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正文
本章节下载: 01-正文 (5.96 MB)
目 录
图片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物为准。
图1-1 R6800 G2结构部件
表1-1 R6800 G2结构部件说明
编号 |
名称 |
1 |
机箱盖 |
2 |
硬盘假面板 |
3 |
塑料组件 · FWBC固定器 · 电源模块假面板 · PCIe卡假面板* · PCIe卡固定器* |
4 |
CPU内存匣抽屉盖 |
5 |
安全面板 |
*表示图中未显示 |
图1-2 R6800 G2系统部件
表1-2 R6800 G2系统部件说明
编号 |
名称 |
6 |
散热器 |
7 |
CPU内存匣抽屉 |
8 |
内存匣 |
9 |
电源/UID组件(右侧挂耳) |
10 |
VGA/USB组件(左侧挂耳) |
11 |
电源 · 1200W电源模块;12V(效率为94%)* · 1500W电源模块(效率为94%)* · 1500W,-48V直流电源模块* |
12 |
3V锂电池* |
13 |
CPU · Intel Xeon E7-8890v3(2.5GHz/165W)* · Intel Xeon E7-8880v3(2.3GHz/150W)* · Intel Xeon E7-8870v3(2.1GHz/140W)* · Intel Xeon E7-8860v3(2.2GHz/140W)* · Intel Xeon E7-4850v3(2.2GHz/115W)* · Intel Xeon E7-4830v3(2.1GHz/115W)* · Intel Xeon E7-4820v3(1.9GHz/115W)* · Intel Xeon E7-4809v3(2.0GHz/115W)* · Intel Xeon E7-8891v3(2.8GHz/165W)* · Intel Xeon E7-8893v3(3.2GHz/140W)* · Intel Xeon E7-8880Lv3(2.0GHz//115W)* · Intel Xeon E7-8867v3(2.5GHz/165W)* |
14 |
I/O板 |
15 |
SPI板 |
16 |
顶部SAS背板 |
17 |
电源背板组件 · 电源子板 · 电源背板 |
18 |
DIMM · 8GB,PC4-2133P-R,1Gx4 · 16GB,PC4-2133P-R,1Gx4 · 32GB,PC4-2133P-L,1Gx4 · 16GB,PC4-2133P-L,1Gx4 · 32GB,PC4-2133P-R,2Gx4 · 64GB,PC4-2133P-L,2Gx4 |
19 |
硬盘 · 1.2TB SAS,SFF,6G,10000-rpm · 900GB SAS,SFF,6G,10000-rpm* · 600GB SAS,SFF,6G,10000-rpm* · 450GB SAS,SFF,6G,10000-rpm* · 300GB SAS,SFF,6G,10000-rpm* · 300GB SAS,SFF,6G,15000-rpm* · 146GB SAS,SFF,6G,15000-rpm* · 1TB SAS,SFF,6G,7200-rpm* · 500GB SAS,SFF,6G,7200-rpm* |
20 |
固态硬盘* · 120GB,SATA,SFF,6G · 80GB,SATA,SFF,6G · 800GB,SATA,SFF,6G · 480GB,SATA,SFF,6G · 600GB,SATA,SFF,6G · 300GB,SATA,SFF,6G · 240GB,SATA,SFF,6G · 800GB,SATA,SFF,6G · 400GB,SATA,SFF,6G · 200GB,SATA,SFF,6G · 100GB,SATA,SFF,6G |
21 |
1G以太网适配器 |
22 |
10G以太网适配器* |
23 |
风扇 |
24 |
缓存模块* · FBWC模块,2GB · SA 244P缓存模块,4Gx72 1866 |
25 |
电容组 · 连接到2GB缓存的电容组 · 连接到4GB缓存的电容组 |
26 |
TPM组件* |
*表示图中未显示 |
更换部件时,需要准备以下工具:
· T-10 Torx星型螺丝刀
· T-15 Torx星型螺丝刀
· 诊断工具
维护服务器之前,请仔细了解所有安全信息。
人体或其它导体释放的静电可能会损坏主板和对静电敏感的部件,由静电造成的损坏会缩短主板和部件的使用寿命。
为避免静电损害,请注意以下事项:
· 在运输和存储设备时,请将部件装入防静电包装中。
· 在将静电敏感部件送达不受静电影响的工作区前,请将它们放在各自的防静电包装中保管。
· 先将部件放置在防静电工作台上,然后再将其从防静电包装中取出。
· 在没有防静电措施的情况下,请勿触摸组件上的插针、线缆和电路元器件等静电敏感元件。
更换部件前,需要执行以下一个或多个操作:
·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如果要从机柜中取下服务器或从服务器上拆卸非热插拔部件,请先关闭服务器电源。
·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如果要维护机柜中的服务器,可先通过机柜滑道上的卡扣固定住服务器,然后再对服务器的内部部件进行操作。
· 从机柜中取下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3 从机柜中取下服务器。
如果机柜环境、线缆布局或服务器在机柜中的位置不合适,请从机柜中取下服务器。
如果要更换服务器内部部件,请先拆卸机箱盖。
· 移除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详细信息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具体步骤请参见2.3.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彻底切断系统电源,此时部分电源和内部电路仍在工作。为避免人身伤害、触电或设备损坏,请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即先长按开机/待机按钮,然后拔下服务器上的所有电源线缆。
如果安装的是热插拔部件,则无需关闭服务器电源,请跳过本节。
(1) 备份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
(2) 关闭操作系统,详细内容请参见操作系统相关文档。
如果操作系统自动将服务器置于待机模式,请跳过下一个步骤。
(3) 按下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将服务器置于待机模式,系统电源指示灯将变为橙色。
按下UID按钮,前后面板上的UID指示灯将被点亮,并呈现蓝色。此功能用于定位服务器在机柜中的具体位置。
(4) 拔出电源线缆。
系统现在处于断电状态。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请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 从机柜中拉出部件前请确保机柜足够稳固。
· 按下滑道上的卡扣将服务器推入机柜时,请务必小心。移动的滑道可能会挤压到您的手指。
(1) 如图2-1中①和②所示,打开挂耳上的锁扣,然后拧开里面的固定螺钉。
(2) 如图2-1中③所示,沿滑道将R6800 G2从机柜中缓缓拉出,直到滑道上的卡扣将服务器卡牢为止。
(3) 如图2-2所示,完成部件安装或维护操作后,按下滑道上的卡扣,将服务器推入机柜。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请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 从机柜中拆卸服务器前请确保机柜足够稳固。
· 按下滑道上的卡扣将服务器推入机柜时,请务必小心。移动的滑道可能会挤压到您的手指。
· 请遵守当地有关人工取放物品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定。
此符号表明部件重量超过单人操作的安全范围。
(1) 如图2-3中①和②所示,打开挂耳上的锁扣,然后拧开里面的固定螺钉。
(2) 如图2-3中③所示,沿滑道将R6800 G2从机柜中缓缓拉出,直到滑道上的卡扣将服务器卡牢为止。
(3) 从机柜中取下服务器。
为避免设备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在硬盘和内部系统部件冷却后再操作。
