|
配置链路聚合与BFD联动 |
可选 |
||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
可选 |
||
关闭聚合接口 |
可选 |
1.4.11 |
|
开启三层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 |
可选 |
- 1.4.12 |
|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
可选 |
1.4.13 |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可选 |
1.5.1 |
配置缺省聚合负载分担时忽略的字段 |
可选 |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 |
可选 |
1.5.3 |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
可选 |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MAC-in-MAC报文 |
可选 |
||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可选 |
1.6 |
|
配置聚合管理VLAN和聚合管理端口 |
可选 |
||
配置聚合管理网段 |
可选 |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桥功能 |
可选 |
||
配置LACP报文透传功能 |
可选 |
||
配置S-MLAG功能 |
可选 |
- 1.11 |
配置聚合组时,需要注意:
· 配置了下列功能的端口将不能加入二层聚合组:MAC地址认证(请参见“安全配置指导”中的“MAC地址认证”)、端口安全(请参见“安全配置指导”中的“端口安全”)、802.1X(请参见“安全配置指导”中的“802.1X”)。
· 建议不要将镜像反射端口加入聚合组,有关反射端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网络管理和监控配置指导”中的“端口镜像”。
· 用户删除聚合接口时,系统将自动删除对应的聚合组,且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将全部离开该聚合组。
· 聚合链路的两端应配置相同的聚合模式。
· 二层聚合组和三层聚合组都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
· 对于静态聚合模式,用户需要保证在同一链路两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的一致性,否则聚合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 对于动态聚合模式,聚合链路两端的设备会自动协商同一链路两端的端口在各自聚合组内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用户只需保证本端聚合在一起的端口的对端也同样聚合在一起,聚合功能即可正常使用。
· PEX二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必须是同一PEX上的接口或同一PEX组中同一层的不同PEX上的接口。
· 配置三层聚合子接口与指定VPN实例关联时,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相同子接口编号的三层以太网子接口和VLAN接口均与该VPN实例关联。
¡ 在三层聚合子接口下开启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
有关三层以太网子接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以太网接口”。有关VLAN接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VLAN”。有关接口与指定VPN实例关联的详细介绍,请参见“MPLS配置指导”中的“MPLS L3VPN”和“MCE”。
表1-5 配置二层静态聚合组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pex ]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时,不允许指定pex参数 指定pex参数时,表示创建PEX二层聚合接口 |
退回系统视图 |
quit |
- |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force ] |
|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
表1-6 配置二层动态聚合组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系统的LACP优先级 |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系统的LACP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pex ]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时,不允许指定pex参数 指定pex参数时,表示创建PEX二层聚合接口 |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退回系统视图 |
quit |
- |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指定auto参数时,会开启端口的半自动聚合功能。 |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force ] | auto [ group-id ] } |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
lacp mode passive |
二者选其一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
undo lacp mode |
|
配置端口优先级 |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
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
lacp period short |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请不要在ISSU升级前配置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否则在ISSU升级期间会出现网络流量中断,导致流量转发不通。有关ISSU升级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基础配置指导”中的“ISSU配置” |
表1-7 配置三层静态聚合组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退回系统视图 |
quit |
- |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
表1-8 配置三层动态聚合组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系统的LACP优先级 |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系统的LACP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退回系统视图 |
quit |
- |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auto参数时,会开启端口的半自动聚合功能。 |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 group-id | auto [ group-id ] } |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
lacp mode passive |
二者选其一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
undo lacp mode |
|
配置端口优先级 |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
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
lacp period short |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请不要在ISSU升级前配置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否则在ISSU升级期间会出现网络流量中断,导致流量转发不通。有关ISSU升级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基础配置指导”中的“ISSU配置” |
表1-9 配置S通道静态聚合组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创建S通道聚合接口,并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创建S通道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S通道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退回系统视图 |
quit |
- |
进入S通道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 interface-number:channel-id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S通道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有关EVB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EVB配置指导”中的“EVB” |
