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在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占比高达95%,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门诊部(所)。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基层医疗的规模、医务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各类高等级医院相比,基层医疗的床位供给能力、设备先进性存在不足,而且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矛盾突出。
当前国家推出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基层医疗发展滞后的现状。使得基层医疗获得了新动力,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即“ 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是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目前,信息经济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未来将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动医疗卫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 -2020年)》明确指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随着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的发展,传统医护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移动医护也就由此得以普及,并在病患应用、诊疗应用、护理应用、院内决策等场景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的落地正在推动医疗机构数据中心变革,改变着传统的建设与管理方式。《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也指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为实现新医改制定的目标,必须建立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是指在卫生领域中为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和提供信息服务而建立的综合系统,它包含有卫生局电子政务平台、公众卫生信息网络、医院信息网络和其它网络的连接等涉及众多业务部门的子系统。
近几年来,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都建立了专业的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监测,这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疾病防疫和卫生监督体系,以及卫生应急处理和指挥能力。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在原青岛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将部分专科医院承担的结核病、性病、麻风病等社会防制职能集中后组建的,是市卫生局直属的全额事业单位,代表政府承担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职责。
1958年10月4日,江浦路1379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曾经的第四护士学校大礼堂正式成立,这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综合性医院,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随后62年的发展历程中,新华医院求实创新,稳步前行,成为了一家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门急诊量位列上海医院前茅的三级甲等医院,更成为了全上海三级医院中,唯一拥有围产和完整儿科亚专业的综合性医院,为首批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了解详情12月19日,由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举办的“2020年智慧医院建设研讨会”在西安临潼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行业权威,以及知名医院的医疗信息化领导,共同搭建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下医院卫生行业的智慧变革之道,分享智慧医院建设的最新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经验。
了解详情