为确保服务器充分散热,请勿在机箱盖打开或拆卸的情况下长时间运行服务器。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3) 如图2-4所示,拆卸机箱盖。如果机箱盖已上锁,请使用T-15 Torx星型螺丝刀旋转机箱盖扳手上的螺钉,使其解锁。
两个固定螺钉用于固定CPU内存匣抽屉。拆卸CPU内存匣抽屉时,请移除固定螺钉,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
图2-5 移除固定螺钉
CPU内存匣抽屉重量超过11.3kg,请小心拆卸或者更换。
(1) 如果CPU内存匣抽屉装有固定螺钉,请移除,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固定螺钉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2)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a. 如图2-6中①所示,按下CPU内存匣抽屉上的按钮。
b. 如图2-6中②和③所示,将把手向下掰,从服务器中抽出CPU内存匣抽屉,直到释放销卡牢。
c. 如图2-6中④和⑤所示,两手托住CPU内存匣抽屉,按下释放按钮,然后将CPU内存匣抽屉从服务器中取出。
图2-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1) 如果CPU内存匣抽屉装有固定螺钉,请移除,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固定螺钉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2)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3) 如图2-7所示,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图2-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如果CPU内存匣抽屉装有固定螺钉,请移除,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固定螺钉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6) 如图2-8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从服务器中抽出大约2.5~5.1cm。
图2-8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7) 如图2-9所示,拧松SPI板上的松不脱螺钉,并向上抬起SPI板。
(8) 拔出SPI板上的所有线缆。
如需更换SPI板或清除NVRAM,您需要通过System Utilities中的Advanced System ROM Options(高级系统ROM选项)重新输入服务器序列号。
(9) 拆卸SPI板。
请做好机柜安装的部署工作,将最重的设备安装在机柜底部。安装顺序为从机柜底部到顶部,即优先安装最重的设备。
(1) 将R6800 G2和走线架安装到机柜,具体步骤请参见滑道附带的文档。
(2) 将外围设备连接到R6800 G2。接口的具体位置请参见4.7 SPI板组件。
为避免触电、火灾或设备损坏,请勿将电话或电信设备连接到R6800 G2的RJ45接口。
(3) 如图2-10所示,将电源线缆一端插入R6800 G2后面板上的电源模块插口,并通过电源线扣固定电源线缆。
使用走线架时,每条线缆要保持松弛,以免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时损坏线缆。
(5) 将电源线缆另一端插入外部供电系统,如机柜的交流插线排。
为避免触电或设备损坏,请注意以下事项:
· 为确保安全,请将电源插头接地。
· 将电源线缆插入方便使用的接地电源插座。
·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以切断设备电源。
· 请勿将电源线缆置于易被踩踏或被夹住的地方。特别是电源插头、电源插座以及服务器接口处的线缆,请格外小心。
如图2-13所示,拆卸安全面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如图2-14所示,拆卸风扇。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如图2-15所示,拆卸硬盘假面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通过硬盘指示灯状态确认硬盘状态,判断是否可以移除硬盘,硬盘指示灯的详细信息请参见4.11.1 热插拔硬盘指示灯。
(2) 备份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3) 如图2-16所示,拆卸硬盘。
为避免散热不充分和温度过高而损坏服务器,请在未安装硬盘的槽位安装硬盘假面板。
(1) 如图2-17所示,按下硬盘面板按钮,硬盘扳手会自动打开。
图2-17 打开硬盘面板扳手
(2) 如图2-18所示,安装硬盘。
(3) 根据硬盘指示灯状态,确认硬盘是否正常工作,硬盘指示灯的详细信息请参见4.11.1 热插拔硬盘指示灯。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具体步骤请参见2.3.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5) 如图2-19所示,使用T-10 Torx星型螺丝刀移除左侧挂耳的固定螺钉,然后移除挂耳。
(6) 如图2-20所示,拔出左侧挂耳上的线缆。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6)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7) 拆卸左侧挂耳,具体步骤请参见2.8 1. 拆卸左侧挂耳。
(8) 如图2-21所示,拔出左侧挂耳上的线缆。
(9) 如图2-22所示,拔出SPI板上的线缆。
图2-22 拔出SPI板上的线缆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5) 如图2-23所示,使用T-10 Torx星型螺丝刀移除右侧挂耳的固定螺钉,然后移除挂耳。
(6) 如图2-24所示,拔出右侧挂耳上的电源线缆。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6)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7) 拆卸右侧挂耳。
(8) 如图2-25所示,拔出SPI板上的线缆。
图2-25 拔出SPI板上的线缆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R6800 G2最多支持4个热插拔电源。在所有电源槽位安装电源模块,即可提供完全冗余。紫光华山建议成对安装冗余热插拔电源。
为避免触电或设备损坏,请注意以下事项:
· 为确保安全,请将电源插头接地。
· 将电源线缆插入方便使用的接地电源插座。
·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以切断设备电源。
· 请勿将电源线缆置于易被踩踏或被夹住的地方。特别是电源插头、电源插座以及服务器接口处的线缆,请格外小心。
(1) 拔出故障电源上的电源线缆。
(2) 如图2-26所示,拆卸故障电源。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如图2-27所示,拆卸电源模块假面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为避免散热不充分和温度过高而损坏服务器,请在未安装扩展卡的插槽安装扩展卡假面板。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如图2-28所示,打开扩展卡固定器。
(6) 拔出扩展卡上的所有线缆。
(7) 如图2-29所示,移除固定螺钉,然后拆卸扩展卡。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为避免散热不充分和温度过高而损坏服务器,请在未安装扩展卡的插槽安装扩展卡假面板。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如图2-30中①和②所示,打开扩展卡固定器;再如图2-30中③所示,拆卸扩展卡假面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为避免散热不充分和温度过高而损坏服务器,请在未安装扩展卡的插槽安装扩展卡假面板。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拆卸扩展卡导轨。