将S通道接口加入聚合组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force ] |
|
(可选)配置端口优先级 |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
表1-10 配置S通道动态聚合组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系统的LACP优先级 |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系统的LACP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
创建S通道聚合接口,并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创建S通道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同编号的S通道聚合组,且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退回系统视图 |
quit |
- |
进入S通道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 interface-number:channel-id |
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S通道接口加入聚合组 指定force参数时,会将聚合口上的属性配置同步给该接口 有关EVB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EVB配置指导”中的“EVB” |
将S通道接口加入聚合组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group-id [ force ] |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 |
lacp mode passive |
二者选其一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
配置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
undo lacp mode |
|
配置端口优先级 |
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
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3秒) |
lacp period short |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90秒) 请不要在ISSU升级前配置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否则在ISSU升级期间会出现网络流量中断,导致流量转发不通。有关ISSU升级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基础配置指导”中的“ISSU配置” |
本节对能够在聚合接口上进行的部分配置进行介绍。除本节所介绍的配置外,能够在二层/三层以太网接口上进行的配置大多数也能在二层/三层聚合接口上进行,具体配置请参见相关的配置指导。
通过在接口上配置描述信息,可以方便网络管理员根据这些信息来区分各接口的作用。
表1-11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当前接口的描述信息 |
description text |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描述信息为“接口名 Interface” |
同一设备上所有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都相同,不同设备上聚合接口的缺省MAC地址不同。通常情况下,不需要修改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VXLAN IP网关、EVPN网关组网中,在Border设备上不能执行本命令配置接口的MAC地址。
设备的桥MAC~桥MAC+169范围的MAC地址被设备保留使用,我们称此范围的MAC地址为设备的保留MAC。配置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AC地址时,不允许配置为设备的保留MAC,以免影响报文转发;也不要配置为IRF成员设备的保留MAC,否则主备倒换后可能影响报文转发。有关IRF的桥MAC地址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中的“IRF”。
表1-12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
配置聚合接口的MAC地址 |
mac-address mac-address |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AC地址 |
未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时,只有当其成员端口上关于VLAN允许通过的配置(包括是否允许VLAN通过,以及通过的方式)与该二层聚合接口的配置完全相同时,该成员端口才有可能成为选中端口;配置了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后,即使其成员端口上关于这些VLAN允许通过的配置与该二层聚合接口上的配置不一致,也不影响该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本功能仅对Hybrid或者Trunk类型的端口所允许通过的VLAN范围有效。
表1-13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
link-aggregation ignore vlan vlan-id-list |
缺省情况下,二层聚合接口未配置忽略VLAN |
通过配置本命令,同一聚合组中的选中端口的端口速率可以不同。
如果聚合接口两端本命令配置不一致,动态聚合组可以通过LACP协议协商状态,使链路两端端口选中状态一致;静态聚合组无法协商状态,为了防止报文丢失,要求静态聚合组两端本命令配置一致。
表1-14 配置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端口速率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端口速率 |
link-aggregation ignore speed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计算端口速率 |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参数会影响IP报文的分片与重组,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来改变MTU值。
表1-15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 |
mtu size |
缺省情况下,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的MTU值为1500字节 |
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小/最大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
聚合链路的带宽取决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用户通过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可以避免由于选中端口太少而造成聚合链路上的流量拥塞。当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达不到配置值时,对应的聚合接口将不会up。具体实现如下:
· 如果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小于配置值,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非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down。
· 当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增加至不小于配置值时,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up。
当配置了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之后,最大选中端口数将同时受配置值和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即取二者的较小值作为限制值。用户借此可实现两端口间的冗余备份:在一个聚合组中只添加两个成员端口,并配置该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1,这样这两个成员端口在同一时刻就只能有一个成为选中端口,而另一个将作为备份端口。
表1-16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 |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min-number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 |
|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 |
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aximum max-number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大选中端口数为32 |
表1-17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当前接口的期望带宽 |