a. 如图2-31中①和②所示,将扩展卡导轨下部的卡舌向外拉出,同时按下上部的卡舌。
b. 如图2-31中③所示,向外拉出扩展卡导轨。
如图2-32所示,请将扩展卡导轨与机箱上的孔对齐,向上推动导轨,将其固定到位。
FBWC模块涉及以下两项操作:
· 更换故障部件。
¡ 拆卸电容组。
· 从故障服务器中恢复缓存数据,具体步骤请参见3. 恢复FBWC模块中的数据。
请勿拔出电池组或电容组与缓存模块之间的线缆,否则缓存模块上的所有数据会丢失。
为避免人身伤害、电击或设备损坏,请拔下服务器电源线缆以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在切断交流电源前,部分电源和一些内部电路仍在工作。
缓存模块接口使用的是非行业标准的DDR3 mini-DIMM。为避免RAID卡故障或数据丢失,请勿将RAID卡与适用于其它RAID卡型号的缓存模块配合使用,或将此缓存模块安装到不支持的RAID卡型号上。
(1) 备份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
(2) 关闭所有应用程序。
(3)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4)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在使用外部数据存储设备的系统中,请确保服务器是第一个下电且最后一个恢复上电的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可确保服务器上电时,系统不会误将硬盘标记为故障。
(5)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7) 如图2-33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抽出约2.5~5.1cm。
图2-33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8)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9) 如果该缓存模块已连接到电容组,请观察FBWC模块上的指示灯状态。
¡ 如果橙色指示灯闪烁,请打开服务器电源,并重新从步骤1开始操作。
¡ 如果橙色指示灯熄灭,请先拆卸RAID卡,然后再进行下一步骤。
(10) 拆卸缓存模块。
a. 如图2-34中①所示,拔出缓存模块接口上的线缆。
b. 如图2-34中②所示,打开缓存模块插槽两侧的固定夹。
c. 如图2-34中③所示,拔出缓存模块。
如需安装缓存模块,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操作。
为避免损坏缓存模块,安装缓存模块时,请确保缓存模块完全插入插槽后,再按压缓存模块。
为避免人身伤害、电击或设备损坏,请拔下服务器电源线缆以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在切断交流电源前,部分电源和一些内部电路仍在工作。
缓存模块接口使用的是非行业标准的DDR3 mini-DIMM。为避免RAID卡故障或数据丢失,请勿将RAID卡与适用于其它RAID卡型号的缓存模块配合使用,或将此缓存模块安装到不支持的RAID卡型号上。
(1) 备份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
(2) 关闭所有应用程序。
(3)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4)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在使用外部数据存储设备的系统中,请确保服务器是第一个下电且最后一个恢复上电的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可确保服务器上电时,系统不会误将硬盘标记为故障。
(5)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7) 如图2-35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抽出约2.5~5.1cm。
图2-35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8)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9) 如图2-36所示,断开SPI板或PCIe控制器上缓存模块与电容组之间的线缆。
(10) 如图2-37所示,拆卸电容组。
如需安装电容组,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操作。
如果服务器发生故障,请按照以下步骤恢复暂存在FBWC中的数据。
(1) 执行以下任一操作:
¡ 使用一台相同型号的服务器作为数据恢复服务器。请勿在该服务器中安装硬盘或FBWC。
¡ 选择一台满足以下条件的服务器:
- 能提供足够的硬盘插槽,以安装故障服务器上的所有硬盘。
- 满足硬盘和阵列迁移的其他条件。
(2) 关闭故障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3) 将故障服务器上的硬盘安装到数据恢复服务器中。
(4) 执行以下任一操作:
¡ 如果RAID卡发生故障,从RAID卡上拆卸缓存模块和电容组,并将其安装到数据恢复服务器上的同型号RAID卡上。
¡ 如果服务器发生故障,从服务器上拆卸RAID卡、缓存模块和电容组,并将其安装到数据恢复服务器上。
(5) 打开数据恢复服务器电源。如果在RAID卡或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缓存中存有数据,系统将显示1792 POST消息,提示有效数据已从缓存中清除。这些数据目前存储在数据恢复服务器的硬盘中。现在您可以将硬盘(和RAID卡)安装到另一台服务器中。
如果硬盘被迁移至其他位置,或数据恢复服务器上存在逻辑卷,系统将显示1724 POST消息,提示逻辑硬盘配置已自动更新。
为避免人身伤害、电击或设备损坏,请拔下电源线缆以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在切断交流电源前,部分电源和一些内部电路仍在工作。
缓存模块接口使用的是非行业标准的DDR3 mini-DIMM。为避免RAID卡故障或数据丢失,请勿将RAID卡与适用于其它RAID卡型号的缓存模块配合使用,或将此缓存模块安装到不支持的RAID卡型号上。
(1) 备份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
(2) 关闭所有应用程序。
(3)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4)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在使用外部数据存储设备的系统中,请确保服务器是第一个下电且最后一个恢复上电的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可确保服务器上电时,系统不会误将硬盘标记为故障。
(5)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7) 如图2-38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抽出约2.5~5.1cm。
图2-38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8) 拆卸托架上的所有电容组。
(9) 如图2-39所示,拆卸电容组托架。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如果CPU内存匣抽屉装有固定螺钉,请移除,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固定螺钉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3)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具体步骤请参见2.3.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5) 如图2-40所示,拆卸故障内存匣。
(6) 如图2-41所示,打开内存匣。
(7) 从故障内存匣中拆卸DIMM。
a. 如图2-42中①所示,打开DIMM插槽上的固定夹。
b. 如图2-42中②所示,拔出DIMM。
(1) 将DIMM安装到新的内存匣。
a. 如图2-43中①所示,安装DIMM。
b. 如图2-43中②所示,合上DIMM插槽上的固定夹。
图2-43 将DIMM安装到新内存匣
(2) 合上内存匣。
(3) 如图2-44所示,安装新内存匣。
(4)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盖。
(5)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
(6) 打开服务器电源。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如果CPU内存匣抽屉装有固定螺钉,请移除,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固定螺钉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5)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具体步骤请参见2.3.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6) 如图2-45所示,拆卸装有故障DIMM的内存匣。
图2-45 拆卸装有故障DIMM的内存匣
(7) 如图2-46所示,打开内存匣。
(8) 从内存匣中拆卸故障DIMM。
a. 如图2-47中①所示,打开DIMM插槽上的固定夹。
b. 如图2-47中②所示,拔出故障DIMM。
(1) 将DIMM安装到内存匣。
a. 如图2-48中①所示,安装DIMM。
b. 如图2-48中②所示,合上DIMM插槽上的固定夹。
(2) 合上内存匣。
(3) 如图2-49所示,安装内存匣。
(4)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盖。
(5)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
(6) 连接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插入供电系统,另一端插入服务器电源模块。
(7) 打开服务器电源。
· 为避免设备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在CPU散热器和内部系统部件冷却后再操作。
· 为避免人身伤害、触电或设备损坏,请拔下服务器电源线缆以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在切断交流电源前,部分电源和一些内部电路仍在工作。
吸塑盒不可重复使用,拆卸散热器后请更换吸塑盒。
(1)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2) 如果CPU内存匣抽屉装有固定螺钉,请移除,并妥善保管以备将来使用。固定螺钉的具体位置请参见2.3.5 CPU内存匣抽屉固定螺钉位置。
(3)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具体步骤请参见2.3.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5) 如图2-50所示,拆卸散热器。
(1) 如图2-51所示,移除散热器上的吸塑盒。
为防止散热器在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倾斜,请交替拧紧或旋松散热器上的固定螺钉。为避免螺钉断裂,请勿过度拧紧螺钉。系统支持最大扭矩为0.45Nm。
(2) 如图2-52所示,安装散热器。
(3)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盖。
(4)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
(5) 连接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插入供电系统,另一端插入服务器电源模块。
(6) 打开服务器电源。
· 为避免设备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在硬盘和内部系统部件完全冷却后再操作。
· 为避免人身伤害、触电或设备损坏,请拔下服务器电源线缆以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将服务器完全断电,在切断交流电源前,部分电源和一些内部电路仍在工作。
· 为避免服务器故障和设备损坏,安装多路CPU时,请确保使用相同型号的CPU。
· 请确保CPU 1始终在位,否则服务器将无法正常运行。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5)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具体步骤请参见2.3.7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盖。
(6) 拆卸散热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21 1. 拆卸散热器。
(7) 如图2-53中①和②所示,依次打开每个CPU锁定杆;再如图2-53中③所示,打开CPU固定支架。
图2-53 打开CPU锁定杆和固定支架
(8) 从CPU固定支架中取出CPU。
为避免损坏CPU,请勿触摸CPU底部。
(1) 安装CPU。
a. 如图2-54所示,使CPU上标有三角形的一角和CPU固定支架上标有三角形的一角对齐,将CPU沿着两侧导轨插入固定支架中。
图2-54 将CPU插入固定支架
b. 如图2-55中①所示,按压固定支架上的标识“Press Here”区域,合上固定支架;然后依次合上CPU锁定杆,如图2-55中②和③所示。
· 只能通过按压固定支架上的标识“Press Here”区域,合上固定支架。切勿用力向下按压CPU的其它部分,否则会导致CPU插槽中的针脚或主板损坏。
· 合上锁定杆时应无任何阻力,强制合上锁定杆可能会损坏CPU或者CPU插槽,继而导致更换主板。
图2-55 合上CPU固定支架和锁定杆
(2) 如图2-56所示,移除散热器上的吸塑盒。
为防止散热器在安装或拆卸过程倾斜,请交替拧紧或旋松散热器上的固定螺钉。为避免螺钉断裂,请勿过度拧紧螺钉。系统支持最大扭矩为0.45Nm。
(3) 如图2-57所示,安装散热器。
(4)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盖。
(5) 安装CPU内存匣抽屉。
(6) 连接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插入供电系统,另一端插入服务器电源模块。
(7) 打开服务器电源。
更换I/O板时,请确保新板上的系统维护开关设置与旧板相同。详细信息请参见4.6.1 系统维护开关。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如图2-58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从服务器中抽出大约2.5~5.1cm。
图2-58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6)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7) 拆卸FlexibleLOM卡,具体步骤请参见2.27 1. 拆卸FlexibleLOM卡。
(8) 拆卸I/O板上的扩展卡,具体步骤请参见2.14 1. 拆卸扩展卡。
(9) 拔出I/O板上的线缆。
(10) 如图2-59所示,拆卸I/O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为避免静电损害,进行安装操作前,请采取防静电措施。接地不当会引起静电释放。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4)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如图2-60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从服务器中抽出大约2.5~5.1cm。