bandwidth bandwidth-value |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期望带宽=接口的波特率÷1000(kbps) |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时,需要注意:
· 该配置仅在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为动态聚合组时生效。
· 当聚合接口配置为聚合边缘接口后,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将不能正常使用,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的相关介绍请参见“1.6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表1-18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 |
lacp edge-port |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不为聚合边缘接口 |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当链路发生故障时,静态聚合组没有检测机制来响应链路故障;动态聚合组通过LACP来判断链路状况,但这种方式不能快速响应链路故障。链路聚合使用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双向转发检测),能够为聚合组选中端口间的链路提供快速检测功能。通过为选中端口创建BFD会话来实现对成员链路故障的快速检测。当链路发生故障时,该功能能够快速使双方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关于BFD的介绍和基本功能配置,请参见“可靠性配置指导”中的“BFD”。
· 静态聚合:如果BFD检测到链路故障,系统会通知聚合模块对端不可达,将该链路连接端口的选中状态修改为非选中状态,BFD会话保留,并且会继续发送BFD报文;当故障链路恢复,能收到对端发送来的BFD报文时,系统会再通知聚合模块对端可达,端口又恢复为选中状态。即配置此功能后静态聚合链路不会出现一端为选中状态,另一端为非选中状态的情况。
· 动态聚合:如果BFD检测到链路故障,系统会通知聚合模块对端不可达,然后拆除BFD会话,并停止发送BFD报文;当故障链路恢复,通过LACP协议重新建立选中链路关系,并重建BFD会话,然后通知聚合模块对端已可达。从而使动态聚合组中成员端口选中状态快速收敛。
配置链路聚合与BFD联动时,需要注意:
· 两端聚合接口的BFD会话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必须成对配置,且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不同的单播地址(0.0.0.0除外)。例如本端聚合接口配置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1.1.1.1 destination 2.2.2.2时,对端聚合接口要配置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2.2.2.2 destination 1.1.1.1后,才能正确建立起BFD会话。
· 在聚合接口下配置的BFD会话参数,会对该聚合组内所有选中链路的BFD会话生效,链路聚合的BFD会话仅支持控制报文方式和异步模式。
· 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后,不建议在该聚合接口上再开启其他应用与BFD联动。
· 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后,请配置聚合组中的成员端口数量不大于设备支持的BFD会话数量,否则可能导致聚合组内部分选中端口变为非选中状态。
· 当聚合链路两端最大选中端口数量不一致时,如果在链路两端都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则可能会导致两端BFD会话数量不一致。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开启链路聚合的BFD功能 |
link-aggregation bfd ipv4 source ip-address destination ip-address |
缺省情况下,链路聚合的BFD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可能会将速率小的端口选择为参考端口。通过配置本功能,用户可以选择速率高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本功能会改变动态聚合口的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可能会导致短暂的业务中断。建议在业务正常传输情况下,不要随便更改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需要修改参考端口的选择条件时,可以先关闭聚合接口,待两端配置一致后再开启该聚合接口。
表1-20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动态聚合组内端口速率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
lacp select speed |
缺省情况下,动态聚合组内以成员口的端口的端口ID作为优先选择参考端口的条件 |
对聚合接口的开启/关闭操作,将会影响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和链路状态:
· 关闭聚合接口时,将使对应聚合组内所有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都变为非选中端口,且所有成员端口的链路状态都将变为down。
· 开启聚合接口时,系统将重新计算对应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表1-21 关闭聚合接口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关闭当前接口 |
shutdown |
- |
仅R2612及以上版本支持该功能。
开启三层聚合子接口报文统计功能后会占用系统硬件资源,在大量三层聚合子接口下开启本功能时会导致系统繁忙,CPU占用率升高。
本功能仅能对三层聚合子接口入方向报文进行统计。
表1-22 开启三层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进入三层聚合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开启三层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 |
traffic-statistic enable |
缺省情况下,三层聚合子接口的报文统计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可选)查看三层聚合子接口的统计信息 |
display interface |
通过display interface命令的Input字段查看三层聚合子接口的统计信息 |
通过执行本操作可以将聚合接口下的所有配置都恢复为缺省配置。
表1-23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子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umber.subnumber } |
||
进入S通道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schannel-bundle interface-number |
||
恢复当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
default |
- |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当全局和接口同时配置了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且全局配置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中存在destination-port或source-port时,聚合组也会根据目的端口和源端口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ingress-port | mpls-label1 | mpls-label2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 |
缺省情况下,系统按照报文类型自动选择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配置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source-ip | source-mac } * | flexible | per-packet }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与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一致 S69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中,仅S6900-54HQF-F交换机支持per-packet参数 |
当聚合组采用缺省的负载分担类型进行负载分担时,如果负载分担不均匀,用户可以配置本功能忽略报文中的某些字段,避免影响负载分担的计算结果。