图2-60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6)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7) 拆卸硬盘托架6~10中的硬盘。
(8) 如图2-61所示,拔出数据线缆。
(9) 如图2-62所示,拔出电源线缆。
(10) 如图2-63所示,拧松顶部SAS背板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拆卸背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拔出电源子板上的线缆。
(6) 如图2-64所示,拆卸电源子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4)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具体步骤请参见2.3.6 拆卸CPU内存匣抽屉。
(6) 拆卸电源子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25 1. 拆卸电源子板。
(7) 拆卸I/O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23 1. 拆卸I/O板。
(8) 拆卸电源背板。
a. 如图2-65中①所示,使用T-10 Torx星型螺丝刀移除电源背板顶部的固定螺钉。
b. 如图2-65中②所示,使用T-15 Torx星型螺丝刀移除电源背板底部的固定螺钉。
c. 如图2-65中③所示,拆卸电源背板。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拔出FlexibleLOM卡上的网线。
(4)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如图2-66所示,将CPU内存匣抽屉从服务器中抽出大约2.5~5.1cm。
图2-66 抽出CPU内存匣抽屉
(6)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7) 如图2-67所示,拧松FlexibleLOM卡上的松不脱螺钉,然后将FlexibleLOM卡向上提起。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当服务器不再自动显示正确的日期和时间时,需要更换为时钟供电的系统电池。一般情况下,系统电池寿命为5~10年。
服务器内装有二氧化锂锰电池组、五氧化二钒电池组或碱性电池组。电池组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火灾和灼伤。为避免人身伤害,请注意:
· 请勿尝试给系统电池充电。
· 请勿将系统电池放在温度高于60°C的环境中。
· 请勿拆卸、碾压、刺穿系统电池、使系统电池外部触点短路,或将其投入火中或水中。
· 只能使用为本产品指定的专用备件进行更换。
(1) 关闭服务器电源,具体步骤请参见2.3.1 关闭服务器电源。
(2) 拔出服务器电源线缆。将电源线缆一端从供电系统中拔出,另一端从服务器电源模块中拔出。
(3)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具体步骤请参见2.3.2 从机柜中拉出服务器。
(5) 拆卸SPI板,具体步骤请参见2.3.8 拆卸SPI板。
(6) 如图2-68所示,拆卸系统电池。
更换系统电池后,会将系统ROM重置为缺省设置。更换后,请通过System Utilities重新配置系统。
请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和方向,进行安装。
禁止用户自行拆卸TPM模块,否则可能会毁坏或损伤TPM模块的固定铆钉,从而导致系统受损。
当您怀疑TPM模块故障时,请拆卸带有故障TPM模块的主板,并联系紫光华山技术人员更换主板和TPM模块。
System Utilities内置于系统ROM中。通过System Utilities,可执行大量配置操作,具体包括:
· 配置系统设备和已安装的选件
· 启用和禁用系统功能
· 显示系统信息
· 选择主引导控制器
· 配置内存选件
· 选择语言
· 启动其它预引导环境,如嵌入式UEFI Shell和Intelligent Provisioning
有关System Utilities的详细信息,请参见《H3C服务器 UEFI System Utilities用户指南》。
可通过表3-1中按键操作System Utilities界面。
操作 |
按键 |
访问System Utilities |
服务器POST期间按F9 |
切换菜单 |
上下方向键 |
确认选项 |
Enter键 |
保存设置 |
F10键 |
查看帮助 |
F1键 |
以下任意一种情况下,服务器将从缺省配置启动:
· 首次启动服务器
· 恢复缺省配置后
缺省配置可满足典型的服务器操作,用户也可根据需要修改配置。每次启动服务器时,系统均会提示您访问System Utilities。
通过System Utilities可执行以下操作:
· 添加引导选项
¡ 浏览所有FAT16和FAT32文件系统。
¡ 选择一个扩展名为.EFI的64位UEFI应用程序,将其作为新的UEFI引导选项,比如操作系统引导加载程序或其他UEFI应用程序。
新的引导选项会被添加到引导顺序列表中。当您选择一个文件时,系统会提示您输入引导选项的说明(该说明随后会显示在引导菜单中)和将会传递给.EFI应用程序的可选数据。
· 引导到System Utilities
服务器POST期间,您可以通过按F9键访问System Utilities。
· 选择BIOS引导模式:Legacy或UEFI。缺省引导模式为UEFI模式。
如果缺省引导模式设置与用户定义的设置不同,在恢复缺省模式时,系统可能无法引导操作系统安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请使用System Utilities中的User Defined Defaults(用户定义的设置)功能覆盖出厂缺省设置。
您可以将所有设置重置为出厂缺省设置,或恢复系统缺省配置。
您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缺省设置,并保存为自定义缺省设置。系统在加载缺省设置时,会使用自定义缺省设置,而不会使用出厂缺省设置。
无需任何特殊硬件,安全引导功能就可以完全应用在BIOS系统中。启动过程中,安全引导确保每个运行的组件都经过数字签名,并且该数字签名都经过UEFI BIOS内嵌信任证书验证。启动过程中,安全引导验证以下组件的软件身份:
· 从PCIe卡中加载的UEFI驱动程序
· 从大容量存储设备中加载的UEFI驱动程序
· 预引导UEFI Shell应用程序
· 操作系统UEFI引导加载程序
启用安全引导后,仅当带引导加载程序的固件和操作系统具有相应的数字签名时,才能在引导过程中执行;只有支持安全引导、使用授权密钥对EFI加载程序进行签名的操作系统才能被引导。
实际存在的用户可通过添加或删除自己的证书,自定义UEFI BIOS中嵌入的证书。
所有R6800 G2服务器中的系统BIOS在ROM中都包含嵌入式UEFI Shell。UEFI Shell环境提供了一个API、命令行提示符和一组CLI,供用户编写脚本以及处理文件和系统信息。这些特性增强了System Utilities的功能。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UEFI网站(http://www.uefi.org/specifications)上的UEFI Shell规范。
更换主板后,您必须重新输入服务器序列号和产品ID。
(1) 在服务器启动期间,按F9键进入System Utilities。
(2) 选择System Configuration > BIOS/Platform Configuration (RBSU) > Advanced Options > Advanced System ROM Options > Serial Number,然后按Enter键。
(3) 输入序列号,然后按Enter键。系统将显示以下信息:
The serial number should only be modified by qualified service personnel. This value should always match the serial number located on the chassis.
(4) 按Enter键清除上述警告信息。
(5) 输入序列号,然后按Enter键。
(6) 选择Product ID(产品ID)。系统将提示以下警告信息:
Warning: The Product ID should ONLY be modified by qualified service personnel. This value should always match the Product ID located on the chassis.
(7) 输入产品ID,然后按Enter键。
(8) 按F10键保存并退出当前System Utilities。
(9) 重启服务器,使设置生效。
Insight Diagnostics是一个前瞻性的服务器管理工具,既有脱机版本也有联机版本。它提供诊断和故障排除功能,来协助IT管理员验证服务器安装、解决问题以及执行修复验证。
Insight Diagnostics离线版在操作系统未运行时,对系统和组件进行深入测试。如需运行此程序,请使用Intelligent Provisioning引导服务器。
Insight Diagnostics在线版是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它捕获服务器高效运行时所需的系统配置和其它相关数据,该程序具有Windows和Linux两种版本。SW Bundle提供了Insight Diagnostics在线版,详细信息请参见服务器用户指南。
Insight Diagnostics提供检测功能,可收集R6800 G2服务器上的硬件和软件信息。
如果在两次数据收集间隔之间进行了重要更改,检测功能将标记以前的信息,并覆盖检测数据文件以反映最新的配置更改。
安装Insight Diagnostics时,检测功能会附带安装,您也可以通过SW Bundle安装该功能,详细信息请参见服务器用户指南。
Active Health System(简称AHS)可提供以下功能:
· 组合诊断工具/扫描器
· 持续监测以提高稳定性、缩短停机时间
· 丰富的配置历史记录
· 运行状况和维修警报
· 轻松导出各种信息并上传到服务和支持部门
AHS可监控并记录服务器硬件和系统配置变更。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AHS可帮助诊断问题并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
AHS可收集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
· 服务器型号
· 服务器序列号
· CPU型号和参数
· 存储容量、型号和RAID信息
· 内存型号和参数
· 固件/BIOS版本
AHS不收集有关用户的财务、客户、员工、合作伙伴或数据中心的信息,如IP地址、主机名、用户名和密码;也不会分析或更改来自第三方错误事件日志的操作系统数据,如操作系统创建或传送的内容。
通过AHS日志与SNMP提供的系统监测信息相结合,可持续监测服务器硬件和配置变更、系统状态和服务告警。
您可通过HDM手动下载AHS日志,并将AHS日志发送给紫光华山技术人员分析。AHS日志的详细信息,请参见《H3C服务器 HDM用户指南》中的“使用Active Health System日志”章节。
IML记录大量事件并以一种易于查看的格式存储这些事件。IML以一分钟为间隔记录每个事件。
您可通过以下方式查看IML中记录的事件:
· System Utilities(3.1 System Utilities)。
· 嵌入式UEFI shell(3.1.5 嵌入式UEFI shell)。
· 操作系统特定的IML查看器:
¡ 对于Windows:IML查看器
¡ 对于Linux:IML查看器应用程序
· HDM Web界面
· Insight Diagnostics(3.2 Insight Diagnostics)。
服务器支持USB 2.0接口,该USB接口支持USB 1.0/2.0/3.0的USB设备。需要注意的是:
· USB 3.0设备插在USB 2.0接口上时,会以USB 2.0速率运行。
· 服务器配置为UEFI引导模式时,在操作系统以USB 1.0/2.0速率加载前,系统在预引导环境中使用传统的USB支持。
· 服务器配置为Legacy引导模式时,在操作系统以USB 1.0/2.0速率加载前,系统在预引导环境中使用传统的USB支持。
R6800 G2提供外置USB支持,允许在本地连接USB设备以执行服务器的管理、配置和诊断过程。为获得更高的安全性,可通过System Utilities中的USB选项禁用外置USB功能。
内置的USB接口可用于连接带有安全密钥或者驱动密钥的USB设备。由于该USB设备连接在内部USB接口,因此无需要在机柜前面预留空间,并可避免安全数据被非法访问。
图4-1 前面板组件
表4-1 前面板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硬盘托架6~10* |
2 |
SID显示屏 |
3 |
风扇1~4 |
4 |
硬盘托架1~5 |
5 |
发现服务接口 |
6 |
VGA接口 |
7 |
USB接口(2个) |
*托架中安装的硬盘需要配置硬盘背板和相关线缆。 |
图4-2 前面板指示灯和按钮
表4-2 前面板指示灯说明
序号 |
说明 |
状态 |
1 |
开机/待机按钮和系统电源指示灯 |
· 绿色常亮:系统已启动 · 绿色闪烁(1 Hz):正在执行开机过程 · 橙色常亮:系统处于待机状态 · 灯灭:未通电 |
2 |
Health指示灯 |
· 绿色常亮:服务器运转正常 · 橙色闪烁:系统性能下降 · 红色闪烁(1 Hz):系统出现严重问题 · 红色闪烁(4 Hz):电源故障 |
3 |
以太网接口指示灯 |
· 绿色常亮:网口连接正常 · 绿色闪烁:网口有数据收发 · 灯灭:网口未使用 |
4 |
UID按钮/指示灯 |
· 蓝色常亮:已激活 · 蓝色闪烁(1 Hz):正在进行远程管理或固件升级 |
SID显示屏指示灯布局与对应组件在主板上的布局一致。