表1-26 配置缺省聚合负载分担时忽略的字段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缺省聚合负载分担时忽略的字段 |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ignor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ethernet-type | ingress-port | ip-protocol | mpls-label1 | mpls-label2 | mpls-label3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vlan-id } * |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缺省聚合负载分担时忽略的字段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机制可以降低数据流量对IRF物理端口之间链路的冲击,IRF中成员设备间聚合负载分担处理流程如图1-6所示。有关IRF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中的“IRF”。
图1-6 IRF中成员设备间聚合负载分担处理流程
在VXLAN组网中,当VXLAN隧道对应的报文出接口为三层聚合接口或出接口为VLAN接口且二层聚合接口属于该VLAN时,则聚合负载分担只能采用本地优先转发。有关VXLAN的详细介绍,请参见“VXLAN配置指导”中的“VXLAN”。
表1-27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 |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local-first |
缺省情况下,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 |
用户可以选择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均衡聚合链路上的流量。在采用缺省负载分担类型进行负载分担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均衡链路上的流量:
· 尝试依次配置负载分担HASH算法1~8,通过不同方式的CRC运算,选择相对适合的HASH算法实现链路流量均衡。
· 多次尝试配置负载分担的HASH SEED,通过增加一个负载分担参数参与HASH运算,实现链路流量的均衡。
HASH算法和HASH SEED值可以单独配置,也可以同时配置。两者不同的配置组合对聚合负载分担影响效果也不一样。用户可以通过display counters命令查看各个成员端口流量情况,判断链路流量是否均衡。
需要注意,本功能对聚合逐流负载分担类型无效。
表1-28 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配置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 |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algorithm algorithm-number |
缺省情况下,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算法编号为5 |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 SEED |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seed seed-number |
缺省情况下,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HASH SEED值为0 |
在数据中心组网中,要求在BCB(Backbone Core Bridge,骨干网核心网桥)核心设备上对经过MAC-in-MAC封装的报文进行负载分担,均衡链路上骨干网络报文和用户网络报文的流量分担。有关BCB的相关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技术配置指导”中的“PBB”。
在聚合链路上,MAC-in-MAC报文负载分担分为两种方式:
· 根据外层报文进行负载分担。
· 根据内层报文进行负载分担。
表1-29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MAC-in-MAC报文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全局采用的MAC-in-MAC报文负载分担方式 |
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inm { inner | outer } |
缺省情况下,全局采用的负载分担方式为根据内层报文进行负载分担 |
在开启了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后,当手工关闭聚合组内某选中端口或重启聚合组内某选中端口所在的slot时,系统可以将该端口上的流量重定向到其他选中端口上,从而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的不中断。其中,已知单播报文可以实现零丢包,非已知单播报文不保证不丢包。
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时,需要注意:
· 必须在聚合链路两端都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才能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的不中断。
· 如果同时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和生成树功能,在重启slot时会出现少量的丢包,因此不建议同时开启上述两个功能。
· 当聚合接口配置为聚合边缘接口后,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将不能正常使用。
· 只有动态聚合组支持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建议优先选择开启聚合接口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开启全局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时,如果有连接其它厂商设备的聚合接口,可能影响该聚合组的正常通信。
表1-30 配置全局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表1-31 配置聚合接口的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开启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当要求特定VLAN的三层数据流量通过特定的端口转发不进行负载分担时,可以配置聚合管理VLAN和聚合管理端口进行流量转发。
表1-32 配置聚合管理VLAN和聚合管理端口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聚合管理VLAN |
link-aggregation management-vlan vlan-id-list |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聚合管理VLAN |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 |
配置聚合管理端口 |
link-aggregation management-port |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聚合管理端口 |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收到ARP报文后,聚合接口会建立对应的ARP表项。聚合接口收到指定目的地址的报文时,会在选中端口上负载分担。
当要求特定网段的流量通过特定的端口转发不进行负载分担时,可以配置聚合管理网段实现。
如图1-7所示,服务器上行管理网段流量都通过Port C1转发。下行访问服务器的管理网段流量经过聚合组负载分担后,可能不经过Port C1处理。为了保证管理网段流量统一处理,需要保证管理网段流量在同一接口上收发。通过配置本功能,在IRF环境中,IRF成员设备Device A收到服务器发送的管理网段的ARP请求,则将在选中端口Port A1上建立对应地址的ARP表项。此时,经过聚合接口的访问该网段的流量会通过选中端口Port A1转发,不再进行负载分担。
配置聚合管理网段后,当通过聚合接口转发管理网段的ARP请求时,该请求报文会在聚合组中所有成员端口上转发。
配置聚合管理网段后,在聚合接口发生MAC地址迁移时,MAC地址不会迁移到聚合接口上,设备会全网发送ARP请求,重新学习建立对应MAC地址的ARP表项。
创建聚合管理网段或者删除聚合管理网段后,需要删除设备上已经存在的该网段的ARP表项。
当配置本功能后,建议用户不要和以下功能结合使用:
· DRNI。有关DRNI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DRNI”。
· ARP Snooping。有关ARP Snooping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三层技术-IP业务配置指导”中的“ARP Snooping”。
· MPLS L2VPN。有关MPLS L2VPN的详细介绍,请参见“MPLS配置指导”中的“MPLS L2VPN”。
设备最多允许存在20条管理网段。
表1-33 配置聚合管理网段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聚合管理网段 |
link-aggregation management-subnet ip-address { mask | mask-length } |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聚合管理网段 |
缺省情况下,设备收到报文后会根据报文特征查找报文出接口,如果该报文出接口和入接口为同一接口,则将报文丢弃。在二层聚合接口上开启本功能后,如果该报文出接口和入接口为同一接口,则从该接口转发报文。
表1-34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桥功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桥功能 |
port bridge enable |