图4-3 SID显示屏上的指示灯
表4-3 SID显示屏上的指示灯说明
编号 |
说明 |
状态 |
1 |
功率限额指示灯 |
· 绿色:系统已启动或请求上电 · 橙色闪烁:系统上电被拒 · 灯灭:系统处于待机状态 |
2 |
温度过高指示灯 |
· 灯灭:正常 · 橙色:对应组件故障或缺少对应组件 |
3 |
AMP状态指示灯 |
· 灯灭:禁用AMP模式 · 绿色:已启用AMP模式 · 橙色:内存发生故障 · 橙色闪烁:内存配置错误 |
4 |
以太网接口指示灯 |
· 绿色:网口链路已经连通 · 绿色闪烁:网口正在接收或发送数据 · 灯灭:网口链路没有连通 |
|
其它指示灯 |
· 灯灭:对应组件正常 · 橙色:对应组件故障或缺少对应组件 |
图4-4 后面板组件
表4-4 后面板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扩展卡接口1 |
2 |
扩展卡接口2 |
3 |
扩展卡接口3 |
4 |
扩展卡接口4 |
5 |
扩展卡接口5 |
6 |
扩展卡接口6 |
7 |
扩展卡接口7 |
8 |
扩展卡接口8 |
9 |
扩展卡接口9 |
10 |
FlexibleLOM卡接口 |
11 |
SPI板接口 |
12 |
电源模块1 |
13 |
电源模块2 |
14 |
电源模块托架3 |
15 |
电源模块托架4 |
图4-5 电源模块指示灯
表4-5 电源模块指示灯说明
故障指示灯-橙色(位于SID显示屏) |
电源指示灯-绿色(位于电源模块) |
Health指示灯(位于前面板) |
说明 |
熄灭 |
熄灭 |
熄灭 |
电源模块未接通交流电 |
熄灭 |
亮起 |
绿色 |
· 交流电接通/备用输出开启 · 电源模块正常输出直流电 |
亮起 |
熄灭 |
· 橙色闪烁:冗余 · 红色闪烁:非冗余 |
电源模块故障(包括电压过高和温度过高) |
图4-6 I/O板组件
表4-6 I/O板组件说明
序号 |
说明 |
1 |
NMI接口 |
2 |
Slot 1插槽PCIe3 x16 (16,8,4,2,1) |
3 |
Slot 2插槽PCIe3 x16 (16,8,4,2,1) |
4 |
系统维护开关 |
5 |
Slot 3插槽PCIe3 x16 (16,8,4,2,1) |
6 |
Slot 4插槽PCIe3 x16 (8,4,2,1) |
7 |
Slot 5插槽PCIe3 x16 (8,4,2,1) |
8 |
Slot 6插槽PCIe3 x16 (16,8,4,2,1) |
9 |
Slot 7插槽PCIe3 x16 (8,4,2,1) |
10 |
Slot 8插槽PCIe3 x16 (8,4,2,1) |
11 |
Slot 9插槽PCIe3 x16 (16,8,4,2,1) |
12 |
SPI板接口 |
13 |
FlexibleLOM卡插槽 |
Slot 2 PCIe3 x16 (16,8,4,2,1) · Slot 2:插槽编号 · PCIe3:第三代信号速率 · x16:插槽宽度 · (16,8,4,2,1):链路宽度 |
系统维护开关(SW1)用于进行系统配置,共有12个开关。每个开关缺省均为关闭。
表4-7 系统维护开关说明
系统维护开关 |
|
位置 |
设置(缺省均为OFF) |
1 |
OFF = 使能HDM安全检查功能 ON = 关闭HDM安全检查功能 |
2 |
OFF = 支持更改BIOS配置 ON = 锁定BIOS配置 |
5 |
OFF = 使能开机密码功能 ON = 关闭开机密码功能 |
6 |
OFF = 禁用清除CMOS和NVRAM中的信息 ON = 使能清除CMOS和NVRAM中的信息 |
3,4,7,8,9,10,11,12 |
预留 |
很多故障(如操作系统、设备驱动程序或应用程序运行失败)会导致系统死机,此时管理员唯一可执行的操作就是重启系统,而重启系统可能会导致故障原因等信息消除,NMI功能可在系统重启前,创建crash dump日志以保存这些故障信息,以便进行故障问题诊断。
操作系统崩溃时,运行Microsoft® Windows®系统会遇到蓝屏陷阱。发生这种情况时,Microsoft®建议系统管理员开启NMI功能,方法是将主板上NMI接口中的2个插针短接。NMI功能可让挂起的系统再次响应。
图4-7 SPI板组件
表4-8 SPI板组件说明
序号 |
说明 |
1 |
顶部SAS背板接口 |
2 |
SAS缓存模块接口 |
3 |
SID显示屏电源/UID接口 |
4 |
内置USB接口 |
5 |
TPM接口 |
6 |
前面板VGA/USB接口 |
7 |
系统电池 |
8 |
内置USB接口 |
9 |
串口 |
10 |
VGA接口 |
11 |
USB接口(4个) |
12 |
HDM管理系统接口 |
13 |
FlexibleLOM卡端口1 |
14 |
FlexibleLOM卡端口2 |
15 |
FlexibleLOM卡端口3 |
16 |
FlexibleLOM卡端口4 |
配置的FlexibleLOM卡不同,具体的FlexibleLOM卡端口也会有所不同。 |
图4-8 电源子板组件
表4-9 电源子板组件说明
编号 |
说明 |
1 |
上方SAS背板电源接口 |
2 |
I/O板辅助电源接口 |
3 |
I/O板辅助电源接口 |
4 |
I/O板辅助电源接口 |
5 |
I/O板辅助电源接口 |
6 |
I/O板辅助电源接口 |
7 |
I/O板辅助电源接口 |
8 |
电源背板数据接口 |
9 |
电源背板数据接口 |
10 |
I/O板电源接口 |
CPU内存匣抽屉支持安装4个CPU和8个内存匣。有关DIMM编号,请参见4.10 DIMM插槽。
图4-9 CPU内存匣抽屉
每个内存匣均包含12个DIMM插槽。请按字母顺序成对安装DIMM。DIMM安装准则请参见服务器用户指南。
图4-10 DIMM插槽编号
托架6~10中安装的硬盘需要配置SAS背板。
图4-11 硬盘托架编号
图4-12 热插拔硬盘指示灯
表4-10 热插拔硬盘指示灯说明
编号 |
指示灯 |
状态 |
说明 |
1 |
定位 |
蓝色常亮 |
主机应用程序正在识别硬盘 |
蓝色闪烁 |
正在更新或需要更新硬盘固件 |
||
2 |
活动环 |
绿色旋转 |
硬盘处于活动状态 |
灯灭 |
无硬盘活动 |
||
3 |
硬盘状态 |
绿色常亮 |
硬盘已配置阵列 |
绿色闪烁 |
硬盘正在重建或执行阵列迁移、带区大小迁移、容量扩充或逻辑硬盘扩展,或正在进行清除 |
||
橙色/绿色闪烁 |
硬盘已配置阵列,并出现预告性故障告警 |
||
橙色闪烁 |
硬盘未配置阵列,并出现预告性故障告警 |
||
橙色常亮 |
硬盘故障 |
||
灯灭 |
硬盘未配置阵列 |
||
4 |
请勿移除 |
白色常亮 |
请勿移除硬盘,否则将导致硬盘当前操作终止且数据丢失 |
灯灭 |
可移除硬盘 |
图4-13 FBWC电容插槽
表4-11 FBWC电容插槽说明
说明 |
|
1 |
插槽2~4:连接到选配的SAS控制器 |
2 |
插槽1:连接到SPI板 |
FBWC模块有三个单色指示灯,包括一个橙色和两个绿色指示灯。三个指示灯位于缓存模块的正反两面,以指示缓存模块的当前状态。
图4-14 FBWC模块指示灯
表4-12 FBWC模块指示灯说明
1-橙色 |
2-绿色 |
3-绿色 |
说明 |
熄灭 |
熄灭 |
熄灭 |
缓存模块未通电 |
熄灭 |
每2秒闪烁一次 |
每2秒闪烁一次 |
缓存微控制器正在从其引导加载程序中执行,并从主机控制器接收新的闪存代码 |
熄灭 |
每秒闪烁一次 |
每秒闪烁一次 |
缓存模块正在上电,电容器组正在充电 |
熄灭 |
熄灭 |
每秒闪烁一次 |
缓存模块空闲,电容器组正在充电 |
熄灭 |
熄灭 |
亮起 |
缓存模块空闲,电容器组已充电 |
熄灭 |
亮起 |
亮起 |
缓存模块空闲,电容器组已充电,并且缓存中有尚未写入硬盘的数据 |
熄灭 |
每秒闪烁一次 |
熄灭 |
正在备份缓存模块上的DDR内容 |
熄灭 |
亮起 |
熄灭 |
当前备份已完成,未出现任何错误 |
每秒闪烁一次 |
每秒闪烁一次 |
熄灭 |
当前备份失败,并且数据已丢失 |
每秒闪烁一次 |
每秒闪烁一次 |
亮起 |
在上次或当前引导期间,出现电源错误,数据可能损坏 |
每秒闪烁一次 |
亮起 |
熄灭 |
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 |
每秒闪烁2次 |
每秒闪烁2次 |
熄灭 |
未连接电容器组 |
每秒闪烁2次 |
每秒闪烁2次 |
亮起 |
电容器已充电10分钟,但没有达到足够的电量来执行完全备份 |
亮起 |
亮起 |
熄灭 |
当前备份已完成,但在备份期间出现电源波动 |
亮起 |
亮起 |
亮起 |
缓存模块微控制器发生故障 |
图4-15 风扇布局
图5-1 连接SPI板线缆
(1):顶部SAS背板线缆 |
(2):SID显示屏电源/UID线缆 |
(3):前面板VGA/USB接口线缆 |
图5-2 连接前面板VGA/USB接口线缆
图5-3 连接电源数据线缆
图5-4 连接备用电源线缆
图5-5 连接SID显示屏线缆
表6-1 环境规格说明
规格 |
说明 |
温度* |
· 工作环境温度:10°C~35°C · 贮存环境温度:-40°C~70°C |
最大湿球温度 |
28°C |
相对湿度(无冷凝)** |
· 工作环境湿度:10%~90%(无冷凝) · 贮存环境湿度:5%~95%(无冷凝) |
*表示所有温度额定值均指海平面。在3048m以下,海拔每增加300m,温度降低1°C。请避免服务器受到阳光直射。
**表示在最高温度45°C下,贮存环境湿度最大值为95%。最大贮存高度对应的最小压强为70Kpa。
表6-2 机械规格说明
规格 |
说明 |
高度 |
17.5cm(4U) |
深度 |
73.6cm |
宽度 |
44.4cm |
重量(最大) |
52kg |
重量(未安装硬盘) |
33kg |
根据安装的部件不同,服务器可配置以下电源模块:
· 1200W热插拔电源模块(效率为94%),详细信息请参见6.3.1 1200W热插拔电源模块(效率为94%)。
· 1500W热插拔电源模块(效率为94%),详细信息请参见6.3.2 1500W热插拔电源模块(效率为94%)。
表6-3 1200W热插拔电源规格说明
规格 |
说明 |
额定输入电压 |
100VAC,110~120VAC,200~240VAC |
额定输入频率 |
50~60Hz |
额定输入电流 |
· 9.2A @ 100VAC · 9.5A @ 110~120VAC · 6.6A @ 200~240VAC |
最大额定输入功率 |
· 1000W @ 120VAC · 1320W @ 230VAC |
BTU/小时 |
· 3408 @ 120VAC · 4500 @ 230VAC |
电源输出 |
· 800W @ 100VAC(低压线路输入) · 900W @ 108~132VAC(低压线路输入) · 1200W @ 200~240VAC(高压线路输入) |
额定稳态功率 |
· 800W @ 100VAC · 900W @ 120VAC · 1200W @ 200~240VAC |
最大峰值功率 |
· 800W @ 100VAC · 900W @ 120VAC · 1200W @ 200~240VAC |
表6-4 1500W热插拔电源规格说明
规格 |
说明 |
额定输入电压 |
200~240VAC |
额定输入频率 |
50~60Hz |
额定输入电流 |
8.3A @ 200VAC |
最大额定输入功率 |
1652W @ 230VAC |
BTU/小时 |
5637 @ 230VAC |
电源输出 |
1500W |
额定稳态功率 |
1500W @ 200~240VAC |
最大峰值功率 |
1500W @ 200~240VAC |
不同款型规格的资料略有差异, 详细信息请向具体销售和400咨询。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资料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