缺省情况下,二层聚合接口的桥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如图1-8所示,在VPLS组网环境中,为了使CE 1和CE 2能够建立动态聚合,可以在PE设备报文入端口和出端口上开启LACP报文透传功能。
图1-8 LACP报文透传应用场景
在PE设备上需要完成以下配置:
· 配置以太网服务实例的报文匹配规则为untagged或者default。
· 将PE与CE相连接口上的以太网服务实例与不同的VSI关联。
· 配置以太网服务实例与VSI关联的接入模式为Ethernet。
有关VPLS及以太网服务实例的详细介绍,请参见“MPLS配置指导”中的“VPLS”。
未开启本功能时,PE不透传本端CE发送的LACP报文,在PE设备终结LACP报文。
由于透传LACP报文会影响成员端口的选中,在PE设备的端口上配置本功能时,不要将该端口加入聚合组。当端口配置了LACP报文透传功能,同时将该端口加入聚合组时,则LACP报文透传功能优先生效。
表1-35 开启LACP报文透传功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进入接口视图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 |
开启LACP报文透传功能 |
lacp transparent enable |
缺省情况下,LACP报文透传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仅R2612及以上版本支持该功能。
为了实现S-MLAG功能,需要将不同设备的聚合接口加入同一S-MLAG组。
同一设备上不同聚合接口不能加入同一S-MLAG组。
为了保证S-MLAG正常工作,请勿在IRF设备上使用S-MLAG。有关IRF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虚拟化技术配置指导”。
配置聚合接口加入S-MLAG组后,该聚合接口不能再配置为DR口或IPP口。有关DR口和IPP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DRNI”。
S-MLAG组网环境下,请不要配置以下功能:
· LACP MAD检测。
· 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聚合组中的最大/最小选中端口。
· 半自动动态聚合。
· 聚合组选择选中端口时忽略端口速率。
为了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建议加入S-MLAG组的各个设备的业务配置保持一致。
在加入S-MLAG组的设备上,保证聚合配置一致。
表1-36 配置S-MLAG功能
操作 |
命令 |
说明 |
进入系统视图 |
system-view |
- |
配置LACP的系统MAC地址 |
lacp system-mac mac-address |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MAC地址为设备的桥MAC地址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LACP的系统MAC地址需要配置一致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 |
lacp system-priority priority |
缺省情况下,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32768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LACP的系统优先级需要配置一致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 |
lacp system-number number |
缺省情况下,未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 在开启S-MLAG功能的设备上,不同设备上配置的LACP系统编号不能相同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 |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 |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 |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
配置聚合接口加入S-MLAG组 |
port s-mlag group group-id |
缺省情况下,聚合接口未加入S-MLAG组 |
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在任意视图下执行display命令可以显示配置后以太网链路聚合的运行情况,通过查看显示信息验证配置的效果。
在用户视图下执行reset命令可以清除端口的LACP和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表1-37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操作 |
命令 |
显示聚合接口的相关信息 |
display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schannel-bundle } [ interface-number ] ] [ brief [ description | down ] ] |
显示本端系统的设备ID |
display lacp system-id |
显示全局或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schannel-bundle } interface-number ] ] |
显示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的选路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path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ingress-port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route ] { { destination-ip ip-address | destination-ipv6 ipv6-address } | { source-ip ip-address | source-ipv6 ipv6-address } | destination-mac mac-address | destination-port port-id | ethernet-type type-number | ip-protocol protocol-id | source-mac mac-address | source-port port-id | vlan vlan-id } * |
显示成员端口上链路聚合的详细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member-port [ interface-list | auto ] |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
显示已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schannel-bundle } [ interface-number ] ] |
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 |
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interface-list ] |
清除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
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schannel-bundle } [ interface-number ] ] |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1/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至Ten-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NonS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1/0/1 S 32768 1
XGE1/0/2 S 32768 1
XGE1/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非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图1-10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1/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至Ten-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NonS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1/0/1(R) S 32768 11 1 {ACDEF}
XGE1/0/2 S 32768 12 1 {ACDEF}
XGE1/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1/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1/0/2 32768 82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1/0/3 32768 83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非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4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两个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使两端的VLAN 10通过二层聚合接口1互通、VLAN 20通过二层聚合接口2互通。
· 通过在聚合组1上按照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在聚合组2上按照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的方式,来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负载分担。
图1-11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5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1/0/5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6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ten-gigabitethernet 1/0/6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和Ten-GigabitEthernet1/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2,并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3和Ten-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4]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4]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2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1/0/1 S 32768 1
XGE1/0/2 S 32768 1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2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1/0/3 S 32768 2
XGE1/0/4 S 32768 2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和聚合组2都是负载分担类型的二层静态聚合组,各包含有两个选中端口。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address
Bridge-Aggregation2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mac address
以上信息表明,二层聚合组1按照报文的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二层聚合组2按照报文的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三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图1-12 三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并为该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至Ten-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NonS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1/0/1 S 32768 1
XGE1/0/2 S 32768 1
XGE1/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非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3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三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图1-13 三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并为其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至Ten-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NonS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1/0/1(R) S 32768 11 1 {ACDEF}
XGE1/0/2 S 32768 12 1 {ACDEF}
XGE1/0/3 S 32768 1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1/0/1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1/0/2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XGE1/0/3 32768 81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非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 Device与服务器Server通过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2相互连接。
· 在Device上配置一个二层动态链路聚合组。
· 在Device上配置二层聚合接口为聚合边缘接口,以便当服务器上未配置动态聚合组时,Device上聚合组成员端口都能做为普通端口正常转发报文。
图1-14 二层聚合边缘接口配置组网图
配置Device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 system-view
[Devic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聚合边缘接口。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lacp edge-port
[Device-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 当Server未完成动态聚合模式配置时,查看Device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NonS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1/0/1 I 32768 11 1 {AG}
XGE1/0/2 I 32768 12 1 {AG}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1/0/1 32768 81 0 0x8000, 0000-0000-0000 {DEF}
XGE1/0/2 32768 82 0 0x8000, 0000-0000-0000 {DEF}
以上信息表明,当Device未收到Server的LACP报文时,Device的聚合成员端口都工作在Individual状态,该状态下所有聚合成员端口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口转发报文,以保证此时Server与Device间的链路都可以正常转发报文,且相互形成备份。
·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三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4相互连接。
·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两个三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为对应的三层聚合接口都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 通过在聚合组1上按照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在聚合组2上按照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的方式,来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负载分担。
图1-15 三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1,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并为其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1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ip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ip address 192.168.1.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和Ten-GigabitEthernet1/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2,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并为其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
[DeviceA]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2
[DeviceA-Rout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ip
[DeviceA-Route-Aggregation2] ip address 192.168.2.1 24
[DeviceA-Route-Aggregation2] quit
# 分别将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3和Ten-GigabitEthernet1/0/4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4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4]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4]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1/0/1 S 32768 1
XGE1/0/2 S 32768 1
Aggregat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2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XGE1/0/3 S 32768 2
XGE1/0/4 S 32768 2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和聚合组2都是负载分担类型的三层静态聚合组,各包含有两个选中端口。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1 Load-Sharing Mode:
source-ip address
Route-Aggregation2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ip address
以上信息表明,三层聚合组1按照报文的源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三层聚合组2按照报文的目的IP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
· Device A通过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3分别与Device B、Device C、Device D的二层以太网接口Ten-GigabitEthernet1/0/1相互连接。
· 在非IRF组网环境下,由于用户对于业务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要求Device A和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之间配置链路聚合。为了实现Device B、Device C、Device D之间跨设备聚合,这时用户可以配置S-MLAG功能,保证正常工作时链路进行负载分担且任何一台设备故障对业务均没有影响,提高可靠性。
图1-16 S-MLAG配置组网图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0,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0]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0] quit
# 分别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至Ten-GigabitEthernet1/0/3加入到聚合组10中。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3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0/3] quit
(2) 配置Device B
# 配置LACP的系统地址为0001-0001-0001。
<DeviceB> system-view
[DeviceB]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123。
[DeviceB]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为1。
[DeviceB] lacp system-number 1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2,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B]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B-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将二层聚合接口2加入S-MLAG组100。
[DeviceB-Bridge-Aggregation2]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B]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3) 配置Device C
# 配置LACP的系统地址为0001-0001-0001。
<DeviceC> system-view
[DeviceC]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123。
[DeviceC]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为2。
[DeviceC] lacp system-number 2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3,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C]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3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3]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将二层聚合接口3加入S-MLAG组100。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3]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加入到聚合组3中。
[DeviceC]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C-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3
[DeviceC-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4) 配置Device D
# 配置LACP的系统地址为0001-0001-0001。
<DeviceD> system-view
[DeviceD] lacp system-mac 1-1-1
# 配置LACP的系统优先级为123。
[DeviceD] lacp system-priority 123
# 配置LACP的系统编号为3。
[DeviceD] lacp system-number 3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4,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D]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4
[DeviceD-Bridge-Aggregation4]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 将二层聚合接口4加入S-MLAG组100。
[DeviceD-Bridge-Aggregation4] port s-mlag group 100
# 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加入到聚合组4中。
[DeviceD]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D-Ten-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4
[DeviceD-Ten-GigabitEthernet1/0/1] quit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I -- Individual
Port: A -- Auto port, M -- Management port, R -- Reference port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0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Management VLANs: None
System ID: 0x8000, 40fa-264f-0100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Index Oper-Key Flag
XGE1/0/1(R) S 32768 1 1 {ACDEF}
XGE1/0/2 S 32768 2 1 {ACDEF}
XGE1/0/3 S 32768 3 1 {ACDEF}
Remote:
Actor Priority Index Oper-Key SystemID Flag
XGE1/0/1 32768 16385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XGE1/0/2 32768 32769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XGE1/0/3 32768 49153 50100 0x7b , 0001-0001-0001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Device A的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0/1~Ten-GigabitEthernet1/0/3均处于选中状态,此时Device A将Device B、Device C、Device D认为是一台设备,从而实现了跨设备的聚合